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東
重慶一三六地質隊
水文地質孔隙水的研究方法淺述
張金東
重慶一三六地質隊
水文地質勘察主要研究水文地質方面的問題,在礦山開發中應用非常普遍,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水文地質勘察有效解決因流砂沖潰及塌陷、殘余水頭等引發的各種地質問題。本文將探討在水文地質勘察中有關孔隙水的相關問題,為做好水文地質勘察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水文地質;勘察;孔隙;塌陷
1.1 流砂沖潰及塌陷
流砂沖潰是發生在孔隙礦床的特殊的水文工程地質問題。流砂沖潰的特征是:第一,流砂沖潰時,一般在潰砂前出現少量的涌水,而后水量突然增加,水流速度很大。之后逐漸減少,最后穩定到較小的流量,或斷流。第二,流砂沖潰具有間歇性和反復性。流砂沖潰后,水頭降低,此后砂層又獲得地下水補給,再次充水飽和,水頭抬高,發生潰水潰砂。第三,因流砂沖潰引起塌陷。因流砂沖潰而產生的塌陷,有的發生在地下,有的發生在地面,與采空區的位置和規模沒有明顯的關系,并且多出現在河谷地帶,其規模一般較小,直徑多在10m以下,深度僅數米。
1.2 殘余水頭及其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
由于殘余水頭的存在引起的地質問題主要有:第一,流砂。由于含水砂層疏干后有殘余水頭,殘余水頭所在的砂層部分處于飽水狀態,工程施工遇到這部分砂層即產生流砂。第二,滑動。基坑開挖后,由于殘余水頭的影響,殘余水頭以下的黏性土等軟弱層保持較高的含水量或處于飽水狀態,在上覆地層自重壓力下,邊坡土體沿黏性土層或沿砂層和黏性土的接觸面發生滑動。第三,崩塌。殘余水頭引起的崩塌規模較小,主要發生在土質邊坡。含水層在殘余水頭以下部分,地下水仍然產生滲流,水對砂層的潛蝕作用和機械振動引起的砂層液化,使砂層掏空,造成上覆地層垮落。
1.3 地面沉降
孔隙充水礦床,如從第四系含水層或者從基巖含水層中排水,就會引起第四系含水層的疏干,往往會使地面產生下沉,形成以排水點為中心的地面沉降漏斗。
第一,松散層的成因及其分布范圍。第二,松散層的巖性、結構、粒度比、富水性和透水性。第三,松散層和礦層的組合關系,含水層和隔水層的組合關系。第四,地表水體對礦床充水的影響,地表水最大淹沒范圍、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第五,降水對礦坑涌水的影響。第六,含水層之間的組合關系。第七,流砂層的分布及其潰入礦坑、疏干的可能性。第八,黏土層(包括夾層、透鏡體)的厚度變化及分布規律。對于河谷地帶,沖洪積扇地區水量大的充水礦床,要用大降深、大流量、較長時間的抽水試驗作評價。在抽水試驗過程中要注意流砂沖潰、地面沉陷等問題。
3.1 流砂沖潰
3.1.1 流砂沖潰的水文地質勘察
流砂沖潰勘察注意的問題:第一,水文地質測繪范圍應包括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沿河谷地帶應適當地擴大測繪范圍。調查河谷第四系地層巖性、厚度、富水性及其切割流砂層的情況,收集礦區已采礦井流砂沖潰資料。第二,在鉆進中應詳細記錄漏水、涌水、涌砂、埋鉆等現象,觀測鉆孔中水位變化及砂層的靜止水位。第三,抽水試驗主要是查明流砂層的富水性、滲透性,探明流砂層和其他含水層、地表水體的水力聯系,確定斷裂的水文地質特征,取得計算參數,為流砂沖潰的預測提供依據。抽水試驗孔應布置在對礦床開采影響較大的流砂層、斷裂帶及地表水體附近。第四,對流砂層、礦層頂底板及斷裂破碎帶巖石,應進行采樣測試,對砂層樣品進行粒度分析,對礦層頂底板及斷裂帶巖石進行抗壓與抗剪試驗。
3.1.2 流砂沖潰的預測方法
第一,綜合分析方法。在預測流砂沖潰時通常進行下列三項分析:一是地層分析。主要對礦區地層巖性、結構、膠結程度、厚度和地層組合關系等進行分析,研究可能發生流砂沖潰的層位、礦層和流砂層間的接觸關系。二是地質構造分析。界定因斷裂引起的礦層、流砂層和含水層等接觸關系的變化,研究斷裂充填物、兩側巖石破碎風化程度,分析斷裂帶對流砂沖潰的影響。三是水文地質分析。依據流砂層的產狀、滲透性、富水性、地下水補給條件,流砂層與第四系含水層、地表水體間的水力聯系,隔水層的阻水作用,斷裂的水文地質作用,綜合評判這些因素對流砂沖潰的影響。
第二,水文地質比擬法。在充分調查和收集已有礦區(或開采地段)資料的基礎上,對比分析勘探礦區和擬采地段的水文工程地質條件,預測礦床開采時可能產生流砂沖潰的地段及其規模。
第三,突水系數法。突水系數可從本礦或類似條件的鄰近礦床統計或取經驗數值,運用相關公式計算比水壓值,如超過突水系數即可能發生突水,從而引發流砂沖潰。
3.2 殘余水頭的分析
3.2.1 殘余水頭的研究應側重的方面
第一,查明第四系地層巖性和結構,特別是要區分粗粒含水層、細粒含水層和隔水層。第二,第四系和基巖含水層的滲透性、富水性,補、徑、蓄、排特征及各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第三,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第四,大氣降水、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第五,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參數及疏干效應。在詳查和勘探階段,應盡量利用地質鉆孔,配合物探測井來查明第四系地層的巖性、厚度及分布情況。
3.2.2 抽水試驗
通過抽水實驗,獲取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及疏干效應,確定含水層目的水力聯系及水文地質邊界等,為礦床開采和疏干設計提供依據。應注意以往的礦區水文地質工作較側重強含水層(粗顆粒含水層),而忽略了對弱含水層(細顆粒含水層)的調查分析,未注重提取其參數,未計算其對礦坑的涌水量,也未研究其疏干效應。露天礦坑涌水量固然重要,而地下水能否被疏干,能否因殘留水頭引起嚴重后果,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水文地質勘察中有關孔隙水的相關問題,雖然近些年我國在水文地質孔隙技術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還應從國際的角度對地下水模擬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對孔隙水發展制度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真正地使我國的地下水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證居民的用水安全。
[1]黃櫟鳴.水文地質類型劃分與特征分析[J].城市地理,2016(18)
[2]梁益丹.城市水文地質管理應用研究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5)
[3]茍健鵬,韓志文.試析當今水文地質工作的改進與創新[J].科技致富向導,2014(02)
[4]陳冶.淺析高職水文地質專業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方向[J].課程教育研究,2013(32)
[5]徐智彬,朱朝霞.水文地質勘查方法[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