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杰
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淺談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及啟示
郝 杰
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古今中外,賦稅制度作為管理國家的手段,對經濟社會的變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國漫長的古代歷史進程中,自然也跟隨著賦稅制度的持續演變。本文通過梳理中國古代不斷變化的賦稅進程,總結其演變的歷史趨勢和影響因素,把握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以期望以史為鑒,積極思考了它對當前我國稅費變革的啟示。
賦稅制度;稅制改革
中國古代璀璨的歷史進程伴隨著賦稅制度的適時創新與發展。從夏商周的貢賦制,春秋戰國的“相地而衰征”,到秦朝的“因地而稅”、“舍地而稅人”以及兩漢賦稅制中“租”和“賦”,魏晉時期的“戶調法”,到南北朝改征調布,隋代的租調令;到唐代的“租庸調”法、“兩稅法”,再到宋朝的方田均稅法、募役法,明朝的一條鞭法,直至清代前期的田賦和丁役,清代后期的“攤丁入畝”,賦稅的改善始終保證著古代統治秩序的正常運行。其演變的主要趨勢有:
1、農民的人身自由逐步得到解放,統治者的收稅標準在唐朝從以人頭為主轉向以土地為主。
2、以兩稅法為標志,征稅的時間從不定時發展為定時。
3、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賦稅由實物地租演變為以貨幣地租為主,商品稅興起不斷加重。
4、農民本身由必須服徭役或兵役發展成可由納娟替代。
5、征稅的類型由繁雜轉向簡單,統一征收。
以上變化趨勢無不體現了我國古代經濟不斷發展變化,商品經濟的蓬勃興起的客觀規律。
由于對社會各階級經濟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需要對賦稅制度進行不斷完善和變革,才是稅制變遷的本質所在。中國古代歷經了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賦稅制度的改變自然受到當時政治經濟背景、政權穩定與財政狀況、政府對資源的控制程度等多因素的限制。
1、政治經濟背景。我國古代社會經歷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稅制變化歷史漫長而曲折。比如春秋的“初稅畝”,正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對賦稅制度變革的反映,是隨著國有土地制的瓦解,封建制度逐漸萌芽,生產關系不斷改變,勞動人民的身份由奴隸轉向農奴,又變為農民,初稅畝制度才得以推出。因此,不同的政治制度下,賦稅制度的變化是勞動者人身自由的變化、生產工具的變化、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的客觀要求。但是,歸根結底深影響政治、經濟變化的是生產力,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引起生產工具的改善、耕作方式的改進、勞動者積極性的提高,從而客觀要求賦稅制度的發展。
2、政權穩定及財政狀況。 朝代的興衰更迭,伴隨著政權和財政狀況的穩定,引起賦稅制度的發展變化。源于歷史階段的變革,比如由于私有田地的增加及生產力發展,公田收人不再滿足統治者包括戰亂等開支,演進出現了“初稅畝”;唐朝中期均田制的破壞,政府收入陷入無地可均的局面,為了緩解財政危機推出了“兩稅法”;明朝中期封建統治者腐敗嬌奢,土地兼并現象重生,政府財政赤字,物資匱乏伴隨而來“一條鞭法”的產生。
縱觀歷史,賦稅制度的變革都源于政府財政狀況的基礎決定性作用。
3、政府對資源的控制因素。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專治的社會制度,決定了賦稅制度的政府主導性質。賦稅制度的調整實質上是對社會經濟利益的再分配,而社會經濟利益的決定又源于各個利益集團對資源的控制程度。作為幾千年的農業大國,中國古代以土地產出為主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各利益集團對土地的控制爭奪,繼而影響著賦稅制度的變革和調整。
1、考慮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稅制的改革必須與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相適應。比如,我國目前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時期的企業所得稅、證券交易稅的規范都要體現產權制度對稅制的影響。
2、考慮當前的財政狀況。應該把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作為調整各項稅收稅率、起征點的依據。例如物價過快增長時,央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個稅起征點,都說明了財政狀況的質量與結構會對稅制產生影響。
3、發揮稅收的宏觀調控作用。事實上,稅收制度在社會資源調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重視對土地、礦產等資源的稅收政策,對部分產業或不同地區的稅收政策傾向,都體現著稅收制度在促進經濟協調發展、資源配置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4、保證稅制的公平、簡化。隨著現代中國稅制的變化,如延續幾千年的農業稅廢除,全面實施增值稅改革,資源稅改革啟動試點。我國稅制的未來,必然伴隨著調整增值稅征收范圍、調減營業稅、消費稅,推進房地產稅改制,建立健全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完善地方稅務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稅收制度 。
5、推進依法治稅進程。近些年來,亂收費、濫收費現象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財政法制體制不健全、監督管理力度不夠。因此 , 目前我國費稅制度的改革必須貫徹依法治稅、依法行政的原則。財政稅制法規作為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 ,首先要加強法制規范建設, 加大依法理財和依法治稅力度, 杜絕非法加征稅務負擔現象 ;其次要加大依法納稅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守法,形成良好的稅費征收氛圍,引導公民積極維護和履行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
賦稅是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賦稅制度的優越與否關系到一個社會進步和發展方向。我國古代漫長的賦稅制度變革是主客觀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唯有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才是未來賦稅制度變革的方向所在。總結古代豐富的賦稅改革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史為鑒,才能讓當代中國經濟在悠長淵遠歷史的推動下繼續蓬勃發展。
[1]方行.《中國封建經濟發展階段述略》.中國經濟研究史,2000(4).
[2]賀耀敏.《中國傳統社會經濟》.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何平.論中國歷史上的稅收負擔思想[J].稅務研究,2004(1).
[4]李香菊.轉型時期中國稅收制度變遷研究[D].
[5]楊之剛.稅制應公平且簡化[J].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
[6]杜堅.從中國財政思想的變遷看財政制度的進步[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3).
[7]李廣仁,王船山.賦稅改革思想簡論[J].船山學刊,1998(2).
郝杰(1994-),女,漢族,四川巴中人,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