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瀟
臺南保留了濃厚的漢人社會風俗,講究傳統禮儀、注重婚喪形式,女兒婚嫁的妝奩排場也遵循古制,傳統的喜餅,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鹽水蜂炮璀璨亮麗,可以媲美巴西的“嘉年華會”,在蜂炮盛會的最高潮,整個鹽水古鎮漫天震響,夜空千變萬化,蔚為奇觀。
臺南幾乎集中了臺灣島所有的頂尖小吃,每個不起眼的小店之中,都蘊藏著令人贊不絕口、神魂顛倒的美味……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就是物阜民豐的富饒之地,而臺南更是臺灣島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這里孕育出了絢麗的民俗風情,令人流連忘返。
臺南雖然沒有臺北那些摩天大樓的視覺震撼,但深入之后你會發現,這里民風樸實,社會祥和,大街小巷中很少出現吵嘴罵人、打架斗毆的情況;街上車水馬龍秩序井然,路邊飯店餐桌上擺著錢箱,顧客自覺將飯錢投入……
這種令人稱奇的和諧狀態,造就了臺南人優雅的生活節奏,以及尊重傳統的樸素情感。不過在一些特殊的時節,他們也會加入一場轟轟烈烈的蜂炮盛會,在驚險和刺激中吸收新年的福氣。而在平時,他們把對生活的熱情灌注于美味小吃之中,那些用心營造的美食,打動了全世界的“吃貨”……
閩南話是最流行的方言婚禮必不可少的傳統喜餅
鄭成功從荷蘭人手里收復臺灣,這段歷史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因此鄭家在臺灣,特別是臺南地區的影響力極其深遠。幾百年間,閩南地區的許多居民,也跟隨著鄭家的腳步遷移到臺灣,他們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落腳的地方就是臺南,以至于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現象:當臺灣大部分城市已經流行普通話的時候,臺南依然堅持著自己的驕傲——閩南話才是最流行的方言。
臺南總人口近200萬,其中從福建遷入的漢族占據絕對多數,因此保留了濃厚的漢人社會風俗。他們講究傳統禮儀,注重婚喪形式,女兒婚嫁的妝奩排場也遵循古制,其中作為婚嫁必需品之一的傳統喜餅,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喜餅和喜糖一樣,是漢族婚嫁的傳統食品,盡管如今婚禮形式靈活多變,但買喜餅、送喜餅,仍是大部分臺南新人的“規定動作”。傳統的中式喜餅一般為圓形,寓意“圓滿”,過去主要有4種餡料口味:紅菱、白菱、黃菱與玫瑰豆沙,后來逐步增加了五仁、冬蓉、豆蓉、叉燒等新鮮口味。在全套的喜餅盒里,還必須要有一對重量級的喜餅——龍鳳餅,通過打模烘焙,制作出龍與鳳“心心相印”的造型,那凸起的圖案,讓人眼前一亮,是婚禮中不可或缺的吉祥物。



古老的喜餅代代相傳,一些傳襲古風的餅鋪也長盛不衰,至今仍有許多臺南人對“萬川號”、“富香齋”、“舊永瑞珍”、“舊來發”等餅鋪如數家珍。隨著工藝水平的改進和提高,一些傳統鋪子還推出了立體的藝術喜餅,呈現出宛如浮雕的美好圖案,還有一些喜餅改變了外觀,變成心形,更添了一份浪漫的寓意。
蜂炮盛會:玩的就是心跳參與者須全副武裝
如果在春節期間到臺灣,臺灣人一定會告訴你不可錯過的兩大盛會:“北天燈”、“南蜂炮”。這是臺灣著名的兩大傳統元宵習俗,“北天燈”是指在臺北平溪十分村舉行的放燈儀式,而“南蜂炮”就是在臺南市鹽水古鎮舉行的蜂炮盛會。
“蜂炮”是爆竹的一種,由上萬支沖天炮連接,制成造型獨特的“炮車”或“炮城”,燃放時陣陣焰火密集迸發,如黃蜂出巢,煙火漫天,熱烈而迅猛,極具視覺震撼效果。這是一項驚險刺激的挑戰,現場體驗者和參觀者都必須全副武裝,才不至于為炮火所傷。一些勇敢者會聚集到炮車面前,近距離接受蜂炮的沖擊,這叫“沖鋒陷陣”——大家相信,在自己身上爆發的蜂炮數量越多,那么新的一年福氣就越多……
相傳,鹽水蜂炮起源于清光緒年間。當時鹽水鎮只是一個小港口,由于經常爆發瘟疫,醫藥又十分缺乏,死亡的人越來越多,民眾極為恐慌,紛紛祈求關圣帝君下凡解災救難。某年元宵之夜,關圣帝君乘坐神轎來到凡間,走遍了鹽水的大街小巷,無數信徒追隨著神轎,一路燃放鞭炮直至天明,所有瘟疫邪魔都被關圣帝君一掃而光,民眾再也不受瘟疫之災。從那以后,每年元宵夜迎請關圣帝君出巡,就成了慣例,而隨著燃放的鞭炮越來越多,組合成大規模的“蜂炮”,逐漸演變成一項遠近聞名的特色民俗活動。
鹽水蜂炮璀璨亮麗,可以媲美巴西的“嘉年華會”。元宵之夜,全副武裝的轎夫們從武廟(關帝廟)出發,推著神轎在小鎮街道上繞巡穿梭。此時,整個鹽水鎮到處都是蜂炮,其中以酬神的“炮城”最為壯觀。當神轎行到炮城前方,有人掀開蓋著炮城的紅布,隨即點燃引信,頃刻間“萬箭齊發”,五彩火花絢麗奪目、炮聲震耳欲聾,蜂炮盛會達到了最壯觀的高潮,整個鹽水古鎮漫天震響,夜色中的天空千變萬化,蔚為奇觀。神轎在炮城前方不停晃動,接受蜂炮的沖擊、洗禮,民眾或躲避在神轎后方,或隱身于騎樓梁柱,眾人前胸貼后背,一起接受著蜂炮一波又一波的巨大沖擊力。整個過程驚險連連、萬分刺激,但作為一種獨特的新年祈愿形式,每年依然有大量勇敢者前來挑戰。
極致美味的小吃隱藏在不起眼的店面


