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蘭, 李紅珍, 劉 新
(河北省第七人民醫院 心內科, 河北 定州, 073000)
?
冠脈介入術患者拔除鞘管時發生迷走神經反射的搶救與護理
張淑蘭, 李紅珍, 劉新
(河北省第七人民醫院 心內科, 河北 定州, 073000)
摘要:目的探討冠脈介入術患者拔除鞘管時發生迷走神經反射的搶救與護理。方法選擇本院接受治療的736例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8例,術后拔除鞘管時發生迷走神經反射共44例。對照組術后予以常規的護理模式,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優質護理,比較2組患者護理后SDS、S-AI、T-AI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實驗組DS、S-AI、T-AI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優質護理模式不僅能夠降低患者抑郁、焦慮狀態及迷走神經反射等并發癥發生率,還能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以及搶救效果。
關鍵詞:冠脈介入術; 拔除鞘管; 迷走神經反射; 搶救; 護理
冠脈介入術在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治療效果佳的優點,已成為治療心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也存在因由股動脈拔除鞘管而引起的迷走神經反射并發癥,迷走神經反射可造成低血壓、心動過緩,可使患者心源性休克或死亡的弊端[1]。為降低患者拔除鞘管時發生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率,提高搶救效果,選擇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368例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予以優質的護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36例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8例,術后拔除鞘管時發生迷走神經反射共44例。其中實驗組男180例,女188例,年齡38~73歲,冠狀動脈造影術181例,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187例;對照組男172例,女性196例,年齡39~75歲,冠狀動脈造影術159例,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20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類別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
心理護理:患者及其家屬對冠脈介入術缺乏相關了解,加之對手術存在各種擔心,易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甚至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要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交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積極的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使其對疾病及治療過程都有充分的了解。發現患者有不良情緒時要及時疏導,耐心詳細的回答患者的問題,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注重對患者隱私的保護,以減輕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
飲食護理:術前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多食用一些高蛋白、富含維生素、低鹽、低脂肪的食物,以增強患者的機體功能,降低低血壓的發生。術前禁飲、禁食,但時間不宜過長,超過12 h易引起術中低血糖,一般禁食4 h,禁水2 h。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手術時間,提前通知患者禁水、禁食時間。病房溫度要適宜,防止因大量出汗而導致血容量降低。
預防疼痛護理:在對患者血管穿刺或拔除鞘管時盡可能的讓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尤其是穿刺難度較大、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對于局部浸潤麻醉要小心、細致,保證安全,必要時可沿股動脈外側緣的深筋膜、骨周圍組織作深層浸潤麻醉,以防止在拔管操作中拔管及壓迫造成的疼痛,但拔管時操作要輕柔、壓迫止血手法要正確,既要無出血和血腫形成,又不能過猛或壓迫過重[2]。對男性患者使用彈性繃帶包扎時注意不要將睪丸包裹在內,以避免睪丸劇烈疼痛而引起迷走神經反射。避免包扎時大面積大壓力,以預防造成患者疼痛及影響側肢靜脈回流使回心血流降低而造成血容量減少。
避免空腔臟器強烈刺激:做好術前健康宣教工作,對患者要加強在病床上排尿的訓練,對于術后床上排尿困難的患者要給予流水聲、按摩腹部、溫水沖洗會陰等方法刺激排尿,以降低排尿困難、尿潴留的發生幾率。如果上述刺激方法不起作用,可行導尿術,并對每次放尿予以合理的控制,單次放尿不能大于500 mL,以避免膀胱過度回縮。手術后為能夠較快的使造影劑排出,需叮囑患者大量飲水,但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每次飲用量不要大于200 mL[3]。術后進食也要少量多餐,防止大量進食使回縮的胃腸道受到突然的張力影響而誘發 迷走神經反射。
拔管護理:拔管前護理人員要解釋相關知識,了解注意事項,對于拔管過程中及拔管后出現的不適能夠有心理準備,緩解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拔管前做好充分的應急搶救準備,開通靜脈通道,備好急救藥品、物品、設備等。拔管前可局部浸潤麻醉,拔除鞘管時動作要輕柔,護理人員要協助交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采用正確的壓迫止血法。在予以動脈拔管時使用手指在穿刺點的近心端對血管的穿刺處用力壓迫,能夠感覺到背動脈的搏動,然后慢慢地減小壓迫的力度,壓迫時間15~30 min。然后用紗布及彈力繃帶妥善包扎,并使用1 kg鹽袋置于穿刺點,壓迫6 h,患者患肢下肢伸直,制動12 h[4]。
1.3迷走神經反射臨床表現與搶救
1.3.1迷走神經反射的臨床表現:若患者出現胸悶、頭暈、惡心嘔吐、心前區不適、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等癥狀,心率呈進行性下降至50次/min,血壓低于90/60 mmHg(1 mmHg=0.133 kPa),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危及生命。
1.3.2搶救措施[5]:在監護護理過程中患者一旦出現迷走神經反射癥狀要及時做出正確診斷,確定為迷走神經反射立即采取搶救措施,馬上給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建立2條以上靜脈通道,并在短時間內快速補液,以維持患者的有效循環血量,迅速的將1 mg阿托品、3~5 mg多巴胺快速的推注到患者的靜脈通道中,并觀察其癥狀有無改善。如果無改善可在將2~3 mg阿托品及5~10 mg多巴胺用250 mL 5%的葡萄糖稀釋后靜脈滴注,滴速為40滴/min,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所有患者生命體征均恢復正常,無死亡病例。
1.4觀察指標[6-7]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抑郁狀態,該量表中共有20個項目,各自對應著20項癥狀,根據評定癥狀出現的頻率將評分共分1~4個級別,評分范圍為20~80分。采用焦慮狀態-特性調查表(STAI)評估患者的焦慮狀態,該量表中共有40個項目,分為焦慮狀態總分(ST-AT)及焦慮特性總分(ST-AI)各20個項目,根據患者一貫或平時的焦慮狀況將每個項目分為1~4個等級,STAI與ST-AT量表的評分范圍為20~80分。護理滿意度評估使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予以評定,滿分為100分。
2結果
2.12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I及T-AI評分比較
護理前,實驗組SDS、S-AI及T-A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DS、S-AI及T-A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I及T-AI評分比較 分
