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定 楊潤高
云南財經大學
中國的能源問題——不可再生型能源
劉昌定 楊潤高
云南財經大學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的人口數量迅猛增長,龐大的人口數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影響到了能源的開發利用,由于人們對于資源環境的認識不夠,中國國內缺乏有效的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相關政策,人們過度的開發能源、低效率甚至無效率的使用能源致使我國能源問題日益嚴峻。從經濟學方面看,能源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投入要素,在推動經濟增長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
能源;不可再生;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看,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我們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珍惜和節約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都發生變化,人們日益增長的欲望的滿足受到資源的約束已經越來越明顯了,自然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生態環境逐年惡化,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低效甚至是無效利用導致中國的豐富資源存量在短時期內大幅降低,資源的相對匱乏和生態環境的惡化逐漸危及到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源的有限性也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不僅僅是國內,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中國的資源產業也隨著中國對于全球經濟的日益深入而越來越影響著全球的經濟,國際對中國資源問題也甚是關注。中國已經成為了影響能源和資源市場的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能源的稀缺以及日益增大的環境污染使得我們不得不去深思能源的問題,畢竟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之后,不難看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總是以能源為顯著特點的農業部門增長速度最快,這意味著農村的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是最大的。中國不斷發展的城市化,城市人口不斷增長,這些中產階級有更高的資源需求,需要更高得生活標準,這些都需要離不開能源,能源的消費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不斷積累,引發全球生態失衡,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能源開發伴隨而來的就是環境的問題,我國耕地面積不斷縮小,耕地的質量也在不斷變差;土地的退化問題;碳排放問題;中國還是一個用煤大國,煤的燃燒會產生很重的污染。隨著經濟的增長特別是石油危機發生以來,能源稀缺性凸顯,能源作為能量的載體是人們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由于能源本身的性質,以及從目前人類可使用的成本較低的技術來看,能源在使用時必然會對環境產生負的外部性影響。很多的科學研究都把全球氣候異常的原因指向一個方向,即是表明這是由于人類的能源消費所導致的。
究其原因,大致有這幾種。第一,經濟的增長。自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經濟的發展必不可少的需要消耗能源。中國的經濟增長為顯著,可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能源的消耗也在高速增長。中國的資源需求增長的最主要的是中國的經濟不斷的增長,經濟的增長必然離不開資源的消耗。
第二,龐大的人口。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國的能源總量比較豐富,但是人均擁有量較低。人們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能源,可是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能源的消耗必然是顯著地,而且大多數人并沒有能源危機意識,有很多的能源被浪費,人均資源水平如此低的情況下能源依然北低效率甚至無效率的使用。
第三,能源消費結構:1.過分依賴單一資源2.能源消費以碳基能源為主。中國煤的使用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國,然而中國的煤得使用仍然與以前一樣,煤炭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使用技術并未有所提高,這樣大量的燃燒并未充分利用的煤,就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微粒排放物,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以目前的形勢看,中國為經濟增長所投入的能源形勢是以污染型為主的碳基能源為主的,尤其是大量的消耗這類能源,使得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不堪重負。
第四,國際貿易分工。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各國在貿易中都是分工的以使經濟效率最大化和經濟成本最小化,我國出口主要依靠著傳統行業,技術型產品很難與發達國家抗衡。在國際貿易的分工也是我國能源消耗過快的原因之一,低端高耗能產業結構即使由于出口的需要很難改變,也要足夠的重視起來,或者進行一些微調。
進口并不是一個長期穩固的方法,我們對于能源的需求欲望是無盡的,而能源的供給卻是有限的,中國作為一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將自己的經濟增長放在不確定的能源環境之下未免太過于輕率以至于變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源問題不僅涉及到資源的有限性,還有環境問題,能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第一,放慢經濟增長的步伐。第二,調整能源結構。我國的能源結構必須要改變,盡可能使用多種能源,而來不是依賴單一能源,畢竟我國依賴的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煤炭的稀缺性需要我們調整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例,現如今政府加大了對煤炭資源的整合力度,對煤炭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提高煤炭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并且加強對于礦業權的管理,采取更加嚴格的技術標準,促進煤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第三,節能減排。進行節能減排,給予能源一定的喘息,使能源高效率的使用,杜絕浪費,提高人們節能減排的意識。政府也可以扶持節能型企業,社會上對節能減排的人和事給予鼓舞。第四,發展新型能源。使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來代替不可再生的或者污染性嚴重的能源,鼓勵研發使用新能源的技術。
中國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要求盡量節約耗竭性能源資源和使用新型清潔能源,環境保護及能源環境的社會公平。在制定能源戰略與政策時,必須要科學客觀地看待能源問題,充分估計能源稀缺、相應的價格上漲和環境問題,有效地保證中國能源不過度依賴國際市場。
[1]王正立,外國人看中國的資源問題[M],出版社:中國大地出版社,北京,2007
[2]林伯強,中國能源思危[M],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北京,2012.01
[3]許廣月,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M],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北京,2013.06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M],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北京,2012.10
劉昌定(1992-),女,漢族,安徽蕪湖人,云南財經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楊潤高(1971-),男,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