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久 連秀峰
艱辛創業“三輪驅動”促增收
□孫安久 連秀峰

12月4日,蹇君在大棚里采摘辣椒。(孫安久/攝)
“這些年,我種地、育苗、養奶牛,每年都有近20萬元的收入,現在家里購買了小車,也住上了樓房,我感到生活是越來越幸福。”8月17日,筆者在二師二十五團一連采訪時,職工蹇君樂呵呵地說道。
1991年8月,蹇君從四川老家投靠親戚來到二十五團打工,與當年眾多來疆的打工妹一樣,每天早出晚歸的,一天下來掙個30元左右。只要肯吃苦,在團場就可以掙到錢,蹇君看到這種機會,便萌生了留在團場的愿望,后來在親戚的幫忙下,1998年4月她正式成為了團場的一名職工,這讓蹇君多年的愿望得到了實現。
“記得剛到連隊承包土地時,對種地沒有經驗,35畝地的番茄從種到收,基本上不怎么會管理,到了年底收入僅僅夠維持生活,家庭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蹇君說。
“不能把日子過成這樣,一定得想辦法掙錢。”生性倔犟潑辣的蹇君決定利用冬閑時間喂養幾只羊來增加些收入。當年底,蹇君在親戚的幫助下,東拼西湊了1萬元,購買了16只大小不等的一群羊,從那天開始,她就每天一早冒著寒冷的冬日,趕著羊群出去,天擦黑時才疲憊地回到家。家里人看到她那個樣子,心疼地對她說:“算了吧,大家都過著清苦的日子,咱們何必再去受累呢。”“不行,好日子是靠自己干出來的,我就不信自己過不上好日子。”就這樣,蹇君硬是每天趕著羊渡過了漫長的一個冬季。到了開春,羊群產下了9只小羊羔,看著歡蹦亂跳的羔羊,蹇君的臉上每天都洋溢著燦爛的微笑。經過一年的辛苦努力,年底蹇君獲利6000元,這是她第一次創業獲得的第一桶金,這也更堅定了她勤勞致富的信心。
2002年,團場推行土地固定承包優惠政策,深知土地對團場人的重要性,蹇君不顧家人的反對,與團場簽訂了30畝地的承包合同,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從此,在蹇君的辛勤操勞下,每年種地、養羊,家庭收入一年好于一年。
2011年8月團場大力推行設施農業發展,蹇君又不失時機地把握著機遇,在家人的支持下,把家里的所有積蓄都拿了出來,還外借了15萬元,投資40萬元,一次性承包了4座大棚,開始了她第三次創業。
“萬事開頭難,創業沒有一帆風順的,我也不例外。”2012年2月,蹇君把4座大棚全部培育上了辣椒和番茄苗,在連隊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苗情長得非常好。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到了4月上旬,就在番茄和辣椒苗即將出棚那幾天,讓蹇君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天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把3座大棚的棚膜吹爛了,6000余盤的番茄和辣椒苗被狂風吹干了葉片。第二天天剛麻麻亮,趕到大棚的蹇君看到那幅慘景,一貫堅強的她流下了眼淚。后來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雖然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那場大風依然讓蹇君損失了近7萬元。從那以后,每年育苗期間,蹇君在傍晚下班時都要把大棚認真仔細地檢查一遍,看看棚膜是否有損壞的地方,壓膜繩是否系得牢固等等,她絕不會讓損失再一次發生在她的身上。“想起那場大風,我真是后悔自己做事不細心,沒有把棚膜蓋好。”提起那事,蹇君如是說。
經過5年的“摸爬滾打”,如今蹇君通過每年春育苗、秋種菜的模式就可獲得10余萬元的收入,她不但還清了外債,還購買了小車。
近年隨著團場職工收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職工開始注重提高生活質量,蹇君通過調查,2014年蹇君又投資近8萬元開始了第四次創業,在連隊搞起了奶牛養殖,在家人的幫助下,現在奶牛養殖規模達到了14頭,每年又可創收6萬多元。
“別看蹇君個不高、人不胖,可她腦子靈,敢干事。”提起連隊里誰能干,連隊的職工都會說到蹇君。
蹇君還是一個熱心腸的人,連隊那位職工有了困難找到她,她也總是盡力去幫助。2014年,職工王文杰培育了4000多盤晚熟番茄苗,由于沒有訂單,難以銷售,找到蹇君后,蹇君就多方聯系,甚至用自己的訂單幫王文杰把番茄苗銷售完,為王文杰解了燃眉之急。
“我是從困境中走出來的,特別能體會到處在困境中人的難處。我現在有能力幫助他人,心里感到很自豪。”蹇君說。
如今,蹇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勞,實現了“三輪驅動”多元增收,成為全團女職工創業增收的典范。□
欄目責編: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