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旭
吉林松原經濟開發區興原鄉人民政府
淺談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財政補貼政策
劉東旭
吉林松原經濟開發區興原鄉人民政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與鄉村的差距越來越大,盡管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已有很大的改善,但收入相對來講還是比較低,國家已經加大力度針對農村經濟發展,卻仍然不能收獲理想的果實。近年來,我國提出了以增加農業財政支出來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經過實施,我國多數地區的農村普遍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見,農村財政支持政策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本文就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意義,進行簡單的分析。
農村經濟發展;財政補貼
農業是一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是關系到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農村經濟主要來源是農業的收入和國家政策的發放,而農業財政支持政策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發展,利用農業資源來增強農村的經濟收入,推動農業發展。
1、農業財政支出的問題
農業財政支出是由支農支出、農業科技支出、基礎建設支出、農村居民救濟費用支出等組成的,不同支出對農村發展有不同的作用。支農支出作為整個農業財政支出最大的一部分,對各項建設的費用支援十分重要,但由于支農支出的費用過于龐大,支出費用分配不勻,其他部分的支出受到約束。
2、農業支出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我國農業財政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已經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但仍舊出現了支出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這些經費并沒有為農村居民帶來生活的改善,基礎建設支出需要的資金較多,設施建設時間較長,并且不能完全實現現代化建設。農業支出結構不合理,會出現以下問題:財政支持無法明確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村是否適合進行此項目的開發,資金能否支持到項目完成,如何規劃項目的建設等。
3、財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農業財政管理人員的疏忽,導致農業財政的管理制度一直以來都處于不完善的狀態,無法按照管理制度來要求財政人員的工作,也很難對財政支出進行合理的預算與分配。根據財政部門的要求,為了能夠使農業財政資金透明化,將資金用到安全、規范的農村發展建設當中,需要完善農業財政管理制度。
1、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
我們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紤]到農村經濟的現狀和農村發展的需要,今后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一個基本取向是:采取有效措施,堅持兩個“反哺”的原則,逐步提高財政支農支出的總量,體現財政投入對農業和農村的傾斜。
2、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的投資
我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新農村,也要從基礎抓起。在現階段,結合農業和農村的基本情況,財政支農在堅持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支持的同時,要加強對農村的交通、水電、文化、衛生等生活基礎設施的投資,以降低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成本,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還要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保護農業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維護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針對各地區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力度
由于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區位優勢的差異,各地區農業生產狀況不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平衡。發達地區的自然條件對于經濟的發展顯然具有比較優勢。相對來說,欠發達地區不是沒有資源優勢,就是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同時,任何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制于原有的經濟基礎,欠發達地區要趕上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總量規模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必須以高于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政策上要區別對待,實現地區間農業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以實現各地區的協調發展。
4、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在農業投入中的事權范圍
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在農業投入中的事權范圍是確保農業投入穩定增長和及時足額到位的前提條件。根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結合農業財政投入的特點,各級政府財政農業投入的范圍應各有側重。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在農業投人中的事權范圍,建立和完善地方財政對農業的轉移支付制度,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把財政支農資金用到實處。
5、發揮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導向功能,拉動社會資金投入
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是各國政府投資和保護的重點產業,但并不是對農業的全部投入都屬于公共財政的范圍,都要由國家來投資。盡管我國已經進入支持、保護農業的新階段,但不意味著農村全部公共事業都由國家和政府攬起,不能把建設新農村理解為由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運用,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直接增加農業投入,還在于吸引和帶動全社會的農業投入。要注意調整和優化農業財政支出結構,強化農業基礎性投人,為社會投資主體增加農業投人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在稅收、補貼、貼息等方面對農業投資給予優惠和獎勵,以吸引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
6、大力推進農村稅費、農地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福利
農民負擔問題與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產生活條件息息相關?,F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除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產品相對過剩、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等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民負擔沉重。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費、攤派和集資項目,以保證農民有足夠的資金投入農業生產,有富余的資金改善生活條件。
選擇適當時機,改革現行的農地制度,在不改變農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放活其經營權,讓農地直接進入一級市場。這對于促進農業生產資源合理配置,保護農民合法權益都具有現實意義。
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財政支持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為了能夠提升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需要改變農業財政的支出方向,將更多的財政資金用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和經濟,才能帶動村民積極生產,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因此,加大財政支持農業的力度,鋪之以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機制,推動農村經濟的繁榮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1]高雪萍.中國農村人類發展中的財政支持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3
[2]陳力予.經濟強縣財政農業支出效益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