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瀅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 耳鼻喉科, 湖北 武漢, 430069)
?
不同喂養方式對產科新生兒發育及產婦康復的影響
田瀅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 耳鼻喉科, 湖北 武漢, 430069)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喂養方式對新生兒發育和產婦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100例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及產婦為觀察組,100例人工喂養的新生兒及產婦為對照組,比較2組的新生兒發育及產婦產后的康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新生兒出生~42 d、42 d~2個月、2~3個月、3~6個月時的體重增值大于對照組,2~3個月、3~6個月時的身長增值大于對照組,6個月時的智力發育和運動發育情況好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子宮復舊、乳房脹痛情況好于對照組,產后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母乳喂養不僅能夠促進新生兒的體格、智力發育,而且能夠加快產婦的產后恢復,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
關鍵詞:喂養方式; 母乳喂養; 人工喂養; 新生兒發育; 產婦康復
母乳是嬰兒最適合的天然營養品,幾乎含有脂肪、蛋白質、鈣、鐵和維生素A、D、B等全部營養,而且母乳易消化,生物利用度高,不僅有利于嬰兒的成長,增加母子感情,而且還有益于母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就明確了生命的最初6個月應對嬰兒進行純母乳喂養[1]。提倡母乳喂養在促進新生兒發育和母嬰感情的作用已經有多篇文獻報道,相關研究[2]顯示母乳喂養6個月,能夠有效降低嬰幼兒的病死率、營養不良、胃腸道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但母乳喂養對產婦產后康復的影響至今尚未見系統的研究。本研究將母乳喂養與人工喂養對新生兒發育及產婦產后康復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期為母乳喂養促進母嬰健康提供可靠的依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00例采用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及產婦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 ① 均自愿參與研究; ② 單胎、足月、初產婦,均為頭位、陰道分娩; ③ 年齡20~40歲; ④ 產婦既往身體健康,無全身性、遺傳性疾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癥、并發癥,新生兒無產后窒息、顱內出血及缺血缺氧性腦; ⑤ 新生兒體質量3000~4000 g; ⑥ 產后生活能力自理、認知能力正常; ⑦ 產婦未合并有心理、精神疾病,新生兒生后至研究期間未出現嚴重疾病; ⑧ 隨訪性良好;排除標準: ① 合并有神經肌肉病變的產婦; ② 妊娠期有合并癥; ③ 盆腔手術史; ④ 引產、急產、早產; ⑤ 新生兒合并有先天性疾病者; ⑥ 中途退出研究者。患者年齡18~32歲,平均(28.7±5.2)歲;妊娠34~41周,平均 (37.5±4.5)周;體質量67~80 kg,平均(64.9±10.5) kg;身高153~170 cm,平均(159.2±6.2) cm;孕次1~4次,平均(1.8±0.7)次。新生兒中男52例,女48例,體重3 000~4 000 g,平均(3 400± 550) g。另選取100例由于各種原因進行人工喂養的新生兒及產婦設為對照組,納入及排除標準同觀察組,年齡18~33歲,平均(28.5±5.7)歲;妊娠34~42周,平均 (37.9±5.0)周;體質量65~81 kg,平均(65.2±11.4) kg;身高155~174 cm,平均 (160.5±6.8) cm;孕次1~4次,平均(1.5±0.5)次。新生兒中男54例,女46例,體重3000~4100 g,平均(3450± 430) g。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方法
參照《嬰幼兒喂養建議》、《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對新生兒的采取不同的喂養方式、喂養方法、維生素D的補充,對家長進行規范指導。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至6個月均采用母乳喂養,具體方法為:新生兒出生后30 min進行早期母嬰皮膚接觸,讓產婦撫觸新生兒的皮膚或撫摸小兒頭部。之后新生兒早期吮吸產婦兩側乳房5~15 min,吮吸前及吮吸過程中,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指導,介紹母乳喂養的優點、講解喂養的方法、含接姿勢,教會產婦正確的哺乳方法。早期吮吸結束后,將新生兒置于母親旁邊的新生兒床上,分娩結束后2 h將產婦送回病房,臨床醫護人員對產婦進行正確哺乳的指導,注意培養新生兒有效的吮吸母乳[3]。同時講解產后的乳房護理和子宮復舊知識以及相關產后保健知識。產婦出院以后通過電話隨訪、入戶隨訪等方式繼續宣教母乳喂養的好處。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無法進行母乳喂養而采取其他乳類喂養,建議采用足月兒配方奶。總奶量按照奶量公式計算,每3~4 h母親進行1 次人工喂養。講解產后的乳房護理知識和子宮復舊知識以及相關產后保健知識。2組均按照新生兒的情況進行按需喂養。
1.3觀察指標
新生兒的發育情況:采用新生兒出生后42 d、2個月、3個月、6個月時的體重增值、身長增值,6個月時的智力發育和運動發育指數來評價。身長為嬰兒仰臥時頭頂到足跟的長度。體重采用嬰兒秤測量嬰兒單衣時的重量。智力發育情況采用智力發育指數(MDI)評價,內容包括記憶力,問題的辨別、解決、分類,社會交往能力以及記憶力。運動發育采用運動發育指數(PDI)評價,內容包括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均參照年齡轉化為標準分值。產婦產后康復:采用產后子宮復舊、乳房脹痛及精神狀態來評價。① 子宮復舊:采用多普勒超聲于產后1、2、3周測得子宮三徑之和,并統計3周內恢復子宮常態的例數;② 乳房腫脹:記錄乳房腫脹的程度,分為3度。Ⅰ度:正常或輕度腫痛,觸之如嘴唇,不影響主觀感覺;Ⅱ度:中度腫脹,觸之如鼻尖,影響主觀感受,尚能忍受;Ⅲ度:重度腫痛,觸之如額頭,影響休息。于產后1~3 d內進行評定。③ 精神狀態:采用產后抑郁評分評價,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內容包括有罪感、入睡困難、自殺、抑郁情緒、遲滯、激越、軀體性焦慮等,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產后3 h進行評價。
1.4統計學處理
