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先蘭
湖北省漢川市廟頭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所
新農保基礎養老金水平研究
殷先蘭
湖北省漢川市廟頭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所
從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到新型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009 年新農保制度從試點到全面推廣被視為養老金全民覆蓋的重要標志,被譽為中華民族“老有所養”千年夢想真正實現的重大事件,基于此,本文將著重分析探討新農保基礎養老金水平,以期能為以后的實際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新農保;養老金;措施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之所以被稱為新農保,是相對于20世紀末各地曾開展的農村養老保險而言的。過去的 “老農保”主要依靠農民自己繳費,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儲蓄的模式。政府財政的缺位導致農民參保率極低,無法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為此,新農保在堅持“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基本原則下,對制度設計尤其是在資金的籌集和發放方式上作了較大的改進。在制度設置上,新農保制度采用了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相同的“統賬結合”籌資模式,即每個參保人員領取的養老金都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在參保方式上,新農保制度選擇了自愿參與,并沒有堅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強制原則。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胡曉義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指出,新農保制度“是農民自愿參加的,這也是根據農村現階段實際,由政府加以引導,但是不搞強迫命令”。
各級政府則從兩方面對新農保進行補貼:1)養老金領取環節 “出口補”。地方政府按55元/人/月的標準,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支付基礎養老金,也可根據當地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并適當增發長期繳費人的基礎養老金。2)繳費環節 “進口補”。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個人賬戶給予每年至少30元的補貼,并對高檔次繳費的參保人進行獎勵。相應在養老金支付結構上,參保居民的養老金賬戶分為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兩個部分。60周歲以上的農村居民只要其符合條件的子女參保繳費,都將自動獲得每人每月最低55元的基礎養老金。對于16--59周歲繳納養老費的農村居民,達到60歲退休年齡后,除了領取基礎養老金外還可領取個人賬戶的養老金,參保人的月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
為了防止各地方政府違反農民意愿進行粗暴政治動員,中央規定了農民加入新農保應遵循 “自愿”原則。然而這樣有可能造成新農保覆蓋率不高的問題。為了提高參保率,中央同時規定了基礎養老金領取的 “捆綁政策”,即滿60周歲以上的農村居民個人無須繳費,即可直接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條件的子女必須參保繳費。這是農村居民領取基礎養老金的重要條件。然而與很多改革試點一樣,中央只確定基本原則和政策,同時也鼓勵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性政策與標準,對參保居民實行屬地管理。由于地區財力不同,各地方政府對新農保的補貼規模具有明顯差異。為了擴大新農保覆蓋面的同時保證制度的可持續性,使得新農保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各地方政府確定的養老金標準一般都不高。盡管如此,新農保仍然取得了初步成效,發展非常迅速。
2.1 新農保適度基礎養老金需求水平
通過2010-2015年農村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供給與需求的對比可以發現:1)2010 年新農保試點時期規定的人均 660 元/年的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水平還不足以抵消農村居民的基礎性食物支出,保障水平偏低,基礎養老金財政投入的效用未達到預期效果。2)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較高,但基礎養老金需求水平增長率和占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均較高,這是因為 2012 年全國6039 萬畝耕地受旱,導致農產品和農作物價格大幅提高,農村居民食品類消費價格指數為112.4,其中糧食類和肉禽類價格指數分別達到121.6和125.7(上年=100),農村居民的基礎性食物支出水平明顯大幅增長。3)2012年以來,新農保適度基礎養老金需求的下限水平占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穩定呈下降趨勢,由2011年的24%下降至2015年的16.34%,且基礎養老金需求水平的增長率也明顯放緩,并且明顯低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分析,這是因為當農村居民個人、家庭的養老供給能力不足時,對政府所提供的基礎養老金需求就會增長,而當個人和家庭的養老供給能力強時,對基礎養老金福利需求的依賴程度就沒有那么高了,反而會有所降低。
2.2 新農保適度基礎養老金需求的供給水平
通過測算基礎養老金下限需求水平和上限需求水平所需的財政補貼,以及對比2011-2015 年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水平分析發現:1)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的下限需求的公共財政負擔比重在 1.36%-1.8%之間,上限需求的公共財政負擔比重在 1.9%-2.5%之間,均在公共財政可負擔范圍內。2)基礎養老金上限和下限需求水平的財政負擔比重均呈現先升后降趨勢,財政負擔越來越小,這與農村居民收入增加對基礎養老金依賴程度降低有關,表明農村基礎養老金的財政供給具有可持續性。3)下限需求的中央財政負擔水平在 2.5%左右,地方財政負擔比重在0.35%左右;上限需求的中央財政負擔比重在 3.7%左右,地方財政負擔比重在 0.5%左右。中央財政承擔了農村基礎養老金的主要供給責任,地方財政供給負擔輕,仍存在較大的農村基礎養老金供給潛力。
總而言之,中國農村人口多,老齡化程度在農村表現更為突出,新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以來,在很多農村人民看來是政府做的惠民利民的一件大事,它所發揮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必須對其實現進一步研究探討。
[1]王秀云.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
[2]馬婷婷.遼寧省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給付及調整機制研究[D].遼寧大學,2011.
[3]畢振華.人口城鄉遷移對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給付與財政負擔的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