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超
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對中的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王小超
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近年來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頻發,公眾是受重污染天氣影響最大的主體,重污染天氣這一公共問題的解決必然不能缺少公眾的參與。本文以協同治理理論為指導,分析了阻礙公眾參與的因素,協同治理強調參與、平等、合作的理念,重視公眾參與對于公共事務治理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從理念層面、協調機制層面、信息公開層面、制度規范層面以及保障措施層面探討了實現公眾參與的問題與應對措施,以期為破解京津冀重污染天氣應對中的公眾參與困境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京津冀;重污染天氣;公眾參與
近幾年來京津冀區域冬半年相當一部分的時間被霧霾籠罩,空氣重污染更是曾高發的態勢。面對這一嚴峻的大氣污染現實,京津冀三地唯有密切合作方能成功應對重污染天氣造成的影響。而受重污染天氣影響最大的是普通的公眾,因此如何做好推動公眾參與的工作,對于應對和處置重污染天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所以探討公眾參與重污染天氣應對的實現機制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對公眾參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首先是公民個人對公眾參與的意義認識不足。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是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但是在思想層面,由于長時期實行“強政府,弱社會”的行政模式,廣大公民形成了對政府的依賴心理,往往認為公共問題的治理是政府的事情,公民參與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的意識較為薄弱,所以應對重污染天氣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也較為缺乏。其次,企業的節能減排意識缺乏。在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面前,企業有責任和義務促進技術革新,切實履行節能減排責任,但現實是,相當一部分企業仍在使用高能耗低產出的生產方式,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費和過多廢氣排放的問題,2013年僅河北就消耗了3億噸煤炭,占全國的8.3%,這其中主要是被河北落后的鋼鐵企業所利用的,這些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相對缺乏。
(二)公眾參與未納入京津冀三地政府的協調層面
公眾參與一直是政府制定法律法規及各種規劃所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依然提出堅持公眾參與的原則,《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到“實施全民環境教育行動計劃,動員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盵1]雖然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提出要讓公眾參與大氣污染的治理,但由于京津冀大氣污染協同治理的協調機制尚處于初創時期,促進公眾參與尚未納入協調的議題。限于目前的壓力型行政體制和行政區行政模式的束縛,大氣污染還主要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壓力的推動,這種治理模式強化了政府的單方行動傾向,進而降低了政府將公眾參與納入協調議題的可能性。
(三)政府信息公開的不到位
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的基礎,健全的信息公開途徑與方式是公眾參與政府大氣污染治理行動的前提。近年來政府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信息公開力度不斷加大,信息公開的及時性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觀。但公開內容還是仍局限于法律法規以及統計數據等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如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網站政務信息公開欄目主要包含:機構職能、法規文件、規劃計劃、行政職責、業務動態等,這些信息往往是為了完成信息公開的任務而進行的信息公開,缺乏容易被公眾感知的細致量化的具體內容,由此造成公眾難以知曉政府的具體大氣治理行動,極易導致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對重污染天氣的恐慌。
(四)缺乏相應的制度化參與渠道
“制度通過為人們提供日常的規則來減少不確定性?!盵2]良好的制度對于推進公眾的有序參與必不可少,但目前還比較缺乏相關的制度建設。在政策的制定程序上,公民的參與未納入決策的必經程序,如北京市環保局官方網站上雖有“建言獻策”板塊,但目前還沒有法律法規規定制定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制度必須聽取和吸收公眾的合理意見與建議;在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方式上,公眾只能通過網絡以及信函的方式表達意見于訴求,像市民意見征詢會、公眾代表參與決策表決等公眾參與更為直接的方式還未進行制度化的采用。
(五)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作為政府行政的保障機制在提高行政效能方面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目前政府在鼓勵公眾參與的激勵機制方面相當缺乏,表現為專門的激勵制度的不足。在政府的考核機制上,促進公眾參與的情況未納入政府大氣治理的考核指標體系,通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我們可以發現,大氣污染治理的考核指標包括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兩個方面。[3]在考核指標的單項指標和子指標中均未涉及對公眾參與情況的考核??己酥笜耸钦袨榈闹匾笓]棒,缺乏對公眾參與情況的考核造成政府對公眾參與的忽視。在獎懲措施上,各種制度措施呈碎片化狀態,針對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的獎勵辦法不具有系統性,難以發揮獎勵措施的整體合力。
