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力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狂歡,人們不分男女老幼互擲豆腐,樂在其中,連平日舉止優雅的淑女,也將儀態丟到一邊,投入混戰。
豆腐大戰后,村里還會舉行村民大會,將村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拿到會議上討論解決辦法,堪稱一年一度的“調解大會”。
豆腐放進油鍋,立刻發出“”的響聲,幾分鐘后被煎至金黃,色、香、味都無比誘人,若是再撒上一把碎蔥,更是讓人垂涎三尺。
400多年前的某年正月十三,林氏家族正在祖祠中舉辦“添丁”(有男嬰降生)祭祀儀式。儀式結束之后,一盤盤精美的素齋被端上桌子,此時一位剛切完豆腐的族人走出廚房,不小心將沾在手上的豆腐甩到了一位年輕人身上,新衣服被弄臟的年輕人,自然心有不甘,立即抓起桌上的豆腐進行還擊,卻不料沒砸中“肇事者”反而“誤傷”了旁人,被砸的人也抓起豆腐反擊,最后所有人都被卷了進來,一場意外的“豆腐大戰”就這么發生了……
到了第二年,族人發現這一年添丁的數量竟然比上一年多得多,大家都覺得奇怪,最終追溯到前一年在祠堂投擲豆腐的行為,于是他們認定“擲豆腐”是一個祥瑞的開端,能帶來家族興旺。從此,這個村子便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三上燈后擲豆腐的習俗,并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村子,就是如今的廣東清遠市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擲豆腐的習俗也演變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豆腐狂歡節”,每年都要吸引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我在朋友阿力的邀請下,乘興而來,參與了一場終生難忘的“豆腐狂歡節”。
“豆腐砸開花,好運常伴家”正月十三日的“豆腐大戰”
“大家注意,等一會兒鞭炮響起,我們就開始分發豆腐,不限數量,你能帶幾包就帶幾包,用完再回來拿!”下午2點多,豆腐大戰即將開始,一位年輕人站在臺上,舉著喇叭指揮參加狂歡的人群。場地正中央,擺著一塊巨大的豆腐,我湊近去一看,這塊“巨無霸”豆腐長寬近2米,高1米多,阿力眉飛色舞地對我說:“村里每年都要制作這樣一塊水豆腐,重6噸多,需要100多人合力勞動完成,已經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正在驚嘆,不遠處的祠堂里響起一陣鞭炮聲,等候已久的人們一下子涌到豆腐面前,有的拿出塑料袋,有的拿著大碗,有的人沒有工具,干脆脫下帽子當容器,更有甚者把豆腐直接塞進衣兜。“彈藥”準備充足后,大家立即沖向祠堂門口,搶占有利位置——按照習俗,從祠堂里走出來的“添丁者”(有嬰兒降生的家庭)是第一批“攻擊目標”。我在阿力的帶領下,也裝了滿滿兩大袋子豆腐,右手還抓了一大把,對準祠堂大門。
當添丁隊伍在鑼鼓隊的陪伴下走出祠堂,一場激烈的“豆腐大戰”便開始了。大家一涌而上,往往是幾個人“圍攻”一個添丁者,遠擲近抹,還有人把他抱住,撩起其衣服,將大把冰涼的豆腐抹到他的頭上、臉上、身上,越玩越高興。此時,嘻鬧聲、歡笑聲、鑼鼓聲匯集在一起,所有人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第一輪攻勢之后,大家便亂了章法,見人就扔,逮到誰就往其臉上抹。我剛扔完一袋豆腐,還沒來得及打開另外一袋,就被旁邊一位女孩子抹了一臉,微甜的鹵水味嗆得我不斷咳嗽。我立即還以顏色,舉起袋子扔在她的頭上,一時間汁水四濺,波及了幾位圍觀者,他們也齊刷刷地轉身,把我當成了攻擊目標。我左側有一位攝影師,抓著包裹嚴實的相機,正在捕捉精彩的瞬間,不料旁邊兀地飛來一團白花花的豆腐,把他的眼鏡砸到了地上。他伸手一抹臉,把相機一扔,抓起豆腐就扔了出去,也不管目標是誰……旁邊還有很多攝影師都穿著塑料雨衣在拍攝,不過薄薄的塑料雨衣顯然防不住密集的“槍林彈雨”,除了相機安然無恙,他們全身上下都“中彈”無數……
一位西裝革履的大叔站在臺上,面帶微笑地看著人們亂戰,頗有指點江山的意味。阿力給我使了使眼神,我們倆一揮手,兩大團豆腐就準確地飛向了他,緊接著,豆腐“炮彈”紛紛飛向他,他的黑色西裝立即掛滿了豆腐渣、浸透了鹵水。眼見已不能置身事外,他撈了兩大塊豆腐要找我們“報仇”,卻被另一群孩子逮住,一番胡亂涂抹,最后連西裝內襯的口袋里都裝滿了豆腐……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狂歡,人們不分年齡、男女,互擲豆腐樂在其中,連平日舉止優雅的淑女們,也將儀態丟到一邊,義無反顧地投入豆腐混戰。“豆腐砸開花,好運常伴家”,這句話用來形容豆腐節再恰當不過了。在豆腐狂歡節中,你可以將豆腐砸向任何人,被砸的人不但不會發怒,反而覺得這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降臨到自己身上,同時也會“禮尚往來”回敬對方。阿力說,有些村民相互之間本來存在著一些矛盾的,但在這樣的嬉鬧中就和解了。
“新丁會”與“上燈”儀式解決全村問題的“和諧大會”
關于“豆腐節”的由來,還有另一個版本。
相傳明清時期,當地常鬧蟲災,百姓時常顆粒無收。有一年蟲災特別嚴重,村民無奈之下,只好向觀音菩薩祈禱,希望得到幫助。觀音菩薩派來許多燕子,幫助村民吃掉了害蟲,因此保證了莊稼的大豐收。淳樸的村民不僅感激觀音菩薩,更感激“燕子之神”,于是紛紛把豆腐擲到瓦檐上,讓燕子啄食,引來了更多燕子,從此當地再也沒有遭受蟲災。后來,這種習慣逐步演變成正月間互相投擲豆腐的習俗,目的是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活富足。
雖然兩種傳說略有不同,不過都表達了相同的祈愿和祝福。傳承到今天,擲豆腐的習俗形成了一整套流程,包含了與此相關的系列祭祀活動,寄托了傳統文化中“人丁興旺”的觀念。


