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教育熱的冷思考
從打車、吃飯到洗車、美甲,“互聯網+”這把火燒得正旺,如今這把熱火也燒到了較為傳統的教育行業,“互聯網+教育”正成為一種新的求知途徑。此前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就斷言,教育行業未來3到5年將會變為線上40%、線下60%的格局。而根據《2013—2014中國互聯網教育趨勢報告》顯示,主要人群在移動端學習的使用率超過80%。
以“重構·科技融合教育”為主題的“GET2015教育科技大會”于近日閉幕。會上發布的《2015教育科技藍皮書》顯示,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起,教育科技行業創業企業數量平均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增長,截至2015年9月,在線教育項目的數量已超過3000個。
與這些漂亮的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育媒體芥末堆的統計顯示,2014年“死亡”的在線教育公司有58家,其中不乏泡面吧、粉筆網這樣曾被業界看好的產品,而且至少有8家以上的企業甚至都沒撐過一年。而2015年9月,來自互聯網教育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我國在線教育企業中,53%的公司沒有獲得融資,盈利的企業只占16%,大部分企業都在持續虧損中艱難維持。
近兩年,整個在線教育行業“火熱”得很。據好未來戰略投資部發布的《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圖譜》顯示,2015年,國內民辦教育市場的規模約為6000億元,其中約1/5歸為在線教育。同年,民辦教育市場的增長率約為15%,而在線教育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9%,超過民辦教育市場的平均值。大量的資金涌入,數不勝數的在線教育創業公司出現;百度、騰訊、阿里三大互聯網巨頭,也紛紛“跨界”推出各自的在線教育平臺……
在偌大的校園內,鄭州大學大三學生姚婷每天從宿舍到教室要走20分鐘,不過,這學期她選了一門“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課,老師就在電腦里。上課時,姚婷只需打開電腦,點進“課堂”,十多分鐘后課程結束,頁面自動跳入小測驗,選擇正確答案后,課程順利結束。“用過去在路上的時間,我就把課聽完了。而且時間上也很靈活,隨時都能學習。”這就是慕課——一種大規模在線開放的課程。而慕課只是在線教育的一種。
跟著網上的教學視頻學習插花、茶道,還能在規定的答疑時間打字提問,在線等答案,就像在學校的“課間十分鐘”拿著不懂的問題問老師一樣;排隊去故宮看一場“石渠寶笈”的展覽,用手機掃一下展品上的二維碼,馬上就能調出《清明上河圖》的高清圖片和語音、文字講解。你是否想到,這也是在通過在線教育的方式獲取知識。
“在線教育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變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首都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孫眾說。
“在線教育的興起,大大拓展了老師的來源和身份,任何有特殊技能或在某一領域有專長的人都可以成為老師,通過微課、數字學校等方式去傳道授業解惑。”孫眾說,“在線教育也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求知,甚至是主動創造。”她表示,傳統教育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選擇權比較小,因為學校、課本、進度都是定好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常是“聽講”。而在線教育使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有機會看到更多、聽到更多,并且主動學習、創造。孫眾舉例說:“全球有很多中小學生上網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慕課,甚至還有孩子自己在網上開課。比如,有個孩子根據親身體驗,開了一門怎樣挑選玩具的視頻課。因此,在線教育環境下,學生在自主創造學習空間。”
此外,在線教育還將有限的、指定的學習內容,轉變為無限的、交互的學習內容。孫眾說,傳統教育環境下,學習內容基本就是課本、練習冊、試卷、作業本、圖書等,“在線教育構建了無所不在的新型學習空間,只要有網絡、有信息處理能力,一切都可以成為學習內容,學習的節奏、方式也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調整。”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超過1600億元。“十幾年前在線教育起步,而現在已經開始加速發展。”互聯網研究院創始人兼首席研究員呂森林說。
然而,在線教育企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是不爭的事實,與之有關的質疑也隨之而來。
“在線領域的市場空間確實非常大。”“跟誰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伙人說,“就拿我們來說,A輪投資就拿到5000萬美元,估值是2.5億美元,B輪肯定會有更大幅度提高。”
即便是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在線教育企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跟誰學也剛剛創業10個月。”他說。
但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在線教育未能幫助他們有所盈利。
“目前的發展障礙就是傳統學習方式和現在這種在線教育的不同,最大的障礙還是用戶對互聯網教育的認知,很多人不知道。”在呂森林看來,“二三線以及四五線城市還沒有運用網絡學習的意識,不是不需要,而是不知道。”但事實上,在線教育更大的價值是在三四五線城市,尤其是農村,“各地都有家庭條件不錯的學生,他們有錢但找不到對應的人,這時就可以請北上廣比較好的老師給他們講課。各地教育水平存在鴻溝,在線教育能填平這種鴻溝。”
中國教育報微信一項針對教師的調查顯示,當問到“您的學生目前利用在線教育進行學習的人多嗎”時,48%的教師選擇“不太多”,38%的教師選擇“幾乎沒有”或“不了解”,只有12%的教師認為“還可以”或者“很多”。
