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裝App結束“任性”時代
長期以來,國內手機市場尤其是安卓手機的軟件應用管理方面亂象叢生,一些品牌的智能手機,上市前甚至預裝了70多款軟件。用戶一不留神就會出現手機流量偷跑的尷尬——有的App會每隔幾分鐘自動喚醒,有的在手機連上WiFi或鎖屏時也能自動喚醒,有的家族型應用更“神奇”,其中一個啟動后還會聯動讓其他“親戚”一起啟動。
如今,隨著工信部出臺《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App)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這些無法刪除的預裝App或將結束野蠻生長的“任性”時代。
事實上,關于預裝軟件的問題由來已久,一款新手機預裝十幾款甚至幾十款軟件幾乎成為常態。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這些軟件不但占用空間、耗費流量,甚至無法卸載,一些非法軟件還會造成消費者隱私泄露,帶來安全隱患。
不久前發布的《中國Android手機預裝產業及用戶使用情況報告》顯示,市場上平均每部Android手機擁有8.2個預裝軟件。該報告指出,此次調研涉及手機品牌包括VIVO、小米、魅族、酷派、索尼、HTC等國內主流安卓手機,不同款式共92臺,發現預裝軟件757個(共計170款)。
D女士的手機是一部國產千元機。她表示,新機開機時已裝有不少軟件,包括云軟件、手機管家、用戶社區、瀏覽器、手機備份、手機客服、工具盒子等,“僅有這些也沒關系,但有個文件夾里裝了不少游戲。原本想把手機給孩子用,看到這么多游戲還是算了。”D女士同時表示,自己不會卸載,只是總覺得手機內存不夠用。有幾次想安裝些自己需要的應用,需要提前刪除不少照片才行,否則系統會提示空間不足。
“其實預裝App也是分等級的,第一層級就是打電話、短信、通訊錄等應用,這是最基本也是不能卸載的,否則端口的不銜接直接會導致通話功能障礙。文件管理、電量管理、收發電郵、安全應用也是預裝常見的。然后,就是像淘寶、地圖、資訊等第三方應用,而這些幾乎都是可以卸載的。”華為北京研究院的馬牧說。
“大部分安卓手機的‘清理大師’都沒有效果,它們沒有系統的權限,所以很多App是殺不死的,即使殺死了一些,也無法防止這些程序滿血復活。有的App會每隔幾分鐘自動喚醒,有的在手機連上WiFi或鎖屏時自動喚醒,有的家族型應用更強大,其中一個啟動后還會聯動讓其他‘親戚’一起啟動。”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以“安全之名”直言不諱地道出了安卓手機的通病。
此外,大量預裝軟件還存在“聯網后自動消耗流量”情況,用戶一旦打開過一次預裝軟件,很多預裝軟件在聯網環境下偷跑流量,特別是在使用2G/3G/4G網絡時安全隱患更大。
有業內人士稱,手機預裝軟件亂象早在幾年前就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首先是手機廠商和電信運營商,在定制機上會安裝自己開發的應用。其次是手機批發商,利用大量手機經由他們之手的機會,順便賺一道錢。然后是手機零售商們雁過拔毛,裝一批應用,賺一道錢。
以運營商定制手機為例,即通常說的充話費送手機。“在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位于頂端的三大運營商,出于推行3G、4G等新通信技術的原因,會對手機制造商進行補貼,手機獲得該運營商的入網許可,同時需要預裝諸如網上營業廳等應用。”馬牧說。
此外,位于上游地位的App開發商,如百度、騰訊以及手游公司等,通過手機廠商預裝其應用,根據用戶激活度付給手機廠商一定的費用。“通常越是有名的大公司,因為市場知名度較高,支付的費用會比較低,而一些新興的創業App公司,急需拓展市場用戶,支付給手機廠商的費用會相對高些。”馬牧透露。
那么手機預裝軟件的市場到底有多大?艾媒咨詢CEO張毅透露,市面上預裝比率超過96%的App在10款至40款不等,每款軟件的預裝價格為0.5元至10元左右。以目前預裝軟件的平均費用3元來計算,假設某廠商的年出貨量為3000萬臺,手機廠商僅從一款軟件上的獲利就接近1億元。
“雖然各地工商部門加大打擊力度,但市場的整體體量仍不容小覷。”張毅說,特別是游戲在預裝軟件中的分成,體量十分龐大。“大部分游戲軟件是采取分成方式來劃分利潤,游戲分成在預裝運營市場占到70%。”
