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2015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不久前,由部分兩院院士、中央主流媒體負責人和資深科技記者共同評選出的2015國內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十大科技新聞中,既有發現外爾費米子、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等科學進展,也有中國自研大型客機C919下線、暗物質衛星“悟空”上天等技術成就;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中國鍶光鐘1.38億年不差一秒等事件也被列入。
我國首個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即武漢p4實驗室)于2015年1月31日竣工。這標志著我國正式擁有了研究和利用烈性病原體的硬件條件,為我國公共衛生科技支撐體系再添利器。
據傳染病原的傳染性和危害性,國際上將生物安全實驗室分為P1、P2、P3和P4四個生物安全等級。P4實驗室是專用于烈性傳染病研究與利用的大型裝置,是人類迄今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如埃博拉病毒等對人體具有高度危險性、但尚無預防和治療方法的病毒必須在P4實驗室中進行研究。此前全球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這類裝置。
量子隱形傳態在概念上類似于科幻小說中的“星際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把量子態傳輸到遙遠地點,而無需傳輸載體本身。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是自1997年國際上首次實現單一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以來,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為發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技術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2015年,國家多項政策并舉,力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同月發布的《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則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外爾費米子由德國科學家威爾曼·外爾在1929年所預言,此后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物理學界一直沒有放棄對它的探求。2015 年7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了具有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的電子態——外爾費米子,證實了這一“幽靈粒子”的存在。它的發現,對拓撲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將極大地推進未來技術的發展。
對于國內某些學者,2015年似乎是多事之秋,他們發表在一些國際期刊的文章被撤下。3月,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愛思唯爾撤銷旗下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2015年8月,《科學》雜志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研究組的兩篇論文,《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研究組用冷凍電鏡獲得了分辨率高達3.6埃米的剪接體三維結構,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剪接體如何剪接。此論文被學界認為破解了結構生物學最大難題之一。還有評論認為,這是近30年中國在基礎生命科學領域做出的最大貢獻。
鍶光鐘是目前世界上頻率穩定度最高的原子鐘,也是研究最多的冷原子光晶格鐘,高出現行秒定義所采用的銫原子噴泉鐘2個數量級,被認為是新一代秒定義最有潛力的候選者。2015年7月,中國科學家順利完成了鍶光鐘的第一次系統頻移評定和絕對頻率測量工作,準確度達到2.3×10-16,相當于1.38億年不差一秒,為我國未來在重新定義秒的國際問題上爭得話語權。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宣布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2015年11月2日,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中國商飛公司新建成的總裝制造中心浦東基地廠房內正式下線。這標志著C919首架機的機體大部段對接和機載系統安裝工作正式完成,已經達到可進行地面試驗的狀態,也為下一步首飛奠定了堅實基礎。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是我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干線民用飛機,基本型混合級布局158座,全經濟艙布局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標準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
占宇宙95%以上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由萬有引力定律證實存在,卻從未被直接觀測到。如今,一個小個子中國衛星要加入搜尋暗物質的工作了。2015年12月17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探測研究邁出重要一步。(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