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緒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哈爾濱 150080)
?
淺談讀圖時代我國的高校攝影教育
李泓緒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哈爾濱 150080)
摘要:隨著科技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新媒體的普及,攝影專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變革。作為攝影人才的搖籃,我國高校攝影教育面臨著自身的問題與時代的挑戰,如何讓高校攝影教育適應讀圖時代的發展,值得高校攝影人研究和思考。關鍵詞:讀圖時代;攝影教育;攝影人
我國高校攝影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后,我國高等學校攝影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許多專業院校開始摸索適合本校教學實踐的道路,開展自身教學體系,在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率兩個方面不斷提高,短時間內取得較大進展。如北京電影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攝影學院或攝影系,在招收本科生的基礎上還招收研究生,使攝影高等教育的層次明顯提高。而一些綜合性高校則成立攝影專業或攝影系,利用學校教學資源的優勢設置課程,并且發揮學術環境的有利條件進行學科交叉、資源共享,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我國高校攝影教育在橫向發展上如“雨后春筍”。據相關資料統計:在國內已經有超過50所院校設立攝影以及與之相關的專業,200多所院校開設了攝影方面的課程。在這種“繁榮”的教育規模下,其背后也隱藏著諸多問題。
1.1教育理念落后
攝影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其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國內一些高校對攝影教育重視不夠,沒有切實意識到攝影教育在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部分高校受傳統攝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攝影實踐方面著重培養,忽視了對學生攝影理論知識的教育,導致培養的學生攝影創作缺乏創新性,模具培養的痕跡過于嚴重。還有部分高校只注重攝影實踐和攝影理論的全面性,而忽視了對學生個性創作的培養,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實踐與理論無法融會貫通。這些都與高校的教育理念有關,陳舊的教育理念將導致培養的攝影人才如流水線加工出的一般,缺乏創新且大同小異。
1.2師資建設短缺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教學質量和科研學術水平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國高校攝影教育起步較晚,培養的攝影人才遠供應不上高校攝影教育的發展速度,導致我國很多高校攝影專業教師嚴重不足,而且教師隊伍專業水平和才能差異較大,困擾和制約著我國攝影教育的發展。個別攝影專業的教師未經過專業培訓和系統學習,在教學能力和科研方面沒有達到攝影教學的要求,直接影響了攝影教育的教學質量。隨著近些年國內院校不斷開設攝影專業和擴大招生,攝影專業師資缺口比例也在不斷擴大。為了解決攝影專業教師短缺的問題,部分高校采取轉型手段,讓一些有攝影基礎和對攝影感興趣的教師轉向攝影教學,但畢竟不是攝影專業科班出身,缺乏攝影實踐和攝影藝術研究,難以做到在攝影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攝影技法和理論進行概括和總結,師資力量和水平很難滿足新時代高校攝影教育的發展。
1.3課程設置模糊
在我國傳統攝影教學課程設置上,基本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攝影技術方面的課程。包括照相機及其應用、感光材料、曝光技術與技巧、攝影濾鏡、暗房工藝、閃光燈應用等。
第二部分,攝影技能方面的課程。包括攝影構圖、攝影用光、彩色攝影、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
第三部分,藝術理論與公共課程,包括攝影美學、藝術概論、攝影史、文學語言、傳播學、計算機應用、外語等。
這樣一張課程表在全國高校的攝影專業課程中幾乎通用。這樣的課程設置雖然有其歷史淵源,也有其某種合理性,但是對于攝影專業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來看,又似乎缺乏具體性和針對性,對攝影專業學生的畢業走向和專業發展非常不利。
1.4教學設備陳舊
攝影是一門依賴攝影器材及相關硬件支撐的學科,攝影教育更離不開攝影器材軟件和硬件設備。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攝影課程但限于財力像數字相機、掃描儀、打印機等攝影器材,計算機相關配套設備無法購置,影棚和暗房等工作室建設投入不足,滿足不了正常的教學需要。甚至個別院校攝影專業學生在實踐創作中仍以傳統膠片相機為主,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在膠片的購買和沖洗上,耽誤了很多時間。現今攝影器材依托科技發展,技術不斷更新,功能不斷加強。在信息時代的攝影教學中,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才能保證教學效果。
20世紀末,互聯網的出現使它成為強大的新興媒體,引發了社會、工作、生活和信息傳播的巨大變革。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較2012年年底增加2 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年底提升2%。在新增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70%,高于使用其他設備上網的網民比例。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互聯網在農村普及速度較快,半年期新增網民中農村網民占到54.4%,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據統計,絕大多數網民是通過互聯網獲得信息,當然,包含互聯網中海量的圖片。這些海量的圖片給攝影人帶來了很多機遇,因為人們對圖片的訴求習以為常,圖片提供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能對社會產生文字所無法比擬的直觀性和影響。數字圖片已成為人們獲取知識、認識社會、了解歷史的主要來源和參考依據,這些都為攝影人施展才華提供了空間和市場。隨著智能手機及其照相功能的增強,非專業攝影人和普通市民也積極參與進來,我國進入到“全民攝影時代”。
大眾的參與使圖片像食品一樣源源不斷涌進我們的生活,每天有大量圖片出現在人們眼前。如今攝影器材有著低廉的價格及智能化的技術,拿起相機,人人都是攝影師。不幸的是,很少有人會花時間和心思去拍攝一張高質量的照片,大多數照片都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元素,而職業攝影師能將一個呆板無趣的場景拍成一張吸引觀眾眼球的照片。