360安全專家陳沖補充道,相比手機廠商和運營商的預裝,經銷層面非正規渠道的預裝造成的影響更為惡劣。“大廠商的預裝應用多數都有一定標準,比如不能導致系統卡頓、不能上傳用戶隱私等,這些屬于品牌的自律行為。而非正規銷售渠道的預裝則完全沒有限制,哪款應用給錢多就裝哪款。”
不少手機用戶都對“瘋狂來往”事件記憶猶新,遺憾的是最終那些隱私被泄露的用戶也沒有得到補償。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直言,在App產業鏈中,目前消費者明顯處于劣勢,只能寄托于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但顯然,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在紛繁復雜的App產業世界里如螳臂當車。
比如,大多數用戶在預裝軟件出現問題時找不到解決辦法,只能下載安全軟件嘗試卸載,而且即使想投訴也不清楚維權通道。“我到底是向手機廠商投訴,還是向賣場或運營商(合約機)投訴,是向消費者協會投訴,還是向工信部舉報?”有消費者曾經苦惱地表示。
正規小微開發者也是維權無門的主要群體。在線旅游App開發者小章抱怨,自己開發的應用一直不溫不火,但一模一樣的山寨應用廣告收入卻財源滾滾。小章說,對于創業團隊來說,遇到這種情況最多向分發渠道投訴并在技術上進一步防范被山寨,根本沒有精力訴諸法庭。
不光是小微開發者,一些大中企業也常常遇到“李鬼”。比如山寨“德邦物流”竟然正常接受訂單并上門攬件,結果卻卷錢失蹤。“百度糯米網”App竟在某分發渠道與官方應用“百度糯米”App并存多時。不久前,P2P平臺陸金所將蘋果公司告上舊金山法庭,原因是早在2014年8月就發現AppStore上線了一款山寨版的陸金所客戶端,要求蘋果公司將其下架,但經過兩個多月蘋果方面卻置若罔聞。
早在2013年,工信部就發布了《關于加強移動智能終端進網管理的通知》,要求如果新增預置應用軟件,生產企業應向工信部報備。此前,上海消保委曾經因為預裝問題對三星、OPPO等手機廠商提起訴訟。此次工信部《暫行規定》要求,App不得調用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終端功能、強行捆綁推廣無關應用軟件,除基本功能軟件外的App須可卸載。
新規明確,提供移動智能終端預置軟件的生產企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能強行捆綁推廣無關應用軟件,未經明示且未經用戶同意,不得實施擅自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強制開啟應用軟件、違規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等侵害用戶合法權益和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
委托相關企業為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提供代收費的企業,應采取必要技術措施,加強對計費代碼的安全保護,防范其被篡改、偽造和濫用,杜絕不明扣費;收費企業應對用戶確認信息和計費原始數據至少保存5個月,并為用戶查詢提供方便。
對于代理商,新規要求:預置軟件生產企業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約束,使他們不能在未經用戶同意情況下擅自安裝應用軟件。即使用戶同意安裝,也應向用戶提示裝入應用軟件的風險和應對措施等。
新規要求,生產企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均應明示所提供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的名稱、功能描述、卸載方法、開發者信息、軟件安裝及運行所需權限列表等信息,明確告知用戶應用軟件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的內容、目的、方式和范圍等。
而在產品外包裝或說明書上,不但要提供預置軟件列表信息,還要提供預置軟件詳細信息的查詢方法。生產企業在提交移動智能終端進網檢測樣機時,應提供相關產品符合前述要求的聲明。