資料的錄入和統計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的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軼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新生兒發育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出生~42 d、42 d~2個月、2~3個月、3~6個月時的體重增值大于對照組,2~3個月、3~6個月時的身長增值大于對照組,6個月時的智力發育和運動發育情況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新生兒發育情況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產婦康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子宮復舊、乳房脹痛情況好于對照組,產后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婦康復情況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研究[4-5]表明,新生兒出生后6個月以內,純母乳喂養嬰兒的體重指數和頭圍均高于母乳喂養不足6個月嬰兒。母乳喂養可提高嬰兒的體格發育、智力反應和運動發育水平,優于人工喂養。本研究的結果也顯示,純母乳喂養組的嬰兒出生~42 d、42 d~2個月、2~3個月、3~6個月時的體重增值高于對照組,2~3個月、3~6個月時的身長增值高于對照組,6個月時的智力發育和運動發育也好于對照組。這表明,母乳喂養能夠滿足6個月以內嬰幼兒生長發育所必須的營養物質。而且有研究[6]認為,母乳對預防嬰兒肥胖可能存在期間效應,堅持6個月 的母乳喂養能夠有效預防兒童期肥胖的發生。但隨著嬰兒月齡的增加(6個月以上),母乳喂養已經不能滿足生長發育所需,建議適當補充輔食。
研究[7]顯示,母乳喂養能夠增強產婦的肌肉力量和股骨頸抗骨折的能力,從而有利于母親產后體質的恢復,進而提倡對嬰兒進行4~6個月的母乳喂養。有研究[8]報道,早期母乳喂養能夠加快產婦的子宮復舊,減少產后惡露量。本研究對母乳喂養與人工喂養對產婦產后子宮復舊、乳房脹痛和精神狀況進行比較發現,母乳喂養組的子宮復舊情況、精神狀況好于對照組,乳房脹痛少于對照組。母乳喂養促進產婦產后康復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人的乳頭和乳暈上有豐富的感覺末梢,母乳喂養時,一方面嬰兒通過對乳頭的吮吸將刺激傳入產婦的大腦皮質,刺激神經垂體釋放縮宮素。另一方面產婦通過對嬰兒的視、聽、觸、嗅等條件反射也能釋放縮宮素。而縮宮素釋放至血液循環后引起子宮肌肉收縮,在加速子宮復舊和減少產后出血量中有重要的作用[9]。母乳喂養也是產婦乳汁排出的過程,能夠減少乳汁在乳房內的聚積,減少乳房脹痛。早期吮吸有效疏通了乳腺管,母乳喂養期間,母親與嬰兒之間通過肌膚、目光、言語之間的交流,增進了母子情感,提高了產婦身為人母的滿足感,減少了產后抑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Jeurink PV, van Bergenhenegouwen J, Jiménez E, et al.Human milk: a source of more life than we imagine[J]. Benef Microbes, 2013, 4(1): 17.
[2]李秋紅, 王文艷. 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對新生兒母乳喂養的影響分析[J]. 內蒙古中醫藥, 2011, 30(17): 171.
[3]吳繁, 崔其亮, 譚小華, 等. 出院后喂養方式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生后3個月生長指標增長率的影響[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3, 15(2): 129.
[4]張慧, 崔其亮, 吳繁, 等. 不同喂養方式對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早期生長發育影響的多中心研究[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14): 1070.
[5]牟飛飛, 都美玲, 陳少蕾. 不同喂養方式對嬰兒早期生長發育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 2015, 12(3): 53.
[6]李玲, 王廣宇, 李寧, 等. 不同喂養方式對早產小于胎齡兒骨密度的影響[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4, 25(6): 925.
[7]于珊, 楊秋紅, 鄭曉霞. 不同喂養方式對產后母嬰健康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 2008, 23(5): 599.
[8]黃芳. 早期母乳喂養對產婦康復及母乳喂養質量的影響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9): 26.
[9]劉婷婷, 曾坪, 鐘俊, 等. 不同喂養方式對嬰兒體格發育及營養狀況的影響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29): 3428.
Effects of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 on neonatal development and maternal rehabilitation
TIANYing
(DepartmentofENT,HubeiMaternalandChildHealthcareHospital,Wuhan,Hubei, 430069)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 on neonatal development and maternal rehabilitation. MethodsA total of 100 neonates with breast feeding and puerperae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another 100 neonates with artificial feeding and puerpera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d the neonatal development and puerperae rehabilit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Weight growth of neonates from birth to 42 d, 42 d to 2 months, 2 to 3 months, 3 to 6 month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Height growth at 2 to 3 months, 3 to 6 months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lligence and movement development at 6 months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recovery of uterus and breast distending pa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Breastfeeding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infants, and accelerate postpartum recovery,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KEYWORDS:feeding; breast feeding; artificial feeding; neonatal development; puerperae rehabilitation
收稿日期:2015-07-16
中圖分類號:R 473.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4-127-03
DOI:10.7619/jcmp.20160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