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毫
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民族文化資源產業化中的政府行為研究——以廣西仫佬族為例
張占毫
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仫佬族聚集地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所具有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較為脆弱,因此,政府在產業化初期的干預是十分必要的,但應該如何進行干預以及干預程度的強弱,都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為此,對仫佬族民族文化資源產業化進程中政府角色及行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文化產業;民族文化資源;政府行為;仫佬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文化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歷經了從市場自發到政府培育的過程。在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如何發展與傳承中華優秀的民族文化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其它產業類似,都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形態,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市場的需求為指向,要充分展現市場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同時,也應注意政府的監督與協調作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對文化資源產業化中的政府行為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變的日益重要。
1、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當前,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議題,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力量。據《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報告(2012)》顯示,截至2011年末,全國國有文化企業共10365戶,資產總額15966.44億元,全年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7976.95億元。2011年國有文化企業的營業總收入增長了17.1%,利潤總額增長了21.7%,凈利潤增長了23.7%,與2010年相比,2011年國有文化企業的營業總收入增長了17.1%,利潤總額增長了21.7%,凈利潤增長了23.7%,資產總額增加了18.7%。文化產業兼具文化傳承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效用。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深入,文化日益形成一種地方經濟發展的方式,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多數地區的名片,成為國家的“代言人”。另外,文化產業所生產的文化產品能更好地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文化產品體驗方式多樣化,可以增強不同文化間的人們的文化認同度,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對于維護民族間的穩定起到促進作用,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行為
為了保護本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政府作為國家治理的主體,必須加入文化發展與保護的隊伍,對外以維護國家的文化主權,對內以鼓勵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我國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形成了廣泛覆蓋文化產業、文化發展的規章制度體系。但由于文化這一人類發展自發產生的“物體”,在其發展過程中以及在文化資源產業化過程中應不應該由政府插手?政府應扮演好什么角色?這是本文要探討的核心內容。
(一)文化資源產業化中政府行為對目前政府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的趨利傾向使得他們在文化產品的生產及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存在著自身缺陷,大多數學者以此來論證政府作用。姚慶武認為,在市場機制下存在著市場失靈的問題,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與利潤,誘使生產者銷售一些色情、兇殺等產品吸食人們的心靈。他認為文化產業除了具有經濟屬性外,還具有價值屬性。實現商品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是發展文化產業最理想的狀態,但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為此政府應盡可能地減少文化產品的負面影響,生產健康的文化精神產品。
其次,必須加強政府作用以彌補市場的不足。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缺損”,文化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市場機制無法在組建文化產業集團中完全起到配制文化資源的基礎作用,另外,有相當部分的文化生產是市場價格機制無法調節的,對于這類產品,市場價格在反映其供求的真實信息方面存在失靈。同時,在政府規制與市場機制的功能結構選擇中,當政府規制所得收益與所費成本之比大于市場機制的功效時,就在更大程度上發揮政府規制的職能。但是,只有市場失靈的領域才需要政府去彌補。
再次,必須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進程與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息息相關。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往往缺乏市場化動力,需要政府的推動和幫扶。
(二)文化資源產業化中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首先,是對文化產業管理模式的理論探究。在這一階段,大多數學者認為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管理,二是間接管理。屬于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項目,是非營利性的文化項目,其中既包括有大眾性的,也包括有非大眾性的(例如不易為大眾所接受或所鑒賞的雅文化項目)。其次,地方政府非直接管理的文化項目總是營利性的,因為它們可以通過自身的運動獲得自我增值。但是,如同非營利性文化項目并不非要政府直接管理一樣,營利性文化項目也并不排斥政府的直接管理。
其次,是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管理模式的研究。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管理模式的研究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研究內容,雖然之前在這方面有過研究但是都是偏重宏觀,忽視微觀。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重要工作中心以來,我國各個地方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都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目前,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管理模式的研究雖然不多,但也形成了一些頗有價值的成果。在對我國“一元型”文化產業管理模式(中央集權型管理模式)研究的基礎上認為,“一元型”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難以建立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市場化運行機制等缺點,提出了“三元型”的文化產業管理模式,即“政府-企業-行業”三元互動的管理模式,政府和非營利組織都是以企業為中心來開展活動的,為文化企業的發展服務。這些研究,豐富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研究內容,也為我國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借鑒意義。
[1]姚慶武.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行為選擇[J].行政與法,2011(02):8-10.
[2]魏鵬舉.試論政府驅動型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的發展機制[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1(01):17-26.
[3]李曉燕.我國“北上廣”地區文化產業管理模式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4]齊仁慶.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政府職能[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05):106-108.
張占毫(1990-),男,河南禹州人。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2014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