何子兮
對于一個剛剛跳槽的正宗“80后”而言, “工作”、“就業”、“飯碗”類似的字眼,確實頗多感觸。
從2009年重點大學畢業,憑著大學期間幾家知名媒體實習的經歷,確定了自己想進入媒體做一名記者的理想。執念深重的我,沒有聽從社會的“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自覺“屏蔽”了一切非媒體類的工作。然而,在一家小雜志社做了一年編輯后,卻選擇放棄了自己所喜歡的城市,回到二線城市的家鄉,做一名普通的地方都市報記者。
實現理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確實讓人心懷感恩,并激情滿滿。剛開始看到自己的文字刊發,通過努力為讀者解決的難題,那份成就感確實讓人感念,并化為巨大的動力促使進步。但,隨著日復一日高強度的體力、腦力比拼和勞動的重復,見慣了太多別的行業無法接觸的社會與人性不良問題,使得無力感與日俱增,讓我對之前的堅持第一次產生了惶惑。
2014年,在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出現高潮的年份,我也辭去了曾無比熱愛并堅守了四年的職業。來到了上海,從事廣告公關行業的文案。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與體驗。我開始調整心態,放棄之前“一定要做熱愛工作”的想法,開始試著熱愛上新工作,重新學習并享受新工作帶來的樂趣。如今,我已開始體會到,只要擁有開放接納的心態,與不懈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好原被你排除在外的工作,甚至喜歡上它。

與我不同,我大學的很多同學都遵從“先就業再擇業”的社會法則,有的剛畢業就迅速進入私企選擇了一份輕松的工作,業余時間復習備考公務員,努力多年后終于得償所愿進入“體制內”;有的當年順利進入國企工作,后來,卻因為無法適應其僵化的體制、自感晉升空間狹窄而重新跳到“體制外”;也有人在工作幾年后認為不適合當上班族,而選擇創業。但大多數人仍沒有放棄對文學與文字的熱愛,讀書、寫文章是大家最普遍的業余生活。不同的是選擇,相同的是都一樣熱烈而努力地活著,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心態和心理日趨成熟,沒辜負大好年華。情懷仍在心中,現實就在腳下。
是的,作為日漸成為推動國家建設與社會進步主力軍的“80后”,伴隨這一代人成長的改革與轉型機遇,造就了他們必會經歷前所未有的多元與豐富,也為他們的職場生涯提供了更多可能。而隨著社會閱歷與人生經驗的增多,越來越多的“80后”從“工作選擇我”開始向“我選擇工作”過渡,這種轉變,于個體與家庭而言,是謀求更好的發展機遇與生活品質。于國家和社會而言,則是優勢資源的自行合理調配,促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梁啟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想,也可以這么說,“80后”在職場上的“不怕折騰”、理智擇業,也讓我們這個社會與時代更具活力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