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利
濱州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重金屬污染防治遠程測控體系建設研究
吳雙利
濱州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本文通過分析重金屬污染防治現狀及重金屬防治出現的問題,提出了集自動監控系統、安全防控系統,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環境數據中心和環境業務管理系統于一體的遠程測控體系,創新性的提出了重金屬環境安全的五級防控體系,為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自動化、智能化提供參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遠程測控;體系構建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面臨的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損害的后果將進入集中爆發期,近幾年發生的各種重金屬污染危害人體健康事件是一個明顯的標志。因重金屬污染產生的行業、污染元素、防治標準要求等有所不同,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也存在一定差異,研究提出的金屬污染防治遠程測控技術,為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自動化、智能化提供參考,有利于實現我國工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重金屬污染是影響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之一。“十二五”時期隨著國家《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對防控重金屬污染、遏制突發重金屬污染事件發揮了重要和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環境保護思路、手段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技術和經濟最佳角度來說,重金屬防控的根本目標在于控制風險水平,即減少(或降低)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風險性,并將其可能存在的危害性控制在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可接受的范圍內,即風險可接受范圍,并非像常規污染物是努力降低或者從根本上消除這些污染物的存在。目前所采取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產品替代、循環利用、源頭治理、過程阻斷、受體保護、環境應急、損害賠償、修復還原等全生命周期的污染控制和風險削減手段,在使用和消費環節可以通過產品原料替代、加強物資循環利用等手段降低污染。
2.1 重金屬排放總量不降反升
“十二五”時期我國重金屬排放總量總體上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要求,但減排量的貢獻主要來自于落后生產企業和工藝的關閉淘汰,以及企業由于經濟形勢自動降低生產能力等原因,而部分省份、重點區域和非重點區域涉重產能的快速增加,導致這些地區快速形成新的重金屬排放增量,增量大于存量重金屬排放量,形成重金屬排放不降反升的問題。
2.2 重金屬污染元素差異性突出
雖然總體上重金屬排放量已經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指標,但不同重金屬污染物削減情況的差異性也同樣突出。研究表明,汞、福、砷等3種重金屬排放削減還比較有限。
2.3 企業主體未能穩定達標排放
近年來我國突發性重金屬污染事件數量雖然明顯下降,但不能因此就認為重金屬污染防治和環境污染風險得到了根本性轉變和控制。目前總體來看,承擔風險防控主體責任的企業重金屬防控和風險防控意識仍有限,尤其是中小企業重金屬防控和管理水平仍較低,運行監控設施和污染排放在線監控設施建設滯后,污染治理設施不能穩定有效運行,達標水平較低。
2.4 區域累積性環境風險問題日趨突出
部分河道水質和底泥中重金屬超標較為嚴重,部分重點區域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問題沉重,重金屬廢渣大量堆存,對地下水、土壤和大氣環境安全造成潛在威脅,區域累積性環境風險評估方法、應急預案和制度建設更加滯后。
重金屬污染防治遠程測控系統搭建于環境安全防控平臺之上,主體構架的數據分別來自自動監控系統、安全防控系統,輔助系統分別是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環境數據中心和環境業務管理系統。
重金屬污染防治遠程測控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兩大體系。
3.1 及時的重金屬污染防控應急處置體系
重金屬污染監測數據包括城市各監測點位的各類重金屬污染監測,輔助數據包括各類業務數據、基礎地理數據、法律法規數據等。重金屬污染環境安全應急資源包括應急車輛、應急單兵系統、應急預案、應急隊伍、應急物資以及應急指揮平臺。重金屬污染防控應急處置體系會將這些數據及應急資源分類、整合、分析,使各種數據、各類應急資源處在最優位置、發揮最優作用,保證環境安全應急響應及時、應急處置高效。
3.2 完善的五級安全防控體系
一級車間防控,在企業車間排污口監測排放物,一旦發現重金屬污染物超標,可以通過遠程控制閘門切斷排放通道并向車間報警。通過車間緩沖池將超標污染物回收重新處理;二級廠區防控,在企業排污口設置控制閘門和監測儀器,一旦發現重金屬污染物超標,可以通過遠程控制閘門切斷排放通道并向企業報警。通過企業緩沖池將超標污染物回收重新處理;三級污水處理廠防控,通過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工業和生活污水,使污水中重金屬達標排放;四級人工潛流濕地防控,通過人工潛流濕地對處理水進一步凈化處理,實現水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五級閘壩防控,在縣境和市境支流設置河流閘壩,一旦發現有超標水流入河流,立即開啟河流閘壩攔截污水,并及時對污水中重金屬進行處理。
重金屬污染不僅僅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還會影響到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背景下,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研發-示范-推廣-產業化發展,滿足環境保護任務要求,加快推進技術示范推廣產業化發展,積極解決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示范推廣,通過多種方式加速技術轉化及其產業化發展,推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的和諧進步。
[1] 仲偉峰. 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管理體系建設研究 [J]. 低碳世界,2014,11:13-14
[2]孫寧,王兆蘇,盧然,賈杰林.“十三五”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思路和對策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16,04:1-7
[3]容學軍. 淺談重金屬在線分析儀比對監測的現狀及建議[J].科技展望,2016,01:149
[4] 劉杰,陳敏敏. “十二五” 中國污染源重金屬監測技術路線構建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06:125-128
[5] 吳舜澤,孫 寧,盧然.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實施進展與經驗分析[J].中國環境管理,2015,0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