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增平
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
我國經權觀與西方權變理論之對比
鞠增平
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
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深入,經濟環境復雜程度和經營競爭不斷提高,管理工作中將面對更多的變化與決策。西方的權變管理理論就是為應對情境變化而產生的,而中國的管理思想中也有類似的經權觀存在,并在管理思想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二者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推動中外管理思想的融合,本文從產生、內容、現狀三方面對經權觀與西方權變理論進行對比。
經權觀;權變理論;權變思想;比較研究
經權觀是我國傳統管理思想的結晶,也是中國管理思想的規范。而西方在20世紀60年代也形成了一種與我國經權觀類似的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二者既在核心理念上有互通之處,又在具體的產生、形態、具體內容和發展現狀上有不同之處。
(一)中國經權觀的來源與產生背景
中國的經權觀由來已久,最早在《周易》中就已經有“執經達權”的思想,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將“權”放到了方法論的高度上。孔子之后,孟子、荀子以及之后的漢儒、宋儒、明儒都繼承發展了經權觀(岳天雷,2013)。而對于經權觀的形成,除了儒家的來源外,兵家、墨家以及道家都在各自的學派學說中有著“權變”的理念,也在交流融匯中推動了經權觀的產生和完善。
(二)西方權變理論的來源與產生背景
而西方的權變理論則是近代西方管理理論中的一個分支,其形成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才開始的。其主要來源于兩大領域,一是組織結構研究;二是領導方式研究。到了70年代,美國管理學家弗雷德·盧桑斯等一批學者開始將之前的管理思想進行總結和體系化,形成了據有廣泛適用性的一般權變理論。與經權觀不同,西方權變理論的產生則是20世紀五十年代混亂經濟現狀的客觀需求,石油危機、政治經濟動蕩等因素使得當時的經營環境復雜而易變,需要一種能夠對外部環境變化做出合理反應的理論,于是權變理論應運而生,并在七八十年代盛行一時。
(一)中國經權觀的觀點與內容
應當說中國的“經權觀”只能算作一種學說或者觀點,而非嚴格意義上的一種理論,經權觀在中國管理學說和實踐中的應用只是其全部內涵中的一部分。作為儒家重要哲學觀念,經權觀滲透了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覆蓋了國家、群體、個人各個層次。其核心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執經達權”,二是“通權達變”。僅就管理方面而言,表現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內圣外王”的管理范圍。經權觀的管理范圍極大,在《大學》中提及的“格 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內圣”、“外王”都是在經權觀下,個人對自身修養和社會價值實現的管理范圍,它將與“人”有關的活動都置入了其管轄,管理范圍極大。
2.“人情”的管理方式。在經權觀的影像下,中國的管理模式十分注重倫理道德、人際關系和情感意志,是一種感性的、人文主義的管理范式。
3.“安人”的管理目的。 “安人”是中國管理的根本目標。(曾仕強 2005)。經權觀指導的管理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其“人情”的管理方式就是希望通過柔性手段,減少管理的阻力和沖突,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西方權變理論的觀點與內容
與中國的經權觀不同,西方權變理論是在60年代西方“管理理論叢林”中生長并壯大起來的管理理論,擁有著完善的理論框架與內容體系。
1.西方“權變”概念的定義。西方的“權變管理理論”是由‘ContingencyManagementTheory’翻譯而來。在西方語境中,因為詞義的原因,‘Contingency’的定義較為模糊,盧桑斯將其擴展為‘Contingency Relationship’,可以理解為組織的環境自變量與管理因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輸入IF(外部因素)輸出THEN(組織反應措施)的模式。(姚煒 2003)
2.西方權變理論的理論框架。前文已經提到過西方權變理論來源于一是組織結構研究和領導方式研究,加上由盧桑斯形成的一般權變理論,基本構成了西方權變理論的理論框架。在這個框架之下,環境變量、管理變量和二者之間的權變關系組成了“權變管理”的定義和概念框架。
3.西方權變理論的主要觀點。首先,權變理論的基礎是系統觀,它把組織看成一個通過與其環境的互動作用而獲得發展的開放系統,組織的管理系統應當被作為開放系統中的一部分來認識。其次,由于現代組織所處環境系統、組織自身系統都具有復雜性和動態特征,從而不可能存在一種可以應用于一切情境的普遍管理理論,只能依據各種具體條件選擇適宜的管理方式。
中國的經權觀一直是一種學說、觀念的形式存在,包羅萬象深入社會和文化的各個角落,并未形成嚴格的管理理論體系和框架。但它對于當今中國的管理活動依然存在重要影響。
而西方的“權變理論”在經歷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輝煌后,逐漸成為冷門。其原因主要是“權變理論”自身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權變管理的分析框架中IF和THEN的二維分析是對現實的簡化,一方面認為管理是復雜的、多變的,可是另一方面卻應用二維函數關系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且“權變理論”將主要精力放在關注外部變化上,輕視了組織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經權觀和權變理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分歧,但也可以看到二者對應對環境變化、采用靈活的變通措施方面具有相同之處。雖然經權觀和權變理論都有著很多局限性,較大程度的受限于管理情景,但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逐漸復雜,權變理論、經權觀思想都終會再次體現他們的價值。
[1]姚煒. 權變管理理論研究[D]. 江蘇,蘇州大學, 2003
[2]鄒文娜,胡晶晶.權變管理理論初探[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06(10S):107-109
[3]劉婉華.儒家經權觀及其與西方權變觀之比較[J] .《嶺南文史》, 1998(1)
[4]陳寒松,張文璽.權變管理在管理理論中的地位及演進[J]. 《山東社會科學》, 2010(9)
鞠增平(1994–),男,漢族,山東濰坊,本科生,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