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直
俗話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你說得再狡猾,別人一聽就明白,不用你解釋。
就說這四川金陽縣出臺《關于遏制婚喪事宜高額禮金和鋪張浪費之風的實施細則(試行)》吧,咋看都不是在執行中央“八項規定”。比如,婚嫁禮金總額不超過六萬元;婚嫁宴席只能辦理一次,宴請親朋不超過六十九桌;婚嫁中送親接親車不得超過六輛;喪葬中親屬一方奔喪車輛不得超過五輛,殺牛數量原則上控制在五頭以內,最高不能超過十頭……
那么,參照金陽縣的這個“細則”,我也為自己所管的幾名員工制定一個《文明職工守則》:耍流氓只能耍一次,撒謊一年不能超過六次,給領導送禮一次八百元為上限,請領導吃飯只能在農家樂或大排檔,凡安排在星級酒店的,領導都要一概拒絕。
不要以為這是在開玩笑,殺牛可以殺十頭,婚宴可以擺六十九桌,不可再擺第二輪,禮金可以收六萬。制定如此“細則”這不正是為自己今后鉆空子留余地嗎?
當然,我們理解涼山地區的民俗、民風,可是,既然是為領導干部、公務員制定的“反鋪張浪費細則”,哪級黨組織、人民政府都不能另搞一套。否則少數民族有民俗,漢民族鄉下有傳統,富裕地區生活標準高,哪個地區都能找到自己的獨特性,難道要都搞出一套本縣的“婚喪嫁娶細則”來?
從這個“細則”的表面上看,是限制全縣的領導、干部、職員借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大斂錢財,可仔細一讀,它還是允許大家“小斂錢財”的。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以“縣治”為核心的行政體系,不符合國家法律與規則的地方細則,縣一級沒少制定,諸如成立“饅頭辦”,為賣饅頭的商戶制定“細則”,其實就是要壟斷市場。但為干部自己制定的“細則”留足了“鉆空子”的余地,為大家日后行個方便,不過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事兒如今是不能瞞天過海的了。
這個“活口兒”還是自己早點兒堵上為好!
【原載2016年1月31日《中老年時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