元宵的蜂炮盛會,是臺南人難得的喧囂時光,但在大多數日子里,他們的生活不緊不慢,優雅得仿佛是一種藝術。當然,這樣優雅的生活也不會缺少驚喜,比如各種各樣的美味小吃。臺南地處沿海,溫潤的氣候和遼闊的大海,孕育了各種美味食材,臺南人民自古追求貨真價實,將取自自然的食材簡單加工,創造了獨特的小吃文化,在保留傳統古早味之余,也不斷開拓新的美味。
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當屬蚵仔煎,如果你從廈門、泉州到臺北、臺南,一路下來,肯定會吃到許多蚵仔煎。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臺南的安平就是蚵仔煎真正的發源地——它始于鄭成功的兵營。安平古堡周圍就有許多蚵仔煎小店,其中不乏幾十年、上百年的老店。在這里,蚵仔煎現點現做,大廚在特制的大煎盤上倒入蚵仔、地瓜粉、豆芽、小白菜,再打個鴨蛋,不一會兒就有濃郁的香氣飄出;裝盤后,個大肥美的新鮮蚵仔外表酥脆,咬來又有蔬菜的爽脆清甜,再配上紅色的酸甜汁醬,不油不膩,一次吃上一大份也不會滿足……
蚵仔煎是臺灣美食的代表,而擔仔面則是臺南美食的代表。100多年前,一些漁民為了在漁獲淡季維持生計,就挑根扁擔走街串巷叫賣面條,因此開創了“擔仔面”的先河。如今,漁民們不再需要走街串巷,擔仔面卻被傳承了下來。出售擔仔面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店,隱藏在臺南的街頭巷尾之中,用餐環境可非常簡陋,但入夜時分必定人頭攢動,門庭若市。坐在低矮古灶旁的師傅利索地抓面、下面、起面、灑臊、配菜,動作迅速利索,須臾間將美食送至食客面前。
吃擔仔面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捧起小碗聞一下誘人香氣,打開味蕾,再喝一口面湯,感受混合著蒜香和醋酸的鮮蝦高湯的美味,不由得身心舒爽。這樣小小的“啟動儀式”后,就可以爽快淋漓地吃下整碗油面,連甜蝦、香菜、豆芽都不舍得放過。擔仔面分量不多,一碗面幾口就可以吃完,因此是最好的宵夜食品之一。


臺南的夜晚屬于擔仔面,而清晨則屬于豆花。安平古堡附近,有一家300多年歷史的豆花店,被譽為“臺南十大排隊小吃”之一,是每個來到安平的人必須到訪的食肆。豆花這種小食看著簡單,其實做起來并不容易。黃豆要選飽滿平滑的,先在水中浸泡一夜,然后磨漿過濾,最后加入鹽鹵凝固成豆花。這種豆花吃起來格外順滑、軟綿,再依據個人喜好,加入紅糖、紅豆、綠豆、珍珠、姜汁等輔料,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最鐘情的味道。
不得不說的美食,還有黃金蝦卷、武廟肉圓、清蒸海上鮮、虱目魚丸等眾多小吃。黃金蝦卷具有中國特色的烹調感覺,又兼具日本天婦羅的味道,加上海味的新鮮,那就是“入口成神仙”;武廟肉圓是地道古早味的現代延伸,肉圓在碩大的蒸籠里現蒸,皮是老米加地瓜粉制成,很有粘度但不粘牙,瘦肉的內餡混合著醬香和蔥香,嫩滑爽口,排隊拿到肉圓,再澆上一點姜汁就可以熱火朝天地大吃一頓……
可以說,臺南幾乎集中了臺灣島所有的頂尖小吃,每個不起眼的小店之中,都蘊藏著令人贊不絕口、神魂顛倒的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