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亮
(江西太平洋宇洪建設有限公司,江西 宜春 330600)
論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徐亮亮
(江西太平洋宇洪建設有限公司,江西 宜春 330600)
我國在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受地理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多的建設問題,處理不當容易造成農業水利工程的安全隱患。文章分析出目前我國農業水利基礎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并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旨在促進農業水利工程的長遠發展。
可持續發展;農業水利;基礎設施
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我國每年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這也折射出我國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為有效緩解旱情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良影響。根據調查研究分析,我國每年由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產量損失高于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因此,根據提高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的角度出發,加強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有利于緩解旱情對生產造成的損失,并且通過有效的農業水利工程灌溉,促進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在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在完善水源地建設和灌溉技術的同時,還需要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采用節水灌溉等措施推動農業水機工程建設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于保證農業工作質量還促進了糧食作物的高效產出,全面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1.1缺乏資金投入
我國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資金投入。導致偏遠地區出現旱情時無法采用積極有效的措施,只能被動應對,通過屯糧度過旱期。由于我國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和旱澇災害對農業產量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農民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我國的西部偏遠地區,由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缺乏資金投入,水利工程體系無法建立,水利工程基礎設施難以開展建設,導致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無法進行順利工作。
1.2缺乏管理制度
在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需要相關的制度輔助管理,以提高農業工作產量和效率,但是,由于我國當前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中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管理制度的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不健全,企業化管理者過于注重農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效益,缺乏節水意識。在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長期使用中,提高了運行成本,超過了資金部門的負荷。由于工程管理者過于重視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回報率,而忽視了投資計劃,導致水利工程無法發揮出最大效益,難以發揮出設施的最大價值。
1.3缺乏實際行動
農民在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的建設中缺乏實際行動,由于當地農民群眾思想較為保守,對農業先進技術缺乏了解,還存在粗放型的農業生產,因此,不重視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于現狀。在國家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投入的前提下,在進行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時還需要號召農民進行資金投入,但是由于農民自身的情況制約和不科學的指導,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難以達到最佳效果。
1.4供給總量不足
隨著生產活動的不斷加快,水資源開發率的日益增長,水利工程的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已成為當今社會構建水利設施的突出特點。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一次性資金投資大、回收期長以及公共物品屬性是構建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特征,然而,這些特征的存在已遠遠超過了政府現有的財政狀況承載力。根據調查顯示,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之前,我國的灌溉面積平均每年增長相對較快,供給總量也較為充足,但在實行農業經濟體制改革之后,我國農業的有效灌溉面積的增長速度逐漸減小,政府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投資力度也在減弱,這就導致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供給總量明顯不足,難以滿足大規模的農田灌溉。
2.1改革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體制
為實現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改革傳統單一模式的資金投資體制,通過培養社會力量共同建設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由地方政府的預算及財務撥款展開活動,資金過程需要進行分類指導。受益群眾通過自籌資金的方式形成范圍較小的資產,國家財政則對公共成分較大的設施展開建設活動,而采用集資的方式,通過人民群眾和國家的力量籌建公益性和盈利性兼具的水利設施。在籌集社會資金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所有制方式,以此吸引社會力量,改革傳統的資金投入體制,豐富資金籌集方式,共同促進我國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良好建設。
2.2完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管理體制
我國農業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由政府部門代辦管理,通過經驗總結,我們發現政府部門進行管理阻礙了工程建設和發展。因此,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國家需要完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管理體制。采用股份合作制的管理模式,組建企業法人,由企業直接管理執行,讓參與者實行平等持股,共同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進行合作管理。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村企業、農場、養殖場的供水,兼含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大型灌溉區域內,建立獨立的灌排區,方便灌排區獨立運行,便于活動管理。管理者對分區的灌排區進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以此激發管理者的工作熱情,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
2.3提高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公眾管理權利
給予公眾一定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權,提高其管理積極性,并且明確自身的管理職責。分配管理權的措施借鑒了國外先進的工作經驗,以此提高水利設施在灌溉領域的利用效率。國外的案例還包括:在德國,由地方分管水利工程的開發權利,有利于企業聘用專業的管理人員對國家的水利設施進行管理;在美國,通過協調溝通地方與上級對于水利設施的建設意見,地方政府通過咨詢服務協助管理環境服務項目,并且加大建設投資力度,國外的科學管理經驗值得我國在進行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借鑒。提高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公眾管理權利,讓工程直接參與到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使用和監督過程中,明確公眾的建設管理權,在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推動下,結合群眾的力量,促進我國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發展也進入新型的發展階段,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改革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體制、完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管理體制、提高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公眾管理權利,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有效提高我國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使我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大國
[1]余利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發展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
[2]席嘉瑨,孫遠.亞太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水利水電快報,2010,(2):23-26.
[3]劉慧明.論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J].水利天地,2011,(2):37-38.
[4]齊麟.當代中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研究[J].吉林大學.2013.
[5]齊麟.當代中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6]孫凱.研究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4,(1):43-44.
S157.6
A
1671-3818(2016)09-0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