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慶波
?
改革關鍵之年交出精彩答卷——沈陽市全面深化改革紀實
◎文/王慶波
2015年9月,沈陽正式被列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這一年,東北首家企業化運營的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在沈陽掛牌成立,和平區獲批東北首家“中國電子商務示范區”,于洪區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獲國家批復,新民市成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康平縣成為國家深化縣城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縣……這一系列改革動作,凸顯沈陽改革創新的大潮風起云涌,全面深化改革正在不斷推向深入。
沈陽市委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自覺把推進改革作為實現振興發展的關鍵一招。
注重改革總體設計。先后研究制定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中共沈陽市委2015—2020年改革規劃以及年度工作要點,還分別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專項改革方案,使全市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更加完善、主攻方向更加明確、時間和路線更加清晰,成為指導全市改革的總施工圖。
注重有序推進改革。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沈陽市委主要領導親自研究、親自部署,多次召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和系列改革專題會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重大改革部署,研究重大改革事項,審議通過重要改革方案,確保2015年11月15日,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向沈陽市和平區政府授予“中國電子商務示范區”牌匾全市各項改革緊鑼密鼓、科學穩重向前推進。

注重建立健全改革工作機制。為強化對改革工作的組織領導,沈陽市率先在全省單獨設立改革辦,充分發揮改革辦統籌協調、指導督察等職能作用。針對改革任務需要,在原有7個改革專項小組基礎上,增設了供銷合作體制綜合改革專項小組。建立健全了改革統籌協調、動態跟蹤、信息交流等制度,有力地推動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注重營造改革氛圍。通過在全市主要媒體的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開設專欄專題,印發《沈陽改革》簡報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宣傳中央、省、市的改革部署,宣傳報道各地區、各部門深化改革的好做法好經驗,宣傳沈陽市重大改革實踐。開展“深化改革助推振興”系列培訓活動,邀請國家和省內知名專家學者主講,累計安排20余場專題講座,提高了廣大黨員干部推動改革振興的能力和水平。
沈陽市突出把握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任務,緊緊抓住關鍵環節,加大力度,全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亮點紛呈。
國企改革積極推進。沈陽是全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國企數量眾多,深化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沈陽市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赴外省學習考察國企改革先進經驗,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結合沈陽實際,研究制定了深化國企改革的實施意見及工作方案,以機床集團、沈鼓集團、東藥集團和北方重工等企業為重點,著力在推動國企上市、股權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尋求突破。
優化政府服務效能。分五批共取消和下放812項行政職權,徹底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建立權責清單,行政職權精簡61.7%。建立市、區縣、街道(鄉鎮)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政府部門全部“進廳”辦理,開通“網上審批服務平臺”,打通便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財稅金融改革穩步前行。制定了《沈陽市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推進“營改增”,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納稅人共計2.5萬戶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合計繳納“營改增”增值稅18.9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16.32%。
加快農村改革步伐。制定《沈陽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東北首家企業化運營的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在沈陽掛牌經營。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沈河東部經濟區、汽車城二期、于洪新城等方案已獲省政府批準。制定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方案,康平縣成為國家深化縣城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縣。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積極探路。堅持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基本路徑,通過創新規劃引領、責任監督、追究問責、簡政放權、嚴格標準、公眾參與以及環保產業市場化,深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開啟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不斷融合的新局面,“6+1”做法得到了中改辦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
注重結合自身實際,圍繞重大改革任務,積極探索,主動作為,抓好改革“試驗田”,發揮試點在改革中的示范、突破和帶動作用。
沈陽市把被列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作為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和推動新一輪振興發展的重大戰略抓手,高度重視,集中精兵強將制定《關于加快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意見》,編制了《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還專題召開常委擴大會,組織大規模、高層次研討班,學習領會中央文件精神。
開展企業“三證合一”和“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試點,減少申請材料,簡化審批程序,實現了工商、質監、稅務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全市新登記企業2.33萬戶,同比增長8.51%。于洪區結合自身區位特點,開展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提出實施了創新產城互動融合發展機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建立城鄉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機制、創新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機制、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等五個方面的改革任務,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有機結合和“雙加速”發展,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
沈陽市委反復強調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下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盤棋”,確保全市改革一個步伐、一個調子。
全市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強化責任意識,樹立擔當精神,積極采取措施,著力推進改革。鐵西區結合實際,成立了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城市管理、城鄉一體化等10個改革專項小組,細化分解改革任務,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全區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皇姑區從機構改革入手,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將原有13個街道辦事處深度整合,組建了首府新區等十大功能區;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組建了大數據局;著眼服務發展,成立了金融國資辦、開發建設辦、土地儲備整理中心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沈北新區在創新服務上大刀闊斧改革,撤銷原來由多個部門組成的行政審批大廳,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使審批和監管工作得到明顯加強。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圍繞東北區域金融中心和優化金融生態改革試驗區建設兩大目標,深化金融改革創新,金融產業快速集聚,單位面積金融貢獻率居東北地區首位。
沈陽市堅持用改革的思路進行制度設計,推進民生工作理念、體制機制、管理模式創新,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
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整合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等資源,促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沈陽市教育局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試點單位。
深化醫藥衛生改革。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城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軟硬件建設,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公共醫療服務體系。推進縣級公立醫院和中醫院綜合改革,破除以藥補醫,同步推進管理體制、藥品采購、收入分配等改革,初步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新民市人民醫院實施改革一年多來,門診量大幅提高,并通過取消藥品加成,讓百姓有了實打實的“獲得感”;鼓勵社會辦醫,推動建立基層醫療機構、縣級醫院和城市大醫院之間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新秩序。
加快文化領域改革。實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沈河區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工作在區域文化聯動東北片區經驗交流會上介紹了經驗。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完成沈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采編平臺建設,三報一網全媒體采編系統上線運行。
深化體育改革。重點圍繞建設中國足球之都目標,積極創新足球發展模式,與法國歐賽爾足球俱樂部和多個地區體育組織建立足球發展戰略合作,組建中國城市足球聯盟,成立中國沈陽“足球之都”足球產業孵化基地。
完善就業創業措施。實行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三支一扶”工作和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社保補貼政策。開展了創業典型“千手傳遞”“智慧就業創業”工程等系列活動。創建移動互聯網“眾創空間”和沈陽創業項目數據庫,實現小額擔保貸款網上審批、“面對面”創業指導等服務。
構建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暢通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渠道,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和門診統籌機制,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合并實施,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讓沈城百姓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