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遜 劉迪
新疆與古絲綢之路
文/劉遜 劉迪
編者按:中國政府提出的 “一帶一路”的宏偉構想,連接東西方,為人類未來的經濟交往和共同發展,創造出新的想象空間,它仿佛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共同繁榮的一道絢麗的曙光,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一帶一路”中的“一路”,指的是依托古絲綢之路而形成的新的連接歐亞大陸的大通道。“一路”可以說是古絲綢之路在當代的重生。絲綢之路,始自中國西安,西達歐洲南部羅馬古城,這條悠遠的古道,曾經孕育出沿途璀璨的文明碩果。而我國的新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和“中轉站”。可以這樣說,讀者朋友了解“一帶一路”中的“一路”,就需要了解絲綢之路往昔的歷史;而要了解絲綢之路以及它輝煌的過往,就不能不對新疆在絲路歷史上發揮的作用有所了解。讓我們走近那些散落在新疆地域的滄桑古跡……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處。因為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開始,將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歐洲這兩處代表東西方文明最高成就的地方緊緊聯系起來的那條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正式以新疆為中轉的樞紐。絲綢之路像一條綴珠連璧、光彩斑斕的彩帶一般,以長安為起點,從東而西。經過甘肅的河西走廊進入新疆,蜿蜒穿過綠洲、大漠,翻越帕米爾高原,西行經波斯,到達君士坦丁堡,然后轉達羅馬等地。另外,絲路偏南行,可到印度;偏北行再西走,可到里海沿岸。由于這一條交通大道的存在,古稱西域的新疆不僅早在古代就發展起了當地的璀璨文化,而且也為后代新疆各民族人民的歷史增添了無上光輝。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開辟和發展這一條橫跨歐亞的、最早的也是最長的陸上通道所做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絲綢之路經現在的甘肅敦煌進入新疆,起初只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北邊沿而行,所以《漢書﹒西域傳》稱它有“南、北二道”。后來,經過我國西漢、東漢政府的艱苦經營和西域地方政權的積極配合,人們又開辟了從吐魯番、哈密、吉木薩爾到伊犁河谷,再到巴爾喀什湖沿岸和現今獨聯體共和國的那一條線路,即新北道。所以,著名史書《魏略》又稱它“有三道”。到了唐朝,許多新的支線被探查和開辟出來,古道出現了空前繁榮和暢通的局面。唐代時,沿著各條線路,驛站遍布,市鎮聯珠,“蔥嶺無塵,鹽池息浪”,東、西方以及西域和內地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空前密切。
雖然由于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到了十五、十六世紀,這條曾經把古代東、西方各國人民緊密連結起來的艱險通道最終被海上交通所代替,但是,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許多遺跡仍閃耀著當年那種奪目的光華。“千秋功罪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博望鑿空”、“班、甘之跡”,并未因古道的凋零而被忘卻。現在,假若我們在絲路中段即新疆路段的各條古道上旅行,那么就可以在各處看到那些令人神往的古城、古烽燧、古驛站,它們屹立在沙漠之中或古河道旁,或帕米爾高原的叢山峻嶺之間,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盛況。其中,坐落在敦煌西160多里的所謂“大方盤”和“小方盤”遺址,就是古代邊塞詩人們謳歌不絕的絲路古道上的雄關玉門。
玉門是北路古道新疆路段的起點,出玉門關或出它南面的陽關,絲路便進入了樓蘭古國。我們在前面曾經講過這個神秘的西域王國,它地處羅布泊附近,是近年來絲路探險的大熱門。現已干涸的羅布泊是當年商人、使節、僧人們所必經的“鹽澤”,它的北岸和西岸,還留著古人的營地或烽燧。西岸的一座古城,有些學者認為就是西漢時樓蘭王國的都城。
坐落在火焰山下的吐魯番盆地,是當年絲綢之路的北道必須穿行之地。著名的高昌古城和交河故城,是當年古絲道這條彩帶上的兩顆明珠。它們從公元前2世紀起,經歷了車師王國時期、高昌王國時期、唐朝的西州時期、西州(高昌)回鶻時期直至現在,前后共2000多年時間,真可謂歷盡人間滄桑,是古絲路的最有力的見證之一。
出高昌,向西行,就踏上了古絲路的北道,在這條古道上,至今尚存許多烽燧遺址和其他一些遺跡。其中和碩縣境內有古危須國都城,焉耆境內有古員渠城,庫車縣內有龜茲古城、東西昭怙厘寺院遺址(即著名的蘇巴什故城),拜城縣境內有克孜爾千佛洞和庫車西面渭干河谷中的庫木吐拉千佛洞,巴楚縣境內有唐謁者館廢址、尉頭州城(又名史德城或握德城)廢址,喀什境內有疏勒古城、盤橐城遺址以及疏附縣境內的烏即城遺址。
古絲路的南道,早就以沙漠的廣袤無垠而被古人視為畏途。現在所存遺址,也多在沙漠之中。
據古代中外旅行家的記載和近代考古學家的考證,現今若羌縣境內的米蘭古城,在西漢時屬鄯善古國管轄,若羌縣即古若羌王國的所在地。
且末縣是古且末國的所在地。從且末國往西,有河名安迪爾,其下游,就是吐火羅故地,再往西,就是古代精絕國。位于洛浦縣西北沙漠中的阿克斯皮勒古城,一般認為是古代于闐國的一座城池。
和田,這片絲路南道上的綠洲,古代稱作于闐,后稱和闐。遠在西漢初,張騫首通西域時就已成為一個泱泱大國。后來佛教傳入,又是一個著名的佛國。唐代大畫家尉遲乙僧父子的故鄉就在這里。這個絲路古國以產玉而馳名中外。現在城南有古城名米力克阿瓦提,一般認為是于闐國的城池之一。城西南的約特干古城遺址,可能是絲道上著名的于闐西城。
古絲道的南、北道都要“西逾蔥嶺”,即西跨帕米爾高原。所以,在現今的葉城西部、莎車西部、疏附西部和阿克陶、烏恰、塔什庫爾干等縣的境內,都還存留著許多足以反映絲路暢通時期盛況,而且具有高原特色的古堡、古驛站。其中,塔什庫爾干境內的“石頭城”即為漢時的蒲梨國城和唐時的朅盤陀國城。關于朅盤陀國,還有一個神奇的“漢日天種”的傳說。據說古代有一位中國公主遠嫁波斯,送親隊伍行至此地時,突然發現公主懷孕了,百般盤問之下,公主的婢女才承認,每晚都有一位王子從太陽中走下來與公主相會。送親使臣們既不敢前進,回去又怕殺頭。于是,就在此地立公主為女王,建立了朅盤陀國。
從哈密到吉木薩爾、伊梨這一線,是古代游牧民族馳騁的舞臺,也是古絲路新北道穿行的地區。現在遺留下來的古跡,最著名的有吉木薩爾的“北庭”遺址,霍爾果斯城境內的“阿里麻里”古城……
絲綢之路的輝煌已成為昨天,它留給后人恐怕不只是供我們憑吊追念的城亙、驛站,它更留下一種精神,一種感召人類相互交流、永不封閉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正在為當代歐亞大通道建設聚集強勁的文化力量,而這種文化力量,是大通道建設須臾不可缺少的。
摘編自新疆青少年出版出版《新疆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