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昌茂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我國居住建筑的倫理研究
蔡昌茂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們在生活質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越來越注重生活空間與精神空間的完美結合。這必然促使建筑設計在實用性為主的基拙上朝著更加人性化、生態化及高品質化的方向發展。建筑物不僅是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場所,更是承載與表達人文精神的文化空間。基于此,對當前我國城市建筑進行倫理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著重分析探討我國居住建筑的倫理,以期能為以后的實際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居住建筑;倫理;對策
近些年來,我國城市建筑逐漸趨同,城市慢慢地變成鋼筋混凝土、高樓大廈的領土,外國式社區、商業街等一點兒一點兒取代了我國的傳統街區,我國城市的建筑與文化陷入了同質化、模型化模式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建筑文化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與創新,并取得了巨大進步。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設計師的標新立異使建筑不斷推出新的形式,產生新的理念。建筑是凝固的文化符號,文化是躍動的建筑靈魂。建筑師應秉承以人為本、關注自然以及呈現人文精神的建筑理念,在保障建筑質量的基礎上,打造出高質量、有民族特色而又彰顯人文關懷、文化韻味與倫理精神的建筑群。當代城市建筑的倫理分析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將文化精神、倫理關懷、社會責任等滲入城市建筑實踐中,為建筑活動提出一種新的發展指向,以進一步提升城市建筑文化軟實力。
2.1 歸屬感
要實現“安居”,歸屬感是必備的倫理基礎。普遍認為歸屬感指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弗洛姆理論術語中歸屬感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對“家”的依賴也是出于歸屬感,作為“家”的承載物居住建筑也是歸屬感的一部分,應當體現在這個層次上,居住建筑不應單純被理解為物質家園或基本需求,而應該到精神家園的層次,這種認同實際是精神氣質的認同、是文化的認同、是倫理的認同。為什么現在很多人旅游喜歡參觀北京的四合院,觀光宏村和婆源,游覽周莊和烏鎮,這種文化游其實就是我們的追憶,當我們離開西化的城市,到達這些民族傳統的居住建筑面前時,有種歸屬感油然而生,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屬于我們的并且我們的靈魂也來自這里,傳統文化的歸屬感是根之所在。
2.2 需要人文關懷
居住建筑的倫理功能永遠是居住建筑必須遵從的守則和要達成的目標。建筑語言不斷表達新的內涵,建筑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人類倫理價值的流變的歷史。在《庫哈斯作品集》收錄的庫哈斯訪談中一段話是這么說的:“有一個建筑上的問題,很少人能夠真正了解,那就是建筑是力量與無力的結合,一種矛盾的混合體,因此我認為這件事很重要,我們必須在外力造成的推動力與內在形成的推動力之間,建立一個清楚的分野,我的這次轉變是一個罕見的例子,它讓兩者和平共存,相輔相成。”庫哈斯試圖在建筑中表達思考與反思,將“在建筑中尋求自由”這一有著濃郁人文主義精神的思想貫穿到他的建筑活動中,這啟示我們應當把對倫理的思考賦予到居住建筑的靈魂中去,真正地回應時代的呼聲。
2.3 民族特色與現代性相結合
居住建筑是本土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的結晶,各個地域的民居都體現了其風俗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居住建筑傳承著文明和傳統,因此,有地域特征、民族風格的現代居住建筑,是中國居住建筑發展的目標,日本著名建筑師黑川紀章談論中國時表達過一個觀點:“我希望中國建筑在現代化的同事,應該有更多精神性的東西,我希望表現中國思想的建筑能夠越來越多。”民族性與時代性結合這方面,日本做得比較超前,就實用性來說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2.4 實現可持續發展
居住建筑節能的釋義先后經歷了“建筑節能”、“在建筑中保持能源”“提高建筑中能源利用率”三個階段。第三階段的詞義顯得更加積極,顯示出居民對建筑節能的認識,已經從簡單的抑制需求、減少能源消耗,上升為提升能源利用率,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加優質的環境。我國的建筑節能工作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為:能源的節約、能源的守恒、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有害氣體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能源的節約,就是減少對能源的消耗,盡量減少對能源的使用;能源的守恒,就是在建筑中盡量保持能源的平衡,減少能源的流失和消耗;也因此使得建筑節能對保護地球環境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現如今我國的居住建筑節能主要做了一下幾方面的努力:有效的利用規劃,從組團規劃和單體設計方面提高對太陽輻射的利用率,并有效的組織自然建筑,使其能夠自然通風;減小建筑的體形系數,和外表面的建筑面積,加強圍護結構的保溫與隔熱能力,因此能夠減少對能量的損失;通過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冷風流動,或者提高門窗的隔熱與保溫性能,減少門窗本身呢對熱量的傳遞,因此能夠減少對空調等設備的能耗。
總而言之,1970年代,西方建筑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它的誕生和迅猛發展反映了西方社會進入后工業時代以來的價值危機,也是后現代拒絕道德討論以來倫理追問的全面反撲。如今,建筑倫理學在西方已經積累了相當深厚的成果,國內自1990年代起步,基本框架也已確立,并吸納了中國傳統建筑研究中的部分內容。對其研究應用是促進建筑工程發展的重要探究,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必須對其實現進一步研究探討。
[1]張偉.北京故宮的建筑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0.
[2]李向鋒.建筑倫理還是建筑道德——西方建筑倫理本體概念及其使用語境辨析[J].新建筑,2011,06:148-151.
[3]胡勤.中國傳統建筑的倫理意蘊[D].湖南師范大學,2010.
[4]秦紅嶺,李美艷,孫衍金.建筑倫理與城市文化的多維探討——“第六屆建筑倫理與城市文化”研討會綜述[J].中國名城,2016,06: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