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早
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社會互動視角:網絡“點贊”行為研究
彭 早
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網絡“點贊”行為已經成為社交網絡上的普遍行為。本文從社會互動的視角出發(fā),以探討網絡點贊背后的行為意義。
社會互動;網絡點贊;行為研究
“點贊”,起源于2009年臉書(Facebook)在頁面中加入的“Like”按鈕,表達僅點擊大拇指形狀的“贊”圖標這一動作,后引申到對微信、微博、QQ空間等社會化媒體所分享、發(fā)布內容的贊同、喜愛。借助符號學方法理解“點贊”一詞,“點贊”的所指含義被極大地擴展了。作為微信用戶最活躍的互動平臺——朋友圈,微信用戶個人在朋友圈中發(fā)布或轉發(fā)圖片、文字,為朋友發(fā)布內容“點贊”或“評論”都構成了最基本的社會互動行為。同時以“人”為導向的社交應用中,用戶的行為也會受到他人的互動形式影響。
在社交網絡這種點贊互動中,如果你是人際交往中的說話者,則另一方則是傾聽者的角色,其中一方扮演了信息發(fā)送者,而另一方則用“贊”表示自己接收到信息。心理學家佛雷德曼對于網絡人際互動中關系和角色的問題認為:“當我置身于這種關系時,我才有一種真正欣然與他人,認識他人的感覺。我稱此為‘接受’,我樂于面對他,擁有它所擁有的情感,持有他所持有的態(tài)度,成為一個他那樣的人”。
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是美國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次系統(tǒng)地論述了符號互動理論的主體思想,因此被視為符號互動理論的奠基人。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是以個人的心智與社會之間的交互關系為出發(fā)點,“不是個別個體,而是被理解成群體中、社會中個體交互作用的社會過程”,“立足于群體生活……以對于群體所產生的人類反應類型、溝通類型和各種行動的解釋為出發(fā)點”。米德在論述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時,強調社會對個體社會化起到制約作用以及社會化的個體對社會發(fā)展過程所起到的推動作用,通過社會互動,人們形成和改變自我概念,建立和發(fā)展相互關系,處理和應對外在的變化。
追溯到與米德符號互動理論強烈的共鳴,則是齊美爾和戈夫曼,強調個體間心靈的相互作用和主觀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對于探索人類活動,米德采用了詹姆斯的方法,他將個體的外在活動與內在經驗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把個體經驗、自我意識、精神活動都視為個體社會性的行為。而重點對個體在微觀層面所進行的社會活動的解讀,正是社會學家?guī)炖岢摹6磐t認為,經驗是一個運動的、暫時性或時間性的事情,它是由發(fā)生在有意識的存在及其所在環(huán)境之間的各種有機的或社會的交互作用方式所構成。
戈夫曼認為,當個體說話的時候,就建構了一個“話頭”,它是互動和對話所設定的根基。“贊”在多數情況下只是人們繼續(xù)交往的中止,這種互動方式忽略了人際互動不僅是信息的輸出和反饋,而是作為兩個積極的傳受主體,在不斷的信息流動中補充和發(fā)展信息,其間傳遞的信息是基于一定的動機、目的、也理狀態(tài)等復雜因素,增加的信息內容對信息傳遞雙方起到特殊作用的意義,最終形成一定的人際關系和個體的社會資本。社交網絡“點贊”的線性傳播利用不當或者過度使用,使得贊僅僅成為社交網絡中人際交往反饋環(huán)節(jié)補充下的一個機械化信息互動方式。
通過檢索相關文獻,筆者發(fā)現國內有關“點贊”的理論研究正在呈上升趨勢。這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有遼寧大學魏寶濤發(fā)表的論文《從“互動”到“運動”:微信朋友圈“點贊”行為的意義構筑與弱化》,文章從微信朋友圈“點贊”行為方式作為分析切入點,考察了影響朋友圈中傳播意義構筑與弱化的深層次原因,“互動”是社會化媒體使用及意義構筑的關鍵中介,當互動走向運動,情感異化帶來的意義弱化,在微信這種情感化程度較高的社會化媒體使用中,“情緒”是最直接影響“朋友”間互動的關鍵元素。由“點贊”功能切入,結合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理論,將“點贊”行為分解為信息共享、人際互動、語義生成三個環(huán)節(jié)。總結出當前網絡人際傳播的新形態(tài),并分析這種新型特征對于個人、群體、網絡及社會發(fā)展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此外,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謝素軍、賀田露發(fā)表的論文《新媒體時代的“點贊”哲學——基于社交倫理的研究》,認為“點贊”之所以在極短時間內成為一種風潮,為大家所接受和使用,與現今網絡的快餐文化環(huán)境以及人類復雜的社交心理不無關聯(lián),正是碎片化的交流環(huán)境和人際互動的心理需要這雙重因素的影響催生了“點贊族”。
自2013年底以來,微信朋友圈泛濫著公眾平臺的“集贊營銷”,即微信用戶首先在朋友圈轉發(fā)活動鏈接,并要求朋友幫忙點贊,集夠相應數量的“贊”,再將集“贊”成果截圖,發(fā)到活動方微信,就有機會參與抽獎獲得免費的商品或服務體驗。“點贊”在被網絡人際活動廣泛應用之前,已經是一個具備承載意義的符號。贊賞有夸獎、稱揚的意義,如贊嘆、贊許的意義。網絡點贊的設計正是對這一符號意義的應用。不論是現實生活的物理環(huán)境還是網絡技術為依托的虛擬環(huán)境,人與人之間基于符號的互動都是一種包含情感、情緒的復雜活動,送種符號意義在網絡環(huán)境的普遍應用,也是對人在一種新的互動環(huán)境下新需求的回應。
[1]王斌.點贊:青年網絡互動新方式的社會學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4.
[2]吳滿意,廖子夏.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概念解析[J].社會科學研究,2012.
[3]魏寶濤,王爽.微信朋友圈“點贊”文化與網絡情緒傳播[J].中原文化研究,2014(06).
[4]于洋.“贊”背后的心理動機——以微信朋友圈為例[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
彭早(1990.02-),漢族,重慶市江北區(qū)人,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應用社會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