(一)在理念層面:要充分認識到公眾參與對重污染天氣應對的重要性
首先,發揮公民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公民個人作為公眾參與中最活躍的主體,在重污染天氣應對中可以大有作為。首先公民個人要提高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意識,真正認識到大氣污染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只有人人參與才能徹底改善大氣質量狀況。其次,在行動上,公民個人可以積極參與到NGO組織的大氣治理行動。其次,發揮企業在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廣大企業作為大量工業廢氣的排放主體,在治理大氣污染的的重任面前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要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將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利益觀,企業不能為貪圖眼前的私利而而致大氣質量于不顧。
(二)在協調機制層面:京津冀三地政府加強對公眾參與的協同力度
京津冀區域處于一個整體之中,有關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的事務必須協調推進,方能取得期待的結果。公眾參與作為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力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依靠京津冀三地政府的協同推進才能有序進行。在戰略上,把促進公民參與納入京津冀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頂層設計,從總體和長遠上規劃公眾參與的路徑和步驟。在法制建設上,把促進公眾全方位的參與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上升到法律層面,確保公眾參與京津冀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有權威性的依據,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努力加以協同推進。在具體執行策略上,京津冀三地政府既要在整體上一致推進,又要照顧各地的特殊情況有重點的加以推進。在各地的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機制或響應機制的制定上,要加強溝通,做好促進公眾參與的相關銜接工作,只有京津冀三地的公眾參與協調配合才能夠更好地應對重污染天氣。
(三)在信息公開層面: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力度
透明性是政府實現善治的要素之一,實現透明政府關鍵是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在京津冀政府層面,在現有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信息的互通互聯力度,破除“信息孤島”,為公眾參與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行動提供便利。在法規制度層面,要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基礎上,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的體制機制。在運行機制上,整合現有的政府信息公開部門,確保大氣污染治理的相關信息能夠得到正確及時的傳遞。
(四)在制度規范層面:建立健全促進公眾參與的制度化渠道
公眾參與只有做到有序進行,才能有助于推動重污染天氣的應急管理行動,政府為之必須建立制度化的參與渠道。拓寬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的渠道,強化應急準備和自救互救理念,優化系列制度、社會規范、道德標準,引導形成長期導向的預防性的危機意識和公共安全的責任意識[4]。對有關大氣污染治理的重大行政決策,應將公眾參與納入必經程序,并建立科學的參與程序與渠道。鑒于公眾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正式渠道數量甚少,引導公眾通過制度化的途徑參與大氣污染的治理要采取分階段實施的策略,現階段要著重推進那些公眾相對容易參與的渠道,如:大氣污染防治法規意見征詢會。
(五)在保障措施層面:建立促進公眾參與的保障機制
建立促進公眾參與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的相關激勵制度措施,并改革現有制度中不利于促進公眾參與的的因素,充分激發公眾參與重污染天氣的活力。要為公民個人的參與創造條件,如北京市政府要加大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的投入,增強公共交通的舒適度和便利性,吸引更多人選擇公共交通;針對企業在降低污染物排放中有巨大潛力的現狀,在現有的項目投產以及稅收優惠等措施的基礎上,采取一些更為靈活高效的激勵政策,促進企業更新生產技術,減少廢氣排放。在環境NGO的審批及管理上,要放寬資格條件,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形成環境NGO蓬勃發展的社會效應,壯大我國的民間組織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力量。
[1]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EB/OL].http://zfs.mep.gov.cn/fg/ gwyw/201112/t20111221_221570.htm.
[2]道格拉斯·C·諾斯著,杭行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0.
[3]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EB/OL].http:// zfs.mep.gov.cn/fg/gwyw/201405/t20140528_275839.htm.
[4]韓傳峰,趙蘇爽,劉興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培育應急文化[J].中國應急管理,2014(6).
王小超,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