祭祀活動,其實從正月初八就開始了。首先由生下男丁的家庭為代表,組成“新丁會”,負責集資,并確定“丁頭”(組織者)和“頭丁”(一定時間內最先出生的孩子);集資后,由長輩買燈籠,共需4盞,村里3個祠堂各掛一盞,“頭丁”家中掛一盞;緊接著,還要從集資當中抽出一部分錢,購買做豆腐的材料,并指定本村的一戶人家負責制作豆腐;到了正月十二上午,“新丁會”集中到祠堂,齊心協力打掃衛生,然后等到正月十三中午進行“接燈”儀式。
“接燈”儀式中,添丁的家庭和鑼鼓手組成隊伍前往祠堂,攜帶一些新做的豆腐,讓客人試吃,吃完豆腐后,大伙一起敲鑼打鼓去“頭丁”家。“頭丁”的家長親自把燈籠送出來,走在隊伍最前面,鑼鼓隨后,最后還有一個擔籮筐的人,筐內放了些供品,如一大塊豬肉和一只煮熟的雞等,整支隊伍浩浩蕩蕩地把燈籠接回祠堂。進祠堂后,大家先把前一年掛在房梁上的舊燈籠取下來,再把當年的新燈籠拴好,擺好供品,點燃油燈,所有人依次敬香。接下來就是莊重的“上燈”儀式:鳴放鞭炮,敲鑼打鼓,燈頭與全體添丁者齊齊拉緊吊掛燈籠的繩索,將燈籠升起,掛在祠堂頂梁上。與此同時,外面的村民開始把豆腐運送到各個指定的地點,為“豆腐大戰”做好準備。上燈結束,整個祭祀儀式告一段落,接下來,只等添丁者走出祠堂,豆腐大戰即刻打響……
豆腐大戰之后,村里還會按照慣例,舉行村民大會。會議上,由“丁頭”公布本次活動的收支情況,同時還邀請村長和有威望的老人到場,將村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拿到會議上討論解決辦法,堪稱一年一度的“和諧大會”。會議結束后,全體人員歡聚一堂,舉杯同慶,一年一度的豆腐狂歡節,在“飲燈酒”的祝福聲中圓滿結束。


狂歡之余的精致美食豆腐大戰的爭議和改進
“豆腐節”已成為佛岡的民俗文化品牌之一,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三,也成了社崗下村村民最快樂的一天,全村1000多人傾巢而出,以獨有的方式,在互相投擲豆腐的歡樂中迎接元宵佳節,緩解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并表達新的一年里最深切的祝福。
伴隨著鑼鼓聲、鞭炮聲、追逐嬉笑聲,豆腐雪花一般在狂歡的人群間飛舞,打在人們臉上、身上,人人都變成大花臉或“小白臉”。特別是年青人,更是毫無拘束地追逐、打鬧,其熱烈程度,比起西方西紅柿狂歡節也毫不遜色……外出的村民,哪怕再遠也會攜帶家眷回家過年,并一直等豆腐節結束后才再次外出;周邊的一些民間藝人也會聞風而來,獻上拿手的曲藝節目,投身于歡樂的海洋。
在狂歡節期間,豆腐不僅是打仗的“彈藥”,也是令八方來客念念不忘的美味小吃。村里的“美食街”上,做好的豆腐被放在篩子里,若有人要買,便可立刻加工:攤主在鍋里倒上自家壓榨的花生油,把豆腐一塊塊放進去,豆腐便立刻發出“嗞嗞”的響聲,冒出絲絲熱氣,幾分鐘出鍋,被煎至金黃的豆腐色、香、味都無比誘人,若是再撒上一把碎蔥,更是讓人垂涎三尺。



各家小攤位上,豆腐花、芋頭糕、蘿卜糕等特色小吃琳瑯滿目,但最受歡迎的總是豆腐。廣東境內以豆腐為主要食材的釀豆腐,是一道聞名全國的客家名菜,而高崗鎮社崗下村的豆腐更是遠近聞名,又嫩又滑,還被評為“佛岡十大養生菜”之一。
但近幾年來,把“巨型豆腐”用來扔掉的行為,也引發了人們的熱議,有人指責:“這樣扔豆腐是一種浪費,與厲行節約的美德背道而馳。”但也有人認為:“扔豆腐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民俗,豆腐越大,就可以越好地提升節日的氛圍。”
面對種種爭議,佛岡豆腐節的發祥地——社崗下村的村民曾發表了被人們戲稱為“史上最給力”的聲明:“豆腐狂歡節是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作為村里歷久不衰的傳統節日,它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不應該稱為浪費糧食的陋習。”
不過,如今節儉、樸素的生活作風,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尊重,佛岡的豆腐狂歡節也應該考慮進行改進,比如適當減少投擲的時間,增加民俗表演活動,同時努力拓展活動形式,結合美食、娛樂等元素,讓豆腐狂歡節的內涵更豐富、意義更積極,并成為能促進地方發展的一種良性節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