而即使是在一線城市,也并非所有的學生和家長都能意識到在線教育的存在。即便是有所了解,很多家長還是不放心將孩子的學習放在線上進行。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王先生的兒子浩浩,今年在首都師大附中上初二,眼下在家附近的一家教育機構上英語班,而在這之前,他的孩子曾在學而思網校上過一段時間的課程。最后由于對網校的老師并不了解,王先生還是選擇讓兒子參加線下教育課程。
“學習使用新技術對學生來說不是問題,但家長是否能接受這種方式?”在呂森林看來,這就需要企業下功夫,在市場上宣傳推廣。“現在是在線教育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是目前在線教育發展的一大障礙。”
在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在線教育的大市場中,抄襲之風漸漸刮起。
在線教育App產品——猿題庫獲得經緯中國領投、IDG資本跟投的700萬美元B輪投資,此前該公司成立之時曾獲得IDG資本千萬元的A輪投資。2013年以來,猿題庫、學霸君等題庫類App和掃題類App不斷出現,在收獲市場的同時,在融資方面也獲得巨大成功,在線教育的App產品受到業界廣泛關注。這種情況下,“同類項目便一哄而上,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求解答、聞題鳥、答疑君、問他、百度作業幫等,題庫和答疑App這個細分領域擠得太滿,”呂森林說,“這不就是‘被玩壞’的節奏嗎?怎么就越來越像打車軟件大戰了呢?還有在線編程、K12在線輔導……雷同項目太多。”
“然而,答疑市場真的那么大,能容納這么多產品嗎?未來一兩年內此類應用必然會經過一個大浪淘沙、由盛而衰的過程。”呂森林斷言。
在同質化競爭的市場下,在線教育領域的口水戰開始升級。“其實,在線教育市場普及率才5%,還遠遠沒有飽和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在線教育最大的競爭對手并不是同行。”在呂森林看來,這是在線教育被“玩壞”的第二個表象。
在高同質化競爭的態勢下,“未來一段時間,大約30%資源不夠的企業會被淘汰。”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有些公司做了半天,用戶量沒上來,客戶體驗不好,資本花光,投資也不會再來,退出就是必然趨勢。而走到最后的肯定是很大的團隊。”
“很多機構都在做在線教育,包括一些傳統的教育培訓機構,但在我看來,在線教育只是被炒作的偽命題。”分豆教育董事長于鵬的說法,在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于鵬表示,很多在線教育企業,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手段的培訓機構而已,他們所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借著“互聯網+”、在線教育的概念,將用戶規模做到足夠大,一輪一輪融資,然后再到美國上市。這不僅脫離了教育的本質,而且背離了國家推動教育信息化與學校教學深度融合的大趨勢。信息技術一定要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學生為中心,方可改變整個教育生態。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呂森林指出:“在線教育目前還只能以一種手段存在,比如拍照搜題,如果做作業時,遇到一道題不會,拍照一搜就搜到這道題的解答,這樣的項目只是基于學生的剛需設計的,但如果在線教育僅僅是應試教育的幫兇,那它將沒有發展前景。它應該發揮更大的價值,以推進素質教育,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真正實現個性化培養。”
“現在有些公司做素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做得不錯,但這些還是非主流。”呂森林說道。
對此,聊城三中副校長張勝聚深有感觸:“現在面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在線教育形式太少了。其實,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科目更需要在線教育形式,但市場上注重綜合素質的產品并不多,只能依靠學校教學完成。”
俞敏洪表示,“互聯網+”的出現,受害最大的是教育,因為把教育本質部分抹殺了。而真正的教育是改變人,從思想上、境界上、深度上改變,并且由這批人重新引領世界的發展。
呂森林認同俞敏洪的觀點:“目前所做的互聯網教育,其實本質上只是教學,99%的公司都是在教學。現在這些都是在教學層面,而不是教育層面。”
近日,俞敏洪在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表示:“移動互聯網和教育的結合,首先必須是對教育深刻的理解,不是對移動互聯網本身深刻的理解。”他指出,“用O2O的方式把線上線下密切結合起來”、“和公立學校結合的智能化教育體系”,將是未來在線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做好教學并不難,做好教育卻不容易。”孫眾呼吁,國內的在線教育行業,應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最終落在“教育理念”的改變上,多給中國學生一些創造性、個性化的成長空間,這需要體制內外共同努力。
余勝泉指出,在線教育和傳統教育應該相輔相成。他表示:“完全拋棄體制內教育不現實也不可能。在線教育一定要努力通過各種途徑突破體制的圍墻,將自身融入常規教育的血液中,創造出新形式的教育,彌補體制內教育的缺陷,做一些傳統教育做不到的,把教師從低效、無效的講授中解放出來,去做更有創造力的師生互動。”
移動互聯網教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偉認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是立體化的,它不應該分體制內外,是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努力的時代課題。她說,“體制內外的互動”、“線上與線下教育的結合”,是移動互聯網教育未來的發展理念。作為承擔國家首批試點工程的移動互聯網教育產業聯盟,已與全國5萬所中小學、200所大學、200所職業院校建立戰略合作,并吸納100家教育技術企業加入“創新支持計劃”,共建多元化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促進體制內外在線教育的深度融合與發展。(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