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華清
四川師范大學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機遇和挑戰
廖華清
四川師范大學
在金融改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著制度紅利消失、競爭日趨激烈、和金融需求多樣化等問題。同時,我國商業銀行以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面臨巨大挑戰,隨之代客理財業務迅速崛起。麥肯錫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年增長將超過20%。盡管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具有資金、渠道和資源等先天優勢,但卻面臨愈加激烈的競爭態勢,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機遇與挑戰并存。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機遇挑戰
現代意義上的資產管理是一項全新的“受托投資”行為,是指商業銀行向客戶募集資金或者接受客戶委托擔任資產管理人,本著為客戶財產保值、增值的目標,按照與客戶的約定對其資產進行投資管理,并收取管理費用及業績報酬的行為。
(一)我國資產管理業務市場需求巨大
伴隨宏觀經濟穩健持續發展及收入分配機制的逐步完善,居民財富規模加速增長將為資產管理業務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中國中產階級人數達到1.09億人,超越美國的9200萬人,成為全球中產階級人數最多的國家。銀行資管業務已經成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上規模最大、客戶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業務,商業銀行也因此成為國內資管市場的運作主體。
(二)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的內生驅動
全球前10大資產管理公司中,具有商業銀行背景的瑞銀集團、道富銀行、摩根大通、紐約梅隆等就占據7席,擁有絕對優勢。從國際經驗來看,資產管理業務對于國內商業銀行是一個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資本成本的上升,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利差不斷收窄,國內商業銀行向資產管理業務轉型是當前形勢下改善盈利模式、緩解資本約束的一個必然選擇。
(三)商業銀行具有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先天優勢
資產管理業務競爭說到底還是資源的競爭,商業銀行具有客戶資源、項目資源、渠道資源等優勢。從國際上看,規模比較大的資產管理機構母體都是商業銀行。這說明商業銀行在大資管的競爭當中是應該有它的優勢。商業銀行的優勢體現在,無論是資產端還是負債端都有相當數量的客戶,有渠道,有很嚴密的專業團隊的體系,有人才隊伍,很多商業銀行旗下有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牌照優勢已經具備,關鍵是你這種布局怎么真正形成先發優勢。此外,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為資產管理業務積累了豐富經驗和社會信譽。
(四)人口結構變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隨著嬰兒潮的一代人慢慢退休和老去,中國逐漸邁入老齡化社會的過程中,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于資金流向和資產價格都將帶來巨大的影響。另外基于對中國城市化率的估計及目前超過13億的人口,預計城市人口將每年增加約1000萬人,對于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
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目前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挑戰和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資管業務步入微利時代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在實體經濟融資需求萎縮,信用風險逐漸加大的背景下,銀行可投資資產出現短缺,高收益資產更加稀缺,收益率下降明顯。同時,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行業內競爭的加劇以及“資金池——資產池”帶來的期限錯配,很大程度上壓制了銀行資金成本下降空間,從而導致了銀行凈息差的不斷收窄,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經營帶來了很大挑戰。
(二)同業競爭日趨激烈
2012年監管部門就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相繼推出一系列新政,打破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分割局面,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全面介入資產管理領域的競爭,“泛資管時代”已然來臨。為支持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各家商業銀行在理財資金投資運作創新上亦步亦趨。理財資金投資通道也從最初的信托逐漸發展為信托、券商、基金、保險等多種類型。
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促進了傳統金融體系競爭,互聯網金融從銷售端逐步切入到產品的研發、投資組合等環節。
(三)在經濟新常態下,資產管理行業面臨“資產荒”和“資金潮”兩難
受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拖累,工業增加值繼續回落,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表現不佳,宏觀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同時,年內央行已經五次降息和降準,為市場流動性提供很大支持。現階段,資產管理業務產品端資金大量進入,而資產端缺少有效的投資渠道或者高收益資產配置渠道,資產管理業務面臨兩難境地。
(四)信用風險逐漸積聚
盡管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依然是業內所暗自堅守的“潛規則”,現階段率先打破“剛性兌付”者將面臨巨大的聲譽風險。然而,隨著競爭日趨激烈帶來的理財產品利潤的壓縮,終將會促使一些商業銀行在利潤驅動下提高風險容忍度,投向風險較高的投資品種,而此類投資品的風險暴露將會使得剛性兌付變得異常困難。商業銀行自身模糊的定位,為日后資產管理業務的長遠發展埋下了隱患。打破“剛性對付”,回歸代客理財業務本質,成為我國資產管理業務進一步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資產管理業務正在一定程度上對金融進行重新定義和構建,各種金融業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越來越表現為資產管理核心能力的競爭。誰能為客戶資產提供最有效的保值、增值服務,誰就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對商業銀行既構成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如果龐大的金融體系不尋求積極變革,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如果變革得好,即使大象也能夠跳舞,煥發出新的青春。只有積極擁抱變化,用互聯網、大資管的理念武裝自己,主動吸納各種新業態和新技術,擴大業務邊界,加深內涵,我國商業銀行才能走向嶄新的未來。
[1]王麗麗.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實踐與探索[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2]孫輝.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發展思考[J].財經縱橫,2015(02)
[3]王哲.“泛資管時代”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趨勢研究及建議[J].北京金融評論,2015(01)
廖華清(1991年9月),女,漢,四川省通江縣,碩士研究生,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