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毫
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干預措施
張占毫
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據統計,全國留守兒童數量達到2200多萬人,且其數量將會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學習成績滯后,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品行失范,安全問題令人擔憂等。其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充分調動各方的力量,需要國家、學校、家庭合力構建社會支持體系,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措施
當前,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對于留守兒童的概念,研究者并未達成統一認識。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吳霓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鄉的農村,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6-16歲的兒童。”丁宇、劉春環(2015)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累計達到6個月以上,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由單親、其他親戚監護或者無人監護的1 6周歲以下的兒童。
葉敬忠、范先佐、黃小娜等認為父母的教育是一種自然的和諧親子關系氛圍,母愛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在情緒、人格、心理方面給孩子帶來穩定感,父愛給孩子帶來安全、勇敢、堅定、正義感,親子關系缺失將導致孩子處于相對不的家庭環境中,不好的家庭環境與不好的人格特質、行為問題、學業不良、心理障礙等呈現高相關。
“研究表明,與父母分離時間不同的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存在顯著差異,與父母分離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種心理問題更突出。由于缺乏傾訴的對象和家人的引導,留守兒童對外界的認識容易產生偏差,心理壓力較大,性格發展不健全,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表現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還有的表現為膽小、自卑感嚴重或者任性、叛逆心理特別強等”(辜勝阻、易善策、李華,2011)。
1、社會在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中應承擔的責任和對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統一認識,通力配合,形成關心留守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機制。一是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二是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從留守兒童和家長雙方面著手,共同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三是要依托青少年的社會組織,協調婦聯、工會等部門,聯合各級各類學校,建立農村未成年人社會化教育與監護體系,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大環境。
2、家庭在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中應承擔的責任和對策。家庭,尤其是父母,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此,父母要做到:一是充分意識到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改變只給予孩子物質支持的教養方式;二是要改善留守孩子的教育溝通。親子之間的溝通時間不能相距太久。在溝通內容上,應該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體等方面的情況,除了電話外,還應該以書信等方式進行溝通; 對于愛上網的留守學生,有能力的父母應學會與孩子進行QQ 溝通。要利用打工的淡季,盡可能多回家與孩子團聚,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在被關愛的氛圍和良好的心理環境與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通過溝通和交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發揮家長對孩子獨特的教育功能。三是要加強與學校教育的配合。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將自己在外打工的情況、聯系方式等告知學校,并主動地與學校加強聯系,以便及時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配合、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
3、學校在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中應承擔的責任和對策。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對于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就顯得格外重要。對此,學校要做到:一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隨時掌握他們身心變化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與學校的定期聯系制度,經常與監護人溝通,了解他們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督促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交流和溝通,撫慰他們的心靈和感情;發動教師、團員、少先隊員和其他學生對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學校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要調整課程設置,增設心理課程,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構建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努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要加強對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配備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將平常的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師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更多的幫助,堅決制止因成績區別對待學生、“管優不管差”的現象。
總的來說,因為留守兒童正處于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是他們情感、性格發展的轉折期,與父母的長期分離使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帶來一些消極的情緒體驗。親情的缺失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必須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而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的通力合作,以便為農村留守兒童構建一個社會支持機制,讓他們在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中成長,以消除留守對他們的心理帶來的不良影響。
[1]丁宇 劉春環.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政府作用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6(31):1-4.
[2]黃艷萍.家庭教養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2(02):31-34.
[3]劉欣.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社會性發展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17-32.
[4]辜勝阻 易善策 李華.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11,9(380):29-33.
[5]郭文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01):81-85.
張占毫(1990- ),男,河南禹州人。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2014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