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侃
中國農業銀行吉安分行
關于農行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
伍 侃
中國農業銀行吉安分行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井岡山市調研時指出,老區同步奔小康,必須實施精準扶貧。金融扶貧是精準扶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精準扶貧的征程中發揮著主力軍和國家隊的作用。本文從剖析農行金融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合理化建議,探討如何將金融服務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起來,為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做好金融扶貧提供一定借鑒意義。
農行;金融;精準扶貧
(一)扶貧公益性與商業銀行經營逐利性不相匹配
金融精準扶貧要求銀行必須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經營風險系數高、盈利能力弱、成長見效慢的渠道建設與信貸投放,本身與銀行業務經營追求利潤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渠道推廣遭遇瓶頸。雖然“金穗惠農通”服務點覆蓋率較高,但無效、低效服務點多,點均交易量少,部分經營行布點時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導致大量機具閑置,未達到方便農戶、普惠金融的目的。另一方面,信貸制度有所限制。扶貧小額貸款是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的小額農貸,相當于一般農戶貸款的目標客戶而言,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收放、家庭資產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當前農行信貸制度條件下很難確保信貸扶貧得到充分運用。
(二)政府增信保障機制運用仍有待健全
一是信貸產品擔保形式單一。由風險補償金單獨保證擔保的數額很小,大多扶貧貸款均追加了自然人保證或抵押擔保,“融資難”、“融資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二是政府增信模式推動緩慢。政府增信視同有效擔保,對于政府增信全額覆蓋下的貸款,可不再提供其他擔保。但在實際操作中,擔保公司規模仍有待增強,絕大多數納入政府增信項目的信貸客戶追加了其他方式的擔保,雖然起到了風險控制的效果,但也限制了增信項目的發展。
(三)金融產品供給與農村貧困資金需求不相適應
從目前的形勢看,免抵押、免擔保信用貸款貧困農戶的實際覆蓋面較小,傳統的抵押擔保貸款、聯保貸款大多不適合貧困農戶。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至今未全面推開,縣域擔保機構發展嚴重滯后,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較小,商業性農業保險品種單一推廣不足等因素,造成扶貧金融產品供給與貧困資金需求的矛盾突出,雖然目前已研發特色農業產品箱,但很難覆蓋全各區域特色產業,農民金融服務感受度還有待提高。
(四)信用環境改善及金融知識宣傳存在不足
一方面,貧困地區信用環境仍待優化,從農戶內因分析,金融風險意識薄弱是重要的成因之一。另一方面,貧困地區金融宣傳不足,貧困農戶金融知識缺乏。雖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金融知識宣傳,但由于地域、文化、人力等多種原因,宣傳力度不足,覆蓋面較低,貧困地區農民的金融意識仍較為缺乏,對金融政策不了解,金融知識匱乏,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較差。
(一)加快農行深化改革步伐
金融資源往往趨向于經濟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小微企業、貧困農戶金融往往供給不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銀行按照現代金融理念,追求價值創造的根本很難改變,大型商業銀行按照原有的體制機制、政策制度、產品服務,比較適應經濟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支撐作用顯得捉衿見肘。受需求的一方短時間則難以改變以適應商業銀行經營理念,供給側改革勢必進行。必須大力推廣三農事業部制改革,有針對性降低惠農產品門檻與要求,緊盯普惠對象,提升惠農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增強金融服務的包容性。
(二)大力推進政府增信機制
將扶貧工作落到實處,政府仍然占據主導作用,一直以來“政府搭臺、銀行唱戲”的金融扶貧模式較為常見。一是真正落實補償金機制。將政府增信機制實現全縣市區覆蓋,使財政全額貼息、農戶免抵押免擔保、農行執行基準利率真正落到實處,政府、銀行聯手妥善解決貧困農民貸款貴、貸款難的問題。二是擴大政府增信范圍。推動組建政策性擔保公司,為農戶貸款提供全額擔保,提高貧困地區貸款獲得率。同時,要進一步探索新型銀政合作項目,著力實施“光伏貸”、“產業扶貧信貸通”等新興銀政合作信貸項目。
(三)切實做好普惠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是一種可得性金融,銀行要通過合理建設物理和虛擬渠道、完善機具服務功能等方式,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服務深度,提高市場主體和所有人群享有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基礎金融供給不足,是導致貧困地區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量質并舉抓好渠道建設。盡快實現“金穗惠農通”服務點行政村布放全覆蓋,搭建“市、縣、鄉、村”四級惠農服務立體網絡架構,惠及農村使其足不出戶即可辦理業務。強化渠道建設考核及業務宣傳,提升渠道使用率。二是抓好互聯網三農金融服務。傾力打造集融通、融資、融智、融商于一體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四融”平臺,著力打造“三農”電商銀行,形成一種新興的、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普惠金融全新模式,無縫對接農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和“三農“各個領域、各個鏈條,提高了金融服務的綜合性和可獲得性。
(四)不斷豐富金融扶貧模式
必須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探索合作方式,提升金融服務滿意度,產業帶動是金融扶貧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一是推廣“公司+農戶”、“公司+信用村+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服務模式,發揮信貸客戶輻射帶動作用,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致富,實現政府、銀行、企業、農戶的四贏。二是推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1”幫扶模式。選取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在信貸扶持的基礎上,與農口部門攜手合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智力支持,實現金融扶貧增值。三是抓好金融知識下鄉。建立“三農”金融輔導制度,采取業務同步輔導和集中宣講輔導相結合的方式,依耗產品推介、農戶回訪、聘請農科專家宣講等活動,向農民講解傳播“三農”政策、生產技術、金融知識、信用條款和致富案例,培育廣大農民的金融意識、市場意識、發展意識、法律意識。
[1]中國農業銀行江西贛州分行課題組,彭志遠,謝文軍.以精準扶貧為切入點 不斷強化“三農”金融服務--對贛州農行金融扶貧工作的調查與思考[J].農銀學刊,2016(01).
[2]徐云松.金融精準扶貧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6(03).
[3]黃東東.關于金融服務精準扶貧的幾點建議--由于都農行“光伏貸”而引發的思考[J].商業故事,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