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攀鋒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東部農村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席攀鋒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形式,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貧困地區群眾收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目前受限于信息不暢、資金匱乏、交通落后等瓶頸問題,甘肅東部農村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發展較為緩慢。因此,構建符合甘肅東部農村貧困地區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是當務之急。
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模式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在互聯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買賣雙方互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活動的順利實現,依賴于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協調作用,而受限于信息不暢、資金匱乏、交通落后等瓶頸問題,甘肅省農村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緩慢,尤其是東部農村貧困地區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我國電子商務從上世紀90年代起步以來,經歷了起步期、雛形期、發展期、穩定期、成熟期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十二五”期間,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電子商務信息、交易和技術等服務企業不斷涌現。2013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各項政策措施,鼓勵發展農村電商,通過壯大新業態促消費惠民生,鼓勵社會資本、供銷社等各類主體建設涉農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民俗產品、鄉村旅游等市場,在促進工業品下鄉的同時為農產品進城拓展更大空間。
國外電子商務研究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電子商務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但發展迅速。農村電子商務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類型,因其商務流程的數字化,網絡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區域性謀略,農產品需求的不可預知性,覆蓋面窄、尚處于萌芽狀態等特點,發展較為緩慢。就目前來看,國內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形成了隴南模式(成縣模式)、遂昌模式、通榆模式等模式雛形。
如何搶抓“互聯網+”戰略機遇,發揮電子商務這一新型交易方式的優勢,克服交通區位瓶頸制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把貧困地區綠色、天然、無公害的特色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到城市,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甘肅東部地處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溝壑區,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開啟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這里自然資源豐富,農副、民俗產品品種繁多,如慶陽剪紙、皮影、香包,慶陽雜糧、黃花菜、山羊絨,平涼牛肉、靜寧蘋果均享譽省內外,遠銷國外。但電子商務活動由于受網絡覆蓋不足,交通路網落后等條件限制,基本處于萌芽狀態,發展緩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建設難度較大。農村貧困地區網絡軟硬件不足,互聯網未能覆蓋全部村莊,使得農民不能通過直接有效的途徑參與到電子商務中來。
2.農民運用互聯網的意識不強,缺乏專業電子商務人才。農村居民電腦擁有率不高,信息化程度較低,農村電商人才匱乏也嚴重制約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3.農村物流網絡不發達、配送成本高,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難度較大。國家統計局去年9月公布的一份數據顯示,有高達六成的農村居民認為快遞收件不方便。除中國郵政外,其他快遞企業的營業網點大多只建到縣城。
4.農產品的不可預知性。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農產品的生產和農用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可預知性,農產品種類繁多而且品質評價標準不規范,產品附加值較低、不耐久存,很難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的產品。
為解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就必須構建集行政推進體系、網店服務體系、網貨供應監管體系、網絡物流體系、人才培訓體系和反饋體系為一體的農村電子商務運行體系,并通過網絡建設、物流改造、品牌培育、金融支撐、示范引領等方面的聯動,形成適合于甘肅東部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主要應包括以下內容:
1.平臺構建:建立由縣、鎮基層政府主導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完善包括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培訓、啟動經費支持、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支付支撐、售后服務支持等服務措施,并由政府主導與國內先進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合作關系,如基于阿里巴巴、京東、2688商城等電商平臺開設電子商務示范店。
2.消費對象定位:一是將富有甘肅特色的農副產品、民俗特產推介給城市居民,尤其是祖籍甘肅的城市人群,并由他們逐步推廣,宣傳;二是通過農村網店為農民群眾購買生活用品、生產農具等產品,提供網上購票、網上繳費等服務,方便群眾生產生活,降低農民群眾購物成本。
3.產品定位與營銷:統籌整合農產品資源,形成規模效應,加強品牌營銷意識,注冊商標,辦理食品安全許可,保證土特產品質量品質。
4.優化倉儲物流體系:與物流公司積極協商溝通,更加合理優化物流路線,節約物流成本。借鑒京東模式,建設中心集中式的倉儲體系,最大限度節約倉儲成本,同時避免因保管不善產生的損耗浪費。
5.反饋體系構建:建立消費者定期回訪機制,分析產品、服務方面存在的不足與優勢,不斷提高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質量。
總之,發展農村貧困地區電子商務,就要充分利用政策資源,在各級政府支持下,構建信息共享機制、產品統配統銷機制、經營服務一體化機制,制定產品標準,培訓電商從業人員,通過委托加工等形成打造產品商標品牌,開展市場營銷,并與政府、生產廠家、物流企業、消費者保持良好溝通,及時改進完善農村電商運行模式,最終構建形成符合農村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
[1]張艷芳.農村電子商務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第7期).
[2]周裕森.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J].湖北農機化,2016(第1期).
[3]羅喆.如何構建農村電子商務扶貧模式[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