與同期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血容量不足、尿潴留、排尿困難、低血壓、迷走神經反射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2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4.57%,顯著優于對照的83.42%,2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精神緊張、焦慮、抑郁是引起迷走神經反射的主要誘因之一。多數患者對疾病本身及相關治療措施缺乏相應的了解,加重對疼痛、治療效果、安全性的顧慮,使患者精神處于過度興奮狀態,出現入睡困難,促使前列腺素的釋放,刺激心肺感受器,使患者心率加快,加重心肌缺血,從而引起迷走神經反射[8-9]。不良的心理反應還能夠導致膽堿能神經的張力升高,致使身體的小動脈發生擴張反應,使患者血壓、心率降低引起迷走神經反射[10-11]。因此,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積極的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使其對疾病及治療過程都有充分的了解。加強溝通交流、耐心詳細的回答患者的問題,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12-13]。
疼痛刺激作用于皮層中樞和下丘腦,使膽堿能神經的張力突然增高,導致內臟及肌肉小血管強烈反射性擴張,引發血壓急劇下降,心率迅速減慢[14-15],誘發迷走神經反射。對患者血管穿刺或拔除鞘管時盡可能的讓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尤其是穿刺難度較大、肥胖、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以減少對患者的疼痛刺激。正確的壓迫止血手法、適當的壓迫力、局部采取浸潤麻醉、妥當的包扎都能降低對患者的疼痛刺激,都能減少迷走神經反射的發生[16]。由于患者術前禁食,使血容量
降低,加之手術的造影劑、出血會致使患者血容量不足,能夠導致患者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神經元產生血管加壓素,從而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誘發迷走神經反射[17-18]。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手術時間,提前通知患者手術前2 h禁水、4 h禁食,維持有效循環血容量。做好術前健康宣教工作,加強在病床上排尿的訓練,刺激排尿能降低排尿困難、尿潴留的發生幾率。加強拔管護理,備齊急救藥品、物品、設備等,嚴密監護,及時發現患者迷走神經反射,并采取搶救措施,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DS、S-AI、T-AI評分、迷走神經反射等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
參考文獻
[1]孟桂平, 任春霞. 冠脈介入診療術后拔鞘并發迷走神經反射全程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 安徽醫藥, 2010, 14(9): 1092.
[2]吳鵬, 姜大春. 冠心病介入治療中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 西南國防醫藥, 2010, 20(10): 1078.
[3]譚麗容, 莫惠彬, 林曉華. 介入治療拔除鞘管后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預防與護理[J]. 當代護士: 學術版, 2006, 11: 39.
[4]張燕, 張英延, 謝純. 冠脈介入術后股動脈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12): 3.
[5]邵艷奇, 夏玉林, 李文貞. 冠脈介入術后血管迷走反射防治體會[J]. 中華全科醫學, 2009, 7(12): 1341.
[6]楊曉亭, 王翠娟, 于飛. 冠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護理[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28): 3173.
[7]謝莉, 肖麗萍, 張娜. 護理干預對冠狀動脈介入術并發迷走神經反射的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 中旬刊, 2012, 12: 12.
[8]廖艷玲. 冠脈介入術拔管致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7, 28(17): 2169.
[9]殷梅芳, 劉惠珍. 心臟介入術后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觀察和護理對策[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20): 21.
[10]張華. 冠脈介入術后拔管致迷走神經反射的搶救及護理[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06, 14(5): 412.
[11]陳付利. 探討冠脈介入診療術后拔管時迷走神經反射的護理[J]. 中外婦兒健康, 2011, 6: 410.
[12]陳艷. PCI術后拔除動脈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經反射18例的急救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14): 3418.
[13]李娜, 黃瑾. 下肢動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迷走神經反射的防護[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7): 647.
[14]王志英, 杜春偉, 黃玉蘭, 等. 心臟介入手術致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原因分析及護理[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20(12): 1524.
[15]秦春燕, 陳麗蘭, 張偉蓮, 等.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血管迷走神經反射256例預防與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7): 29.
[16]黃景香, 許秀芳, 曹宏霞, 等. 探討經皮經肝膽汁引流術迷走神經反射的觀察與護理[J].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4, 23(11): 1014.
[17]楊曉亭, 王翠娟, 于飛, 等. 冠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護理[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28): 3173.
[18]劉慧葉, 湯愛紅. 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15例臨床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31): 84.
Rescue and nursing of vagus nerve reflex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t sheath catheter removal
ZHANG Shulan, LI Hongzhen, LIU Xin
(DepartmentofCardiology,TheSeventhPeople'sHospitalofHebeiProvince,Dingzhou,Hebei, 073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rescue and nursing of vagus nerve reflex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t sheath catheter removal. MethodsA total of 736 coronary interven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iz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6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re were 44 cases with vagus nerve reflex at sheath remov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quality ca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SDS, S-AI, and T-AI, complica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scores of DS, S-AI, and T-AI,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high-quality care model can not only reduc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vagus nerve reflex, but also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rescue efficacy.
KEYWORDS:coronary intervention; sheath removal; vagus nerve reflex; rescue; nursing
收稿日期:2015-11-03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4-001-03
DOI:10.7619/jcmp.2016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