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王靜怡++朱秀劍
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湖州師范學院商學院以“致敬抗戰歷史,同沐核心價值”為主題,組織小分隊走訪吳興區八里店毛家橋村蔡塔自然村、鳳凰街道機南村等地,尋訪抗日英雄,傳唱英雄事跡,宣傳抗戰精神。
一提及抗戰,李阿六老人就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17歲進的新四軍,去過山東,到過湖北。受過兩次重傷,一次是頭部被炮彈傷到,一次是腿被子彈打穿。我的青春給了部隊,給了戰場,這是我的光榮。”老人表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戰斗是在山東,“當時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我和我的戰友奮戰幾天幾夜才殺出一條血路。”在老人談話中,數次提到與自己并肩作戰的戰友們,他們之中,很多人獻身疆場,活著的人如今與老人一樣漸漸老去。但過去的光輝歷史并沒有隨著那一代人的逐漸老去而被遺忘。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老人唱起新四軍軍歌,聲調昂揚,一如過往。
* * *
進入蔡塔村,幾經詢問,我們終于抵達了吳魯泰老人的家。
據老人口述,1943年,時年23歲的他成為昆明空軍軍官學校第23期學員,并輾轉美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多國學習飛行技術,后由于戰爭時期眼睛受傷,在南京航空專科學校任職儀表老師。
抗戰勝利后,遠離戰爭的老人卻不幸罹患喉癌,聲帶被切除已達40余年,唯有依靠空氣進到腎管里振動發聲。但老人始終保持樂觀,自主研究針灸等保健知識,還興奮地向團隊成員表示:“我現在94歲了,我要一直活到120歲!”
縱觀一生,老人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心愿,但他心系國家未來的發展,指出當代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的缺點,號召青年一代刻苦學習,為祖國繁榮富強而不懈努力。
* * *
“我是14歲參加的八路軍,是鐵道游擊隊的衛生員,打仗也跟著一塊沖鋒上陣。大大小小的戰斗參加了有四五十次,負傷有9次。鬼子不可怕,負傷也不可怕。”現年87歲的楊印石老人,是華東一級人民英雄、二十二軍救護模范,模范黨員,一個個頭銜都訴說了那段時期的不凡歷史。
讓分隊成員動容的,不僅僅是老人在抗戰中的勇敢、堅韌,還有多年的軍旅生涯對老人一家的深遠影響。同為衛生員的楊老夫人,經當時院長介紹與老人相知相識,相伴走過幾多春秋,而楊印石老人艱苦樸素的作風也讓這個家庭以樸素、節儉為家風,軍人風骨在這個家族中延續。
* * *
宋仁芳老人,1946年加入共產黨,共榮立三等功5次、四等功1次,并榮獲“優秀共產黨員”以及“省離休干部先進個人”。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當兵要不怕苦,更要不怕死。”老人向團隊成員回憶起戰爭年代的點點滴滴,眼眶卻早已濕潤。
現在的宋仁芳老人作為中國收藏協會會員,省老年郵協、市郵協理事,愛好收藏。除了郵票,老人還喜歡收藏根雕作品,多年來創作根雕作品千余件。“我是一名軍人,我在軍中所經歷的,戰爭中所經歷的,我希望現今的青年一代都能夠了解,我希望當代青年不會遺忘了過去那段歷史。”老人將自己創作的具有愛國主義色彩的作品進行展覽,訴說那個年代的故事,傳遞愛國主義情懷。
“能有你們陪我說說話,我覺得特別開心。你們就是中國的希望,要銘記過去歷史,發揚紅色傳統,做好革命的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出力啊。”老人寄希望于當代青年。在此,“致敬抗戰歷史,同沐核心價值”分隊也呼吁社會各界關注抗戰老英雄,在學習其精神的同時也為其帶去一份溫暖。
通過走訪多位抗戰老英雄,從其個人事跡還原抗戰歷史,小分隊成員獲益匪淺。先輩們用鮮血換來今日祖國和平安定,用生命死守中國紅色尊嚴,他們對祖國做出的貢獻,黨和國家不會忘記,人民群眾也不會忘記。
喚醒歷史、銘記傷痛、砥礪前行,湖州師范學院商學院“致敬抗戰歷史,同沐核心價值”大學生實踐團隊在此號召所有人緬懷抗戰精神,承襲民族風骨,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而奮斗。
(責任編輯 李贊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