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宇宙形成早期,太空中充滿了正在爆炸的恒星,以及旋轉的塵埃——這也是現代宇宙的組成元素,但早期宇宙中的星系要少得多。一顆穩定恒星附近的行星將持續受到密集宇宙輻射的攻擊,這些輻射既來自行星系內部,也來自外部。
得克薩斯大學艾爾帕索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保羅·梅森博士提出一個理論,認為在黑洞形成、宇宙擴張的過程中,宇宙輻射的數量也隨之下降。不僅釋放出的輻射量下降,它需要填充的空間也減少了。此外,隨著黑洞體積的增大,它們也從發射輻射轉變為吸收輻射。這意味著DNA 受到的“被扯碎”的威脅變小了,從而增加了這類生命必備組件發展和演化的機會。
梅森在美國天文學會大會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他說:“這說明宇宙的膨脹對生命來說十分重要。這也說明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出現生命的可能性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