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茂
北京社科院市情調研中心
新階段下的北京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建設
李 茂
北京社科院市情調研中心
本文首先論述了北京互聯網發展的新階段特征,隨后系統分析了新階段下網絡輿情的現狀與特點,結合首都網絡輿情治理的實際情況,指出當前首都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存在的現實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相關管理部門要以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為抓手,以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為兩大途徑加強輿情治理體系建設。
新階段;網絡輿情;治理體系
北京互聯網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移動互聯網成為首都經濟的主要引擎。根據有關研究,京市互聯網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正向影響,北京市互聯網產業總值增加1%時,首都地區的GDP增加0.786%,互聯網產業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北京的移動應用生態鏈已經形成,移動應用的高滲透率與高集中度并存,即時通信、移動支付、電子商務、視頻、廣告、閱讀、醫療等各細分市場都獲得長足進步,北京的市民完全可以通過移動支付做到日常生活“無現金生存”。北京互聯網環境良好有序,各項法規制度進一步落實完善、各項治理活動高效展開、治理團隊建設步伐加快,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評。與此同時,網民,網民利用移動互聯網參與到公共議題的程度不斷加深,各項公共政策的出臺都有網民的熱心參與。隨著首都地區的互聯網發展新階段的到來,首都地區的網絡輿情又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顯現出新特征。如何做好新階段下北京網絡輿情工作,成為當前北京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與桌面互聯網時代相比,新階段下網絡輿情有了新的變化,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傳播速度更快,隱蔽性更強。與門戶網站、電子郵件、網絡論壇等平臺相比,移動互聯終端降低了網絡使用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加貼近用戶日常生活,使得信息能在第一時間進行傳播,只需通過簡單的轉發功能就可以使信息以幾何級數規模快速擴散。與此同時,移動終端以及移動互聯應用的實名制還未完全推行,再加上一些移動互聯網應用的跨平臺特性,使得網絡輿論傳播的隱蔽性更強,現有行業監督與政府治理難以觸及,這樣使得一些灰色、庸俗、違法信息得以滋生并傳播。
第二,受眾范圍更為廣泛,傳播效果更加顯著。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手機用戶數達13.06億戶,手機網民數達到6.88億。如果考慮到其他移動互聯終端,那么移動互聯受眾總量將更為龐大,受眾群體類別不斷擴大。網絡輿論的傳播效果從以往的單純瀏覽獲知變為交流互動、分析評論,而且網上的強參與和現實的強行動并存,網絡上下的結合度越發緊密,互動程度不斷加深,由此帶來的社會管理與維穩壓力劇增。
第三,突發性更強,多樣性更為顯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輿論熱點在形成之前沒有什么明顯的征兆,一條普通新聞,一些局部現象、個別言論,其中某一點被關注并加以傳播,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網絡,往往會從普通事件升級為焦點事件,甚至演變為熱點事件。由于移動互聯網群體類型的擴大,用戶多元化態勢更加明顯,對網絡輿論的關注面呈現出更加顯著的多樣性,造成網絡輿情的演進呈現結構上的復雜性,形成不同的炒作熱點。特別是個別問題擴大化、單一問題復雜化、一般問題政治化等現象屢見不鮮。
第一,提高重視程度,培育增強現代輿情理念。北京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網絡輿情在宣傳思想領域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正確處理好網絡輿論既是社會危機的“放大器”也是社會情緒的“減壓閥”的關系,將完善健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輿情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各級政府要積極培育增強現代輿情觀念,轉變網絡輿情工作理念:在第一時間傳播正確信息,用有效的方式傳播信息,發揮政府管理的作用同時尊重信息傳播規律,做到堵疏結合,交流與互動結合,控制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失真,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輿論噪音。
第二,建立和完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一是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一方面做好政府網站和政務微博平臺的維護、編輯、管理工作,一方面開通“法人微信”平臺,加強政務信息的在移動互聯網中的傳播力度,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公開渠道,加快政府信息公開進程,讓謠言止于公開;二是完善政府部門的專職新聞發言人和專業公共關系團隊建設,明確規范新聞發言人及其團隊的職責、規范、權力和專業素養、培訓等系列制度,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制定各部門配合新聞發言及信息公開的工作制度,明確突發事件信息公開的運行程序;三是加強與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和自媒體的溝通與聯系,建立公眾交流機制,多途徑、多渠道地聽取廣大公眾的意見與建議,關切和滿足社會公眾對網絡突發時間的信息需求;四是完善網絡輿情工作的法律法規體系,整合現有法律法規體系,加大網絡突發事件處置的全流程法律保障力度,加強傳播渠道與傳播主體的執法力度。
第三,進一步理順網絡輿情管理體制。這就要求地方層級的互聯網管理體制必須有所創新,在人員、技術、資源、政策等方面中央政府給予傾斜,以建立適應實際情況的互聯網多級管理體制:中央層面從宏觀角度予以協調指導,地方層面從微觀角度予以執行反饋。有計劃推進首都地區互聯網管理制度改革,細化工作部門,強化人員隊伍,提高資源配置水平特別是資金配置水平等問題,做好相應權力的整合工作。當然相應的監管監督配套工作也要跟進,做到依法監管,依法行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1]劉毅. 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2]郝文江, 馬曉明, 武捷. 網絡輿情現狀分析與引導機制研究[C], 第25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 2010:64-67.
[3]梅松. 政府網絡輿情治理中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思考[J]. 電子政務,2011(6):76-79.
[4]虞崇勝, 舒剛. 社會轉型期網絡輿情治理創新——基于政治安全的視角[J]. 行政論壇, 2012, 19(5):1-8.
[5]韓舒立, 張晨. 網絡輿情治理中的政府邏輯:困境與重塑[J]. 電子政務, 2013(5):15-22.
李茂,男,1981年6月出生,安徽銅陵人,北京社科院市情調研中心,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網絡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