讀圖時代的到來帶給攝影人和攝影市場更多的機遇,但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攝影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媒體的發展使傳統媒體迅速萎縮,紙媒的減少與攝影部的裁減,大趨勢和小范圍使攝影工作者寢食難安。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BBC裁員風波、美國《芝加哥太陽報》撤銷攝影部,解雇包括普利策獎得主在內的28位攝影記者,為職業攝影敲響了警鐘。
現在的攝影人不但要拍好照片,而且要充當文字撰寫、圖片編輯等角色,讀圖時代對職業攝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時代賦予了攝影更大的空間和市場,為了能使攝影專業的大學生適應當下的攝影環境和攝影市場,我國的高校攝影教育要先適應時代,根據時代和市場的要求培育攝影人才。除前面提到的我國高校攝影教育現存的一些問題應該解決以外,高校攝影教育還應當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3.1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培養人才最重要的一步是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攝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攝影人才應具備創意構思、技能技法、藝術審美等多方面的要求。國外的攝影教育一直提倡“精英教育”如德國、法國的攝影院校,會通過考試選拔有專業才華的學生,在生源上就是好苗子,通過考試的學生也很少,在學習與實踐中具備充足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設備,能夠培養出精英人才。國內的一些攝影院校,本應該培養的是創新型攝影人才,最后培養的卻是技能型人才。互聯網的大潮已經將許多職業攝影師拍在沙灘上,如果國內高校再培養普及型攝影人才,勢必對攝影大學生的就業產生影響。所以在培養目標上,高校應考慮自身教學條件與教學資源,明確定位,合理建制,分層次培養。
3.2多種融合的教學體系
現今時代教師課堂灌輸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傳統授課方式早已習以為常,還會覺得枯燥無味。要想提高授課質量,應從學生專業水平和專業興趣方向出發,為學生量身定做教學知識。教學方式可以靈活多變,教學形式也可多元化:第一,攝影專業院校可以實行工作室制度,實施工作室制度可使學生盡快進入自身的角色定位,每個學生從自身知識結構以及研究興趣出發,結合學校調控,根據指導教師專業方向和研究領域,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第二,與廣告公司、報社、印刷出版社等單位合作,建立攝影專業實習基地。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攝影的實際應用,對今后的就業和工作會提供極大的幫助。第三,與國外院校開展合作性教育,吸取國外著名院校的教育理念。中外師生相互交流與互動,互相借鑒與啟迪,從而打破慣性思維,形成中外合作攝影交流的教育形式。
3.3加強中國攝影文化的傳承
攝影文化是人們通過攝影記錄、概括和表達對生存狀態的理解。攝影有著記錄和傳播文化的功能,相比其他藝術形式有著先天的優勢。雖然攝影術是西方發明的,但中國的文化底蘊遠比西方一些國家濃厚。中西方在文化理解上有很大區別,西方文化注重寫實,而紀實性又是攝影的根本特質,所以中國早期攝影大多以寫實攝影、新聞攝影為主。隨著攝影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中國攝影人嘗試用攝影的光影替代中國畫的筆墨,利用濃淡、反差、虛實去表現中國文化的特點。由于攝影以客觀物質為表現對象,不能像國畫那樣自由的主觀處理,不過數字影像、電腦技術的發展使攝影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文化的優秀載體,并且郎靜山先生很早就采用集錦攝影的方法,在形式上模仿中國畫,是中國繪畫風格和攝影技法融合的先驅。但在讀圖時代,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們樂在其中,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也導致中國攝影文化的淡漠。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這些文化隨著歲月的洗禮,很多已經參差不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作為中國攝影人應以記錄、歌頌和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高校在培養攝影人才時更應讓攝影學生有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攝影教育的發展須適應數字化、網絡化、信息時代化的需求,將人才培養與社會應用接軌。以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吸收國內外著名院校的教育思想,不斷調整攝影教育理念、不斷創新攝影教學體系、不斷提高攝影人才的藝術修養,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攝影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彩霞.現實的迷局與教育的尷尬[J].現代電影技術,2015,(01):65.
[2] 曾裕林.我國高校攝影教育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4,(05):45-47.
[3] 陳孝悅.關于中國高等攝影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攝影,2010,(09):78.
[4] 胡晶.新傳播環境下攝影專業培養模式研究[J].美術大觀,2014,(02): 99-101.
[5] 林路.攝影文化的傳統性與現代性[J].中國攝影家,2006,(05):88-91.
[6] 婁世民.淺談高校攝影教育的發展現狀[J].美術教育研究,2012,(12): 32-34.
Discussion on college photography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picture-reading
LI Hong-xu
(School of Media,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market economy as well as popularization of network and digital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has also had a tremendous change.As the cradle of photography professionals,college photograph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challenges of the times,how to make college photography education adapt to the era of picture-reading is worth studying for photographers.
Key words:Era of picture-reading;Photography education;Photographer
中圖分類號:J40-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8646(2016)08-0154-03
收稿日期: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