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茹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工業科技園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研究——以蘇州為例
馮倩茹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工業科技園區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實現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分析江蘇省蘇州市的工業科技園區為切入點,首先分析中國工業科技園區發展的不平衡,繼而分析了江蘇省工業科技園區的輝煌與國民經濟的飛速增長,進而重點分析了工業科技園區對蘇州經濟的拉動作用機制分析,以期對內陸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提供政策參考。
外資引進;汽車產業;發展問題;影響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東部地區經濟速度尤其突出,這其中就少不了工業科技園區的發展功勞。東部地區的科技園區發展早、發展好、發展快,以蘇州威力,中國-新加坡聯合建立的蘇州工業園區從1994年至今的20年里,不僅提交了真金白銀的貢獻,更積累了集約發展的成功經驗——經濟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經濟總量增長160多倍,以約占蘇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近15%的GDP、25%的進出口總額,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被譽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
與此同時,我國內陸地區大多數的工業科技園區經濟卻發展滯后,嚴重弱化對外開放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阻礙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河南、山西、貴州一直內陸省份,已經面臨喪失中部地區經濟腹地的風險。因此,怎樣提升內陸省份的經濟競爭力,強化內陸中心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成為內陸省份與城市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闡述蘇州經濟園區發展的現狀特征,分析江蘇省會南京被蘇州趕超的主要原因,以期為內陸地區發展工業科技園區提高有益的思考與路徑。
蘇州構建與發展園區經濟,為其吸引外資、擴大外貿規模提供了有力平臺,進而抓住承接上海經濟輻射以及對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機遇,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1990年國務院做出浦東新區開發的決策后,蘇州便提出“依托上海,接軌浦東,迎接輻射,發展蘇州”的口號,率先搶占做上海的后花園,主動加入對外開放行列中,并通過大力興建國家級與省級開發區對接上海產業轉移,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功能,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園區經濟為載體的外向型經濟。蘇州分別于1992年10月、11月建立了張家港保稅區和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同年昆山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1994年2月蘇州又與新加坡政府合作開發建立了蘇州工業園區,與此同時一批省級經濟開發區如吳江經濟開發區、太倉經濟開發區相應建立。
截至2014年蘇州已擁有13家國家級開發區和4家省級開發區,開發區實際使用外資63.56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2732.15億美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22.88億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為78.3%、87.8%和63.9%。從2005年到2014年蘇州開發區內實際利用外資增速劇烈波動,但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卻趨于平穩上升,大部分處于60億至70億之間,且歷年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比例一直處于75%以上,2006年處于頂峰時達到91%。蘇州利用園區平臺優勢,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三資企業迅猛增加,推動了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園區進出口總額平穩增加,從2005年的1179.97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732.15億美元,增加了1552.18億美元,年均增長155.22億美元;且開發區進出口總額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維持在84%到88%之間,年均占比高達86%。園區經濟在外資引進以及外貿規模持續擴張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深化了對外開放的程度以及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園區經濟在蘇州經濟騰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園區經濟是吸引外資的主要平臺、外貿規模擴大的主要載體以及創新孵化的重要基地,是當地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的助推器,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踏板。園區經濟的興建與發展為蘇州對接國內大城市產業轉移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制造基地,為蘇州連接國外高新技術提供重要載體,從而使其成為國外產業轉移的最優選擇目的地。
相反,南京在這一方面存在弊端。目前南京仍只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所有開發區全年實現出口總額為139.79億美元,占全市總出口額的42.84%;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19.58億美元,占全市的59.5%,分別低于同年蘇州28個百分點和35個百分點。經濟園區規模及質量上的差異,使地區間外資引進與對外貿易數額差距不斷擴大,最終使經濟規模產生巨額差距。截止2014年蘇州的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3761億元和12.75萬元,分別是同年南京的1.56倍、1.19倍。且當年蘇州實現的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分別高達3113.1億美元、81.2億美元,分別高出南京2540.89億美元、48.29億美元。
綜上可知,蘇州園區經濟發展快于南京,使得蘇州在外商直接投資、對外貿易以及經濟基礎等方面優于南京,在承接上海產業轉移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進而使得蘇州成為上海的經濟腹地,南京則因此喪失蘇州地區的輻射腹地,使得省會城市處于弱勢地位——經濟上的蘇小三。
[1]向世聰.園區經濟與城市經濟互動發展的動力機制[J].系統工程.2010(03)
[2]王永明.園區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平臺[J].中國國情國力.2008(08)
[3]羅文.園區經濟升級之路——集群與集約[J].消費導刊.2008(20)
[4]曾另瓊.園區經濟對區域經濟推動作用的思考[J].消費導刊.2007(11)
[5]向世聰.園區經濟運行機制[J].系統工程.2006(02)
[6]向世聰.論園區經濟的制度安排[J].湖南社會科學.2006(03)
[7]李清源.西方園區經濟理論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23)
[8]高俊萍.加速園區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5(04)
[9]沈強.關于發展園區經濟的思考[J].理論前沿.2004(15)
馮倩茹(1994.8.15-)女,漢族,河南開封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本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