涉及收費的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則應嚴格遵守明碼標價等相關規定,明示收費標準、收費方式,明示內容真實準確、醒目規范,經用戶確認后方可扣費。
新規還要求,生產企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確保所提供的除基本功能軟件之外的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可以由用戶方便卸載,卸載后不影響移動智能終端的正常使用,且移動智能終端中附屬于該軟件的資源文件、配置文件和用戶數據文件等也應能夠被方便卸載和刪除——被卸載后的預裝軟件,在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升級時也不被強行恢復。
業內人士稱,這次工信部強制性標準出臺后,讓預裝軟件管理開始有法可依。但要想真正杜絕預裝軟件的混亂局面,一是要手機廠商自律,二是要將新規執行到位。
在業內人士看來,移動終端的應用預裝,一直是不少手機廠商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一旦新規出臺,軟件和手機制造企業盈利模式將被改變。不過,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認為,新規對于惡意軟件會有抑制作用,但對于正規廠家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張毅估算,預裝App每年市場規模約為25億元~30億元。伴隨主管部門加強嚴管,他預計這一市場規模將會消減60%以上。“以前的潛規則是基本不能卸,開發商給兩塊錢,安裝激活是一個價,可以卸是一個價,不可卸是另一個價。未來規則明確要求可卸載,軟件應用開發商就不會再花這么多錢在預裝上。”
陳沖指出,目前已有多家國產主流品牌逐漸意識到預裝隱患,主動承諾可卸載及減少預裝或向用戶提供選擇權。但從行業角度看,對于預裝App的治理,業內普遍歡迎和期待相關主管部門能夠出臺明確的判定標準,包括究竟可否預裝,以及哪些預裝應用是使用所需,哪些屬于違規甚至違法,此前缺乏清晰界定。他認為,管理意見的出臺可以令行業有規可循,積極作用很大,預計實施后將帶來明顯效果。
對于此次《暫行規定》,王艷輝認為,對于惡意軟件有作用,但對于正規廠家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這個規定里也沒有明確界定什么是基礎功能,比如股票軟件是不是基本功能軟件,沒有明確規定。按照這個規定,如果安裝兩個股票軟件,有一個必須是可以卸載的,也是合規的。”
與此同時,他指出,預裝什么軟件,應該還得看用戶群體。如果是對手機很熟悉的人,當然是預裝軟件越少越好,如果是對手機不了解的“小白”用戶,反而希望多預裝一些軟件。目前國內有很多用戶依然是手機里預裝哪個軟件就用哪個,沒有預裝的軟件,自己也不會特意下載,所以預裝App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也會讓一部分人討厭。“我個人還是認為應該由市場來決定,而不是由工信部來決定。”
有業內人士認為,規范市場并不意味著把預裝軟件“一棍子打死”。隨著國內手機生產日趨成熟,不少企業開始打造個性化的軟件系統,形成有別于其他品牌的核心特質,積極進行差異化競爭。比如華為、小米、酷派等廠家都在打造自己的軟件體系,獨有的預置軟件反而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應。而通過預裝軟件,手機廠家可以通過后續軟件服務來提高利潤,這樣也降低了手機的硬件價格。
電信專家項立剛曾在微博上建議推廣“準預裝”的操作模式,即分門別類地內置一些應用,如“系統管理”、“實用工具”、“生活服務”等,但這些應用又并非真正已經裝入手機,而是當用戶需要時,可以在應用商店快速下載,這樣既可以讓用戶有選擇權,又不影響用戶的使用和感受。
項立剛認為,需要通過政府管理部門,或是行業組織共同制訂一個基本的標準和要求,讓手機里的應用不能隨便預裝,要有裝的道理,對于數量和特性都要有一定的要求。這樣才能做到在有所限制的同時,又不矯枉過正。(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