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
寧夏理工學院
淺談未來建筑物的發展
陳 輝
寧夏理工學院
當今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是人類社會研究的主題,建筑作為人類活動的場所,是這個主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建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存在較大的不可逆性。未來的建筑,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關心的重要課題。
未來建筑;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建筑作為人類生活的居住場所,伴隨著人類社會已經超過幾百萬年,建筑文化也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的發展,從原始社會的穴居、巢居,到奴隸社會的高臺,再到封建社會的殿宇、樓閣,直至今日的高樓大廈,建筑伴隨著人類的歷史長河,留下了許多的傳世經典。但在這經典的背后,能源的日益枯竭、環境的不斷惡化等現象也相伴而生,這不得不促使人們陷入了思考,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建筑才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未來的建筑又應該具備哪些特點?就這一問題,我簡單談談我的認識。
1.1 建筑與環境的和諧
傳統的建筑業一直極大地消耗著自然環境,同時附帶著種種對自然環境的負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建筑的關注逐漸從建筑本身投向了與建筑相關的環境上,這是當代也是今后建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建筑離不開其所處的環境,環境則是建筑所依存的條件,這已經成為建筑師們的共識,建筑與周邊環境應當保持著和諧的關系。從這一點出發就很容易得到建筑設計歸根到底是環境設計這一結論,即:創造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并能激發心智的新環境。這對保持人類社會空間環境的整體與和諧尤為重要。
1.2 建筑的仿生
從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城市建筑必將以仿生與生態環境相融合的發展為方向。建筑仿生主要是通過研究動物、植物的生長機理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規律,結合建筑的自身特點,以及人們的需求,以達到建筑的自我完善、自我修復以及與環境相匹配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環境,當然這種最具有生命力的創作形式,仍需要科技與資金的大力支持,作為新時代的一種潮流,它勢必也會給人們豐厚的回報。
1.3 建筑的藝術性
建筑藝術是按照形式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它是通過建筑的形象表現出來的。進入21世紀,人們對建筑的追求不再僅僅局限在使用功能上,人們對建筑藝術審美的提升,建筑形象在建筑設計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突出。
1.4 建筑的民族性
地球上的人類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種族,雖然世界經濟和信息的全球化,各種民族之間的溝通和融合空前的頻繁,但不同的地域、國家和民族,其宗教信仰的排他性,在向人們展示它的包容性的同時,也必然會導致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因此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們都會根據自己的傳統和習俗,在建筑上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這一現象也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未來建筑上也將會表現得更加鮮明和突出。
2.1 城鎮化建設的必然選擇--鋼材
自1867年混凝土的出現,建筑的發展有了重大的飛躍,但隨之帶來的就是巨大的耗能和對環境的破壞,在未來,這必將被理智的人們所拋棄,面對日益發展的城鎮化建設,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的建筑材料呢?對日益緊張的城市用地,人們向空中索取空間的同時,也會向地下和海洋索取空間,那么最佳的建筑材料就是鋼材,鋼材對城鎮化建設和可持續性發展,有它自身的優勢,即:強度高,可回收利用價值高。據統計全世界至今已完成的101幢超高層建筑中,純鋼結構就有59幢,不同形式的鋼砼混合結構27幢,人們預料鋼結構將成為21世紀新建筑時代的脊梁。
2.2 鄉村可持續性發展的首選--木、石
木、石作為人類早期的建筑材料,雖然其強度和整體性相對較差,但就現有的建筑技術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來說,其應該是建筑師在有條件的村鎮建筑上的首選,當今世界上就有不少的國際性的建筑大師就選用此類材料設計建筑物,如:越南的建筑師武重義就用天然的竹子設計建筑,日本的建筑師坂茂用紙設計建筑等等,他們都創作了不少的經典的、適用型的作品,并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美譽。未來村鎮里的建筑勢必會根據當地的資源,因地制宜的選用原材料,以達到高效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終拉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我國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資源消耗很大,在建筑方面的資源浪費十分嚴重,據統計我國的建筑業其消耗的能源僅次于工業,約占全國耗能總量的三分之一。特別是傳統的粘土磚和整體現澆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施工中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壞,面對空氣中的霧霾、水土的污染、城市里的噪音等等,人們勢必會質疑它的可持續性。自遠大公司2010年在湖南長沙6天建起的新方舟賓館以來,人們好像找到了未來施工技術的新方向,像在工廠制造汽車一樣制造房屋已經不在是夢想,未來的建筑將會在建筑工廠里設計、拆分、制造,并最終在現場進行拼接、組裝完成。模塊化建筑體系的施工技術將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保障,并為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益。
隨著人類對建筑的安全性、舒適性、節能性以及內外信息交換等要求的不斷提高,建筑設計師勢必將建筑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優化組合,從而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舒適、便利的人性化居住環境,因此也就誕生了智能建筑。伴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網絡控制技術、智能卡技術等高科技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智能建筑將會是我國的未來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必將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來,建筑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夢想,隨著科技與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人們必將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向綠色、節能、智能等方向發展建筑物。可以想象的是,未來建筑將為人們提供一個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的同時,并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劉譚春,《走向未來的現代建筑》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10.1
[2]姚潤明《綠色建筑》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3.1
[3](美)庫什納,《建筑的未來》中信出版社.
陳輝(1976年11月),男,河南省滑縣,本科(學士)寧夏理工學院建筑與環境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筑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