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銳
論中國新型化城鎮的路徑選擇——以四川省為例
李祥銳
我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城市病日益突出,于是建設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就更加迫切。本文概括了中國新型化城鎮的路徑選擇并以四川省為例,對四川省新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進行了分析。
新型化城鎮、城市化、產業結構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后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系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
1.轉變觀念,調整思路。(總的發展路徑)
從擴張的城鎮規模轉變為完善城市功能;從擴展城市空間轉變為提升城市的質量;從城市自身發展轉變為城鄉發展一體化;從粗放式城鎮化發展路子轉變為走綠色發展的城鎮化路徑;從政府主導逐漸轉變向由市場主導,政府起輔助作用;從注重形象政績工程轉變向加強公共工程服務與提升社會管理效率。
2.積極促進回流勞動力的城鎮化是四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四川城鎮化率的快速提升與常住人口的持續減少有著直接的關系。近千萬的跨省凈流出人口(其中大部分為鄉村人口)既減少了四川常住人口總量,更減少了鄉村人口總量,省內人口流動中鄉村和鎮流入城市街道的人口分別占其流出人口總數的83.63%和47.31%,從而使全省城鎮化率快速提升。據相關部門測算,流動人口對四川城鎮化率的貢獻率達到18.33%。另一方面,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也對市州城鎮化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來四川城鎮化率提升較快的市州大多伴隨著常住人口較大規模的減少。隨著東部發達地區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將使四川外出流動人口出現回流。事實上,自2010年四川跨省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口達到1227萬人的頂峰之后,近年來逐年下降。2012年上半年,四川轉移農村勞動力2100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091萬人,歷史上首次超過向省外輸出的規模,也就意味著勞動力回流將對四川未來城鎮化率提升形成重要影響,如果不能解決就業問題和城鎮的公共服務,四川的城鎮化率甚至有可能下降或提升速度滯后。動力回流的關鍵是就業的回流,經歷市場和城市洗禮的回流勞動力難以大規模再度回流農業勞動,積極吸引沿海產業轉移并在轉型中實現產業升級和對內需市場的開拓則成為吸引勞動力回流和促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
3.改變現有的戶籍制度
195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一套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在內較完善的戶口管理制度,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民進入城市,限制城市間人口流動,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筑了一道高墻,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模式”因此而生成,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建立起了與該制度相配套的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的城鄉分治的制度。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2011年,四川常住人口與籍人口差率達到88.9%,廣安市到68.5%,最低的樂至縣僅為63.7%(2010年)。人口流動性明顯加強。人口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快速的經濟發展必然產生大量的人口流動。人口學專家研究表明:合理的人口流動能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勞動力資源配置。
真正的城鎮化率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就必須將城鎮的管理對象從戶籍人口轉向到常住人口,國家對城鎮管理資源的投入依據城鎮常住人口的數量而不是戶籍人口的數量,比如教育經費的投入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才能保障流動人口能公平享受國家義務教育。城鎮的級別依據常住人口規模設置,有效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管理能力和管理資源與城市常住人口的匹配度。
4.生態新型城鎮化路徑的選擇
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是改變傳統的方式,實現以人為本,在發展的過程中,核心地區也從城市逐漸向農村轉移,改變傳統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不能以犧牲自己的生態環境作為交換來換取短暫的經濟發展,為了完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保證城鎮的生態良性循環。這樣能保證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以及子孫后代都能享受到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成果。其二是從發展方向上來看,不僅僅是注重城鎮化進行的效率,而是更加注重城鎮化發展的方向,主要發展方向是提升城鎮經濟、文化、生態和服務等多個領域綜合發展,發展方向并不單一,不是注重某個領域的發展速度,而是整體化和諧發展。其三是產業結構調整,不再是按照原本的工業化為重點,而是以工業化為主導,然后生態化和服務業等方面共同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為了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而消耗自己的生態資源,而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按照生態環境的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充分利用每一寸生態資源,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其五是從城鄉結構調整上來看,要保證城鄉和諧發展,合理劃分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政府相關部門在其中做好宏觀調控的作用,堅持可持續發展,提高城鎮的承載能力,最后保證新型城鎮化的生態發展水平。
四川省的城鎮化的發展必須注重環境與工業發展相統一的原則。最近幾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霧霾的情況,四川省多個城市也相繼出現,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片面的追求GDP,比如在崇州市建立化工廠等。對這種行為政府應該加以管制。其實四川省處于中國的西部,多山多水,完全可以打造成旅游省,發展第三產業,這樣既保證了GDP的增長,也實現了新型城鎮化生態化路徑。
[1]姜愛林.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動關系研究[J].財貿研究.2004(3).
[2]王曉麗.中國人口城鎮化質量研究——基于市民化角度[D].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3]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編委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