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蘭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水務局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及治理對策
張鳳蘭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水務局
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由于過度開墾、濫砍亂伐,使得很多地區植被破壞嚴重,土壤中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減弱,一旦有雨水沖刷,就會出現水土流失現象。我國水土流失現象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顯得更為嚴重,流失的面積分布廣而且類型復雜,危害性加大?,F階段我國非常重視水土流失問題,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進行治理,但是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且提出解決對策,旨在改善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治理對策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要素資源。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沙化、耕地減少、河道淤積、面源污染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問題,危及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水土資源承載能力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潛力,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1.1水土流失防治不完善
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對一些涉及到水土保持的建設項目進行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批,現階段的情況是很多建設單位一味追求降低工程成本,想方設法逃避水土保持責任,很少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致使水土流失問題不斷加劇。當發生水土流失現象時,下游人們的生產以及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與此同時市場主體要對水土流失的防治成本要獨自承擔,但是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不能獨自享有。這就使得市場主體不能夠切實落實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影響了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1.2監管不力,項目重建設輕管理
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部分地方群眾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亂砍濫伐、過度耕牧,各項基本建設(修路、開礦等)忽視水土保持,任意開挖破壞地面植被,破壞水土保持設施,隨意棄渣棄土石,加劇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具有整體性、連續性,生態效益的發揮往往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看出。在部分工程建設上,存在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重項目建設、輕后期管理的現象。例如一些多年后才能發揮效益的工程,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保護意識不強,加上后期管理和監管不到位,導致出現邊治理邊破壞,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的尷尬局面。甚至部分地區的建設和治理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導致新的水土流失產生。
1.3水土資源產權界定模糊
我國土地資源歸國家和集體所有。產權關系不夠明確,水土資源監管力度不夠,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陡坡地開荒、過度放牧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水土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在產權缺位的前提下混雜在一起,致使經營者和投資主體之間存在職責不清的狀況,價格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國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使得農民會產生對不能夠長期經營的土地不想進行水土保持工作的現象,抑制了農民參與土地水土保持工作的參與熱情。
2.1森林植被保護措施
通過對大量的觀測資料以及數據研究后可知,森林植被覆蓋率在70以上的區域,不管是坡度大小還是植被的構成如何,都會有效預防土體表層穩定性,因此植被的良好覆蓋是減少水土流失重要措施。首先,相應的農牧區一定要做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工作,認真執行相應的還林還草政策。其次,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提升綠化規劃,增加綠地面積,盡可能使地表植被和相應的生態功能得到恢復,進而從根本上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最后,要不斷提升降水的有效入滲率,進而對地下水進行補給、增加土壤含水量,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植被的成活效果,還能達到調節氣候的目的。
2.2提升社會群眾的水土保持的意識
想要從根本上使人民群眾樹立起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識,就一定要對其加強宣傳和教育,使其能夠有效了解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進而有效提升他們自身水土保持意識以及相應的法制觀念。同時還要加大宣傳以及監督執法力度,加強水土保持知識與環境建設的有效結合,從根本上提升社會全面保護水資源的有效自覺性,提升水土保持成效。
2.3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水土保持投資力度
以國家水土保持項目為支撐,通過政策鼓勵,實行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以及民辦公助、項目補助等辦法,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引導民間資本投入。特別要加強對治理“四荒”的單位和個人水土保持投資的傾斜、技術指導和政策支持,培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典型示范大戶,充分調動社會閑散資金轉向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這樣既可以降低治理和管護的難度,使政府及職能部門解除大面積治理成果管護的包袱,又可以提高管護質量,延長水土保持工程的使用壽命。
2.4加強管護和監督
執法俗話說,三分治,七分管。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果如果管護不到位,治理效果就達不到預期目標。所以,要切實加強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有效預防前邊治理后邊破壞、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的人為水土流失問題。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網絡,大力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檢查,將人為水土流失消滅在萌芽狀態。建立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實現監督管理手段現代化,為精準水土保持監管提供科學依據。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執法體系,配套完善地方水土保持法規,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被凸顯出來,水資源短缺的情況在逐漸加重,并且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因此在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其開展的基礎,進一步提升對環境的治理,進而使水環境得以保護,有效降低水資源短缺給各方面帶來的制約。
[1]韓承鼎.甘肅省白銀市祖厲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1,02:49-51.
[2]張聲林.寧都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10,02:53-54.
[3]張成.西吉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9:27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