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文
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業畜牧局
探究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秦 文
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業畜牧局
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具有可參與性強、復合性強的特征,對當地農業經濟和農業生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發展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發展
雖然,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起步較晚。但是,依舊可以通過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性保護,并逐漸意識到農業文化遺產在旅游開發中的重要性。旅游資源的遺產性功能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很多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葛全勝分析和探索了文物資源的旅游發展問題,對中國文物旅游景區進行等級劃分,分別將其界定為館藏式文物旅游景區、原地控制式文物旅游景區、原地放任式旅游景區,并以環境容量、脆弱性和敏感性等為基礎對其進行劃分,對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農民現有的知識,可以對過去和現在的土地利用、地域性文化遺產、景觀變遷等信息來源進行記錄,制定以景觀為導向的具體性政策。部分學者認為,活態農業與文化遺產息息相關,農民在該框架內起管理作用。部分學者從多個角度對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立體性探索。該領域的研究重點是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游客特征和旅游發展模式等。研究表明,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旅游資源特色,并且分布區域廣,具有敏感性、脆弱性、復合性、可參與性等特點。而聚落屬性、生態屬性、經濟屬性、文化屬性等又是農業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的重要依托。部分學者認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資源以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為主體要素,又包含人文、自然景觀及文化現象等輔助性要素。以青田農業文化遺產為例,相關學者從山水景觀、農耕文化、田魚文化、華僑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不同方面對其進行界定。同時,也對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的時空適宜性進行了研究。立足于旅游產品開發視角,開發主題為自然風光、鄉村風情、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等。部分學者在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嘗試應用生態博物館理念,對“稻魚共生”等比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地游客進行劃分,將其界定為單一遺產型游客、隨意型游客、觀光度假型游客和目標復合型游客等,并分析各自的類別特征。以上研究表明,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旅游資源特性,可用以旅游開發,有助于實現農業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雙向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屬于遺產旅游范疇,具有動態性特征。當前,遺產旅游概念仍然存在爭議。大多數研究認為,遺產旅游的關注重心是歷史建筑、優美風光及藝術工藝等相關內容。很多學者結合遺產地的歷史特性和吸引特性等對遺產旅游概念進行界定,該觀點將遺產旅游與遺產地旅游等同。也有部分學者對該觀點持反對態度,他們普遍以旅游者的理解對遺產旅游進行界定,認為遺產地旅游者包含三種類型:其一,參觀旅游地,并將該地區遺產作為自身遺產的一部分;其二,游覽其認為是遺產地的景點;其三,該地區屬于遺產地,但游客對其缺乏清晰地認知。只有第一種類型的游客,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遺產旅游。世界旅游組織認為,遺產旅游的概念是:與區域性自然景觀、人類遺產、民族風俗、藝術哲學等相關的旅游,并對其進行深度接觸。該概念在深度接觸層面的界定比較模糊。因而,農業文化遺產旅游概念界定過程中,要對不同旅游發展階段的相關概念進行動態性理解。當前,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基本上與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概念趨同。
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與農業旅游和鄉村旅游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呈現出小規模經營、本地所有和文化及環境的可持續性等特點。中國部分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開發與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接近,以農家樂接待為主。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本質特征是遺產性,與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等具有概念上和實質上的差異,不能簡單地將二者等同。“遺產”是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核心要素,著重強調旅游者到達農業文化遺產地區,對地域性文化進行體驗、學習和了解等。它的人文歷史色彩比較濃厚,屬于文化旅游,主要是對地方的文化身份進行確定。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中涉及的相關元素比較多,包括農業生產、知識、技術、經驗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等。農民是農業文化遺產旅游活動中的主體,而其本身也是一種動態性的旅游資源。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著重強調對傳統農業生產和生活等進行學習、尊重和了解,注重旅游過程中的體驗性。其主要針對的是具備相應文化解讀能力的知識性群體。而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則屬于大眾化的旅游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休閑娛樂,體驗農家生活,旅游者的文化意識比較淡薄。
農業旅游和鄉村旅游對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和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很多鄉村地區逐漸以旅游業替代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在農村旅游業發展中可有可無。這就是農業旅游、鄉村旅游與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本質性區別。
當前,相關學者已經逐漸認識到了研究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并提高了對其關注度。而農業文化遺產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研究內容逐漸豐富。中國現有的農業文化遺產包括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以及江西萬年傳統稻作文化系統等。而全球范圍內的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也不斷拓展,使很多傳統農業系統類型不斷被發掘。例如,替代性旅游模式選擇、旅游業對傳統農業地區的影響和作用、非物質要素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等。其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未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適應性管理。
中國正逐步將農業文化遺產社區作為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更加關注農民利益。對農業遺產文化旅游進行合理開發,并探討旅游開發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影響、遺產解說、旅游體驗等,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開拓廣闊的發展空