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俊
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新時期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于俊俊
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隨著改革的持續推進與開放的不斷深化,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得到了長效的發展,但在新時期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要想獲得長效發展,必須轉變思路、轉換模式,謀求全面發展。文章對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簡要梳理,分析了新時期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進一步優化政策和轉化思路,結合當前安徽以及合肥的發展戰略與全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提出堅持改革:形成高水平、優效益、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態勢;深化開放:實現現代化、共贏型、全球化的開放發展局面;廣攬人才:構建立體式、多元化、全面型的人才集聚體制三大對策,力爭使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安徽經濟的發展貢獻更大的發展力量。
新時期;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持續發展;深化改革;堅持開放
1993年,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掛合肥出口加工區牌子,轄省級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是安徽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隨著改革的持續推進與開放的不斷深化,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得到了長效的發展,2010年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安徽省首個千億元產值開發區;2012年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安徽省首個兩千億元產值開發區;2013年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安徽省首個綜合財政收入過百億元的開發區;2014年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入圍首批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從官方的相關資料顯示可知,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家電)”、全國首個政府引導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并獲準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從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歷程來看,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合肥的經濟發展過程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甚至對全安徽省的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新時期,隨著經濟增速的換檔、經濟驅動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態勢異常嚴峻,各地經濟發展必須轉變觀念、轉換模式、轉化增長,而在此過程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是一個很好的抓手。目前,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面積258.57平方公里,其中產業聚集區面積42.34平方公里、城市建設面積62.88平方公里、農業用地面積153.35平方公里,全區設有高劉、海恒、錦繡、蓮花、芙蓉、臨湖6個社區,共有村(居)53個,轄區戶籍人口301669人(其中高校學生112545人),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型區域經濟體。因此,在新時期探索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可持續發展對策對拉動合肥經濟增長、促進安徽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堅持改革:形成高水平、優效益、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態勢
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改革,形成高水平、優效益、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態勢。首先,加大改革改組力度,建立一支推動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一體化企業生力軍,要把加快產業一體化與優化資本配置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一批企業,加快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徹底打破行政區域界限,以本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源頭,提高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重點企業的生產集中度,推動企業向集團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其次,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大力改善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息、融資、技術培訓、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服務,全面放開搞活中小企業,積極扶持科技型和就業型中小企業,鼓勵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協作配套;最后,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加快淘汰那些設備落后、技術陳舊、產品質量低劣的企業和污染嚴重的落后企業,為大企業和優勢企業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創造條件。
(二)深化開放:實現現代化、共贏型、全球化的開放發展局面
開放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特征,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堅持開放,實現現代化、共贏型、全球化的開放發展局面。開放是一個雙向的概念,既包括引進來,也包括走出去,其中:引進來是指要擴大對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發展模式的引進,走出去是指要加大對外投資,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要在貿易上做大、做強,又要在外資商做實、做優。只有處理好開放過程中的貿易與外資問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深化開放才是落到實處的,才能發揮長效。當前,在對外經濟合作中,合肥投資地域分布亞洲、非洲各國,正有往歐洲、南美洲突破的趨勢。合肥市正處于一個不斷提高“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服務和保障水平的階段,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應該加快搭建對外投資服務平臺,著力推動本市企業尤其是民營股份制企業大膽走出去,參與國際經濟競爭。
(三)廣攬人才:構建立體式、多元化、全面型的人才集聚體制
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要素,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廣攬人才,構建立體式、多元化、全面型的人才集聚體制。第一,逐步構建統一的人才市場體系和多元化的人才群體,加大對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力資本投入,如人才引進、人才培育等制度;第二,要強化以人為本的觀念,打破行政區域界,率先改革現行人事管理體制,加快人才激勵制度創新,積極探索知識資本化、資本知識化的有效途徑,建立技術股份、獎勵股份、期權等多元化的激勵機制;第三,加大區內企業的人才培訓力度,加速推動中國科技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財經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與區域內企業聯合建立人才培養基地,注重學科帶頭人、中青年科技骨干、科技型企業家積經營管理型人才的培養。
[1]高國平.溫州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管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2]劉雪琦.基于“三E”對策理論的煤礦班組安全管理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3(04)
[3]高國平.國外職業安全與健康政府管制研究綜述[J].中國行政管理.2011(05)
[4]周榮喜.發達國家安全生產的成功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8(05)
[5]孫愛軍.工業園區事故風險評價研究[D].南開大學2011
[6]王致兵.勞動安全監管的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2009
于俊俊,男,1993-06-01,安徽省池州人,漢,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稅收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