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大連潤德君城房地產有限公司
建筑與文化
張 超
大連潤德君城房地產有限公司
建筑建筑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建筑物質和建筑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地域之間,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自然條件的不同,因而出現地域建筑文化的差異。在闡述地域文化內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與表現的基礎上,就建設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以期對我國建筑設計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進我國地域文化與建筑設計的融合,從而體現建筑藝術的個性化提供指導和參考。
地域文化;鄉土建筑;傳統文化;城市現代化
文化是根,在建筑設計領域同樣如此。這就要求在建筑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從文化入手,尋求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為此,建筑設計師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從如下方面做起:
分體現出地方特色來,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充分釋放與發揚。
在建筑設計時將當地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地域特色等軟文化要求,與建筑設計進行有機融合。比如,川西地區傳統的養身休閑文化,使人們樂于找尋并享用幽雅的生態環境,成都人潛意識中大多具有盆地意識,小富即安,安逸自在,喜歡循規蹈矩的生活,上班、下班、菜市場、茶館、回家,幾點一線,周末假日閑暇時到附近休閑放松,有滋有味,其樂融融,也是明顯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就要體現出文化背景設計構思感受體驗這一過程,使人們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當地生活風情的文化習俗。
物質層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體現在物理環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兩方面:
在物理環境的地域文化上,為適應不同區域的物理環境,需應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學。高緯度地區需保暖,光輻射強烈的地方需遮陽,溫濕地區要防潮通風,雪壓大的地區要防積雪,多雨地區應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區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區特別要注意防震等。我國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緯度差別大,氣候差異也非常明顯,造成了各地建筑設計的差異,從而會產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的地域差異性,除了表現在物質層面外,還表現在各種地域性的意識形態、地域性的人文習俗等非物質層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類機體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風格也表現出某些差別,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國家性之緣。其次,各個在民族或國家內部,都存在著一定地方界限的社會生活聯系與規則。這種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聯系著種種經濟、政治及宗教性質的公私活動,形成了與建筑文化相互關聯的規則、法律、習慣、規范、道德、情操、宇宙觀等,另一方面,在不斷的聯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個地區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設文化上。再次,由于禮制的不同,各個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禮制文化與禮制建筑。宗教信仰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國的廟宇,如歐洲史前的圓環巨石建筑等。喪葬制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官場建筑,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與文化。最后,由于風俗習慣的差異,建筑文化與建筑活動也必然會產生差異,最終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如我國各個地區不同的家庭習慣、村規民俗對宅區、村鎮建設的影響就非常典型。
將鄉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發式的形式呈現上升為一種概念化的,融入審美取向和形式結構的藝術與功能并重,主動式的形式語言。使當代建筑既含有傳統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與其的距離,表現出創造性。這牽涉到對傳統形式的概括,變體,解構,重構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異性轉變”。
吸收鄉土建筑就地取材的優點,盡量運用采集運輸便利的材料作為建筑和營造環境的原料和裝飾元素。包括使設計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實用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做到環保,節能,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同時繼承鄉土建筑多年積淀,業已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與技術,因為手段與技術同材料及建筑環境的關系極為緊密,繼承可以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進行,對原有技術的不足之處做相應的修改,目的的為整個建筑的過程和最終效果以及現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務。
3.1文化保護意識與當代文化建立意義上的共存
要做到傳統向當代的轉換,前提是傳統建筑環境的留存。傳統的消亡使當代的建筑無從談起。因而必須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處有代表性的鄉土建筑不為現代建筑環境所遮蔽和破壞,保留文化資源的原貌。同時,當代建筑文化的確定也不能是對原資源的粉飾和照搬,“假古董”永遠難以與當代社會需求相容。對傳統鄉土建筑的態度只能保持在“借鑒”上,當代創造意義是不可逃避的,最終形成的是作為傳統文化的鄉土建筑與作為當代標識的當代建筑的合理共存。
天水因其“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源遠流長,境內發掘的大地灣文化遺址中珍貴的文物證明:早在8000多年前,我們的先祖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是位列“三皇之首”的伏羲氐的誕生地。南通巴蜀,東系關中,北銜古絲綢之路,是隴東南名城。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眾多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美文佳句,形成了其獨特的人文風情。天水境內有星羅棋布的古石窟、陵廟、古建筑和古遺址,昭示著她歷史文化的輝煌。而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國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藝術和三國古戰場遺存等則是其中的精華與瑰寶。
而今,在當代建筑理論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莫過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實簡單地說這兩者本身就是統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將它割裂開來分析又分析。一句話,地域差異只談文化差異。在特定的地域氣候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當時當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長期以來,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這樣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上是不盡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這個規律的。
既是文化就會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見摸不著,又實實在在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們只能去理解它,體會它。
從更深層來談,“文化”是為人們所接受且深深影響著人們行為的,單就廣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審美也會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認”優秀的,這不僅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評判定位,最主要的還靠群眾,尤其是那些每天抬頭可看見或者與之密切聯系的人們。
通常在談論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說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樣的性格,或靦腆或大方,或開朗或沉悶。建筑也同樣具有人的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與建筑個性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建筑個性是講求另類,構思新穎大膽,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說它內在的本質,有內涵、有品質,能夠給人親切感和深厚韻味的。然而這些正是當代身邊建筑最缺乏的東西。
對于每個建筑作品,當他能夠完整地實現矗立在你眼前的時候,它就可以擁有語言了,與周圍的人群產生交流,是否能為人們所認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與人們的性格一致。
中國的木構架的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在世人堪稱是神化,而延續到今天,它卻成了在眾多建筑師看來是“落后產物”的敷生物種而妄自菲薄起來。更有些建筑師以為拼湊幾個天井蓋幾個大屋頂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這些簡單、庸俗的東西,就這樣充斥著人們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發展多是借鑒于中國,作為代表其建筑特點的“神化”建筑,以木構架和兩坡懸山為特征,具有洗練簡約的優雅的灑脫;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將中國禪宗和中國造園藝術精神揉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上海金茂大廈是美國人設計的,汲取了中國古塔的神韻,不是簡單的模仿,沒有玻璃瓦,沒有風鈴但整個建筑卻十分具有中國文化的神韻。
所有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標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復古建筑相形見拙。
眾所周知,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史中具有著重要地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縮影。因此,發展地域性的建筑,是對傳統居住文化精神的繼承和發展。當然,建筑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匠師們的精心設計,這樣,地域性的建筑才能做到與時俱進,與自然更加和諧。
[1][英]布萊恩·勞森. 楊青娟等譯,空間的語言[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意]川布魯諾·賽維. 張似贊譯, 建筑空間論[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3][意]安東內拉·胡貝爾.焦怡雪譯, 地域·場地·建筑[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