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玲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淺談擔保機構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
張晶玲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擔保機構作為中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用橋梁,是緩解中小微企業難題的有效途徑。支持擔保機構發展,完善擔保體系,可為加快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下面以西部某省擔保機構發展情況為例,分析一下擔保機構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一)擔保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擔保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該省擔保機構從1999年的2家增加到了75家,擔保機構注冊資本從最初的2.54億元增加到了88.23億元,增長了34.7倍。其中:國有控股、參股公司31家,注冊資本54.63億元,占全部資本的62%;民營公司44家,注冊資本33.6億元,占全部資本的38%。
(二)擔保機構擔保能力不斷增強,擔保業務快速增長
截至2015年底,該省擔保機構提供擔保達39470筆,累計擔保金額1057.45億元,在保責任余額364.54億元,平均擔保費率1.53%,擔保放大倍數3.19倍。其中:2015年新增擔保筆數8321筆,新增擔保總額238.99億元,在保戶數10990戶。
(三)經營管理逐漸規范,風險管控能力不斷提高
隨著有效監管的增強,擔保機構逐步樹立審慎經營理念,風控意識不斷加強,經營管理逐步規范。2015年底,該省擔保機構累計提取風險準備金14.90億元,擔保責任撥備覆蓋率為73.91%。通過不斷完善風險管控機制,健全風險管控制度,擔保行業風險管控能力不斷提升。
(四)培育標桿機構,發揮引領作用,扶持我省優質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培育,涌現出一批標桿擔保機構,大型骨干擔保機構對擔保行業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如:2015年度,A、B和C三家擔保公司新增擔保額134.26億元,占該省新增擔保總額238.99億元的56.2%。而A作為該省規模最大的擔保機構,最近幾年支持培育了一批優質民營企業,個別企業已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幾戶企業即將上市,其他一些企業已進入“新三板”上市的輔導期。
(五)結構逐步優化,業務體系初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經過相關各方的不斷努力,目前該省既有在全省開展業務的大型政策性擔保機構,也有一批專為某商圈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小型擔保機構。既有主要為科技企業服務的專業性擔保機構,也有支持“三農”發展的涉農擔保機構,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業務體系。通過縱向延伸、橫向聯合,逐步形成了“權益批發、打捆分包”機制,建立了覆蓋全省的擔保網絡體系,通過再擔保、聯保、持股等方式,整合資源,做大業務規模,促進了擔保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較好地滿足了該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擔保業務的需求。
(一)資金規模小是限制擔保機構發展的關鍵因素
擔保機構的資金規模與其業務能力成正比,資金規模越小,抗風險能力越弱。注冊資本在1億元以下的42戶擔保機構(占該地區擔保機構戶數的56%),業務量僅占全部擔保機構業務總量的8.8%。部分資金實力薄弱的擔保機構只能依靠有限的利息和保費收入維持生存,而無法進一步發展。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存在風險隱患
在風險防范方面,各擔保機構不同程度的存在風險準備金提取不足、對單戶擔保責任金額超比例、關聯交易、擔保對象的行業集中度過高等問題,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集中表現在:一是事前風險預測、事中風險識別、事后風險消化三環節存有不準確、不及時、不到位問題。二是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和擔保賠償準備金提取不足,擔保風險的應對能力較弱。三是擔保組合設計不合理,有的擔保機構對最大客戶的擔保額、續保額度等與資本金的比例,沒有設置控制線,使擔保資金存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部分擔保機構的擔保資金處于體外循環,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較差,影響了擔保機構的代償能力。
(三)缺乏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擔保公司與銀行協作中處于弱勢
在風險分擔問題上,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未形成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商業銀行常常要求擔保機構全額擔保,加大了擔保機構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嚴重阻礙了擔保行業的發展。
(四)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
擔保機構雖然都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但仍有部分擔保機構存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職能未完全發揮的問題,內部組織機構的建立方面普遍處于較簡單的階段,多數未設立獨立的業務部門與風險管理部門,擔保流程、風險管理辦法制定較簡單,擔保業務的前期調查、評審、事后跟蹤等各項制度的完善性和可執行力均需加強。
(五)缺乏專業人才,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擔保機構所需專業管理人才數量較少,整體專業素質、業務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既懂經濟金融、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相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擔保行業的發展。整個擔保行業缺乏業務素質過硬的專職風險管理人才。
(一)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強擔保機構
積極發揮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引導作用,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擔保機構建設,多渠道增加擔保機構資本規模。繼續對經營業績突出、制度健全、管理嚴格、運作規范的擔保機構給予風險補助和業績獎勵,提升其抵御風險和擔保服務能力。支持有條件的擔保機構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再擔保、聯保、互保業務,創新擔保方式,拓寬擔保范圍,按照精細化、專業化的要求,逐步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符合實際,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擔保體系。
(二)推進銀擔合作,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引導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設置與擔保機構合作門檻,根據擔保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和信用等級,適當放寬擔保放大倍數,建立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合作共贏機制,引導銀擔雙方在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等民生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加強指導服務力度,促進擔保機構持續發展
指導擔保機構繼續完善各類規章制度,引進高素質人才,建立符合市場需要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促進擔保機構做大、做強、做優。加大人員培訓力度,提高擔保行業人員素質,推進擔保機構規范持續發展,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四)增強監管能力,嚴守風險底線
繼續加強日常監管,落實擔保機構風險處置預案,嚴肅查處違法違規經營活動。充分運用好監管信息系統,監測各擔保機構的規范經營。進一步明確各級監管部門的職責,完善監管問責制度,探索建立差別化監管、行業優勝劣汰等機制。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完善體制機制,強化監管工作組織領導,加強監管人員培訓,切實加大監管力度,提升監管水平。
(五)加強行業協會建設,發揮其積極作用
指導擔保行業協會積極履行自律、維權、服務等職責,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依法開展行業自律、人員培訓、服務標準制定、行業統計、咨詢、理論研究、對外交流以及行業維權等相關工作,切實推進擔保機構自身和文化建設,進一步發揮行業自律約束對監管的補充作用,促進擔保行業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