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慧
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空心化探析
呂佳慧
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農村空心化問題是城鎮化進程中的出現的社會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城市對農村的吸引效應催生了農村空心化的問題的產生。城鄉二元體制是空心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城鄉經濟資源、公共服務分配不均等是形成空心化的關鍵原因。農村空心化不僅阻礙農村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嚴重制約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新型城鎮化;空心化;城鄉一體化
伴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農村大量青壯年向城市轉移,農村大量人口外流,很多村莊出現空心化狀態。從表面上看僅是農村人口減少,從更深層來看,農村空心化造成農村人口資源空心化、鄉村政治空心化、社會資本空心化和經濟發展空心化等一系列現象。這些現象嚴重阻礙農村社會發展。雖然空心化問題不是城鎮化所希望出現的結果但是農村空心化是城鎮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并不是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所特有的。
我國對空心化的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認為農村空心化主要是指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背景下農村社會出現的因農業經濟結構轉變、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城市對農村勞動力形成虹吸效應和產生的農村人口、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空心化”的一種社會現象[1]。目前,農村空心化的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力資源空心化
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現有的常住人口為婦女、兒童和老人(學者稱之為“386199”部隊)導致農村的勞動力不足,缺乏人氣,形成人口空心化。
(二)社會資本空心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人口流失的狀態下,農村原有的社會資本遭到破壞,新的社會資本尚未建立。合作、自助、勤勉、信任的現代公共倫理和新鄉賢精神的缺乏致使農村社會資本出現空心化。
(三)經濟發展空心化
由于農村青壯年的流失,留守人員受體力和知識水平的限制,無法提高農村經濟效率,改善農村生產狀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現代化建設速度緩慢,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空心化。
(四)鄉村政治空心化
農村人口銳減,使村民自治的政治權利主體不斷縮減,加劇了村民的政治冷漠感,降低農民的政治參與,不利于農村政治建設和基層民主發展,造成鄉村政治空心化。
農村空心化的形成既有內在驅動的影響也有外在驅動作用,推動農村空心化形成的因素可以分為制度因素、經濟因素、思想因素等。
(一)經濟因素
城鄉二元體制長期制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明顯落后城市居民,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大,勞動力的價格也不斷提高,農村與城市勞動力價格的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使城市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因此產生對農村勞動力的虹吸作用。顯然,經濟因素是農村空心化形成最為關鍵動力機制。
(二)制度因素
土地分配制度和農村土地現狀不符,有限的耕地無法為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只能轉向機會更多的城市。
(三)社會生活因素
城鄉之間的公共和社會服務的不均等也是形成農村空心化的重要因素。
農村空心化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現象,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出現過不同程度的空心化問題,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治理經驗。
(一)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協調工業和農業同步現代。
韓國成功的將農村現代化和工業化相協調,實現二者的同步現代化,并較為成功地治理了農村空心化問題。韓國的經驗啟示我們在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首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可以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和市場,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更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動力支撐和保障。
(二)改善農村合作組織,整合社會資源。
韓國農協將基層合作社進行大規模的整合,將基層合作社發展為多元化綜合性的合作社。合作社式的發展模式不僅實現了農民經濟增長,而且以農協為主的非政府組織也承擔了一定的政治社會化的功能,讓農民從傳統臣民意識成功的轉為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權利主體。讓農民以合作社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才能讓農民在共同經濟利益的推動下,有效的參與各項農村建設,并且整合各種社會資源調動積極性,竭力避免空心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重建農村居民的價值觀體系,培養新鄉賢精神和現代公共倫理。
韓國新農村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條件而且成功的培養了農民“合作”“勤勉”“自助” 的現代倫理精神。新農村運動提倡的現代公共精神成功的轉變了農民的思想能夠成為推動農村現代化的內在驅動力。我國在治理農村空心化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經濟物質的改善,更應該著重培養農民現代化的公共精神,塑造農村新社會資本,提倡新鄉賢精神和現代公共倫理精神,重塑農民價值觀體系。
(四)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重點培育留守婦女和老人的主體作用。
臺灣地區經過社區改造引導社區居民自愿參與社區事務,充分發揮自組織和自治能力。臺灣的社區營造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大量青壯年流出的背景下,留守婦女和老人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建設的主體力量。可以根據區域特色,發展本地區特色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為基層民主建設提供經濟保障,建立老年人服務隊伍,引導老年人參與農村社會經濟和政治建設。
空心化問題是城鎮化發展浪潮中不可避免出現的社會問題,嚴重制約農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甚至會阻礙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對城鄉統籌及一體化進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限制。目前,農村空心化成為我國城鎮化過程中普遍凸顯的現象,對于農村空心化的治理不能簡單的以行政手段進行村落合或取消行政村,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治理空心化成功經驗 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背景下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出發,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和農民自身以及社會其他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參與下推動農村改造,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城鄉人口和資源的良性互動,促進城鄉之間健康發展。
[1]周祝平.中國農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戰[J].人口研究,2008,32(2):45-52.
[2]國家統計局.201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4-05-12http://www.sannong.gov.cn/qw fb/ncjj/htm
[3]王偉勤.農村空心化治理問題研究—基于韓國經驗[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5)
[4]郭國仕.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J].龍巖學院學報,2013(3)
[5]田毅鵬.鄉村“過疏化”背景下城鄉一體化的兩難[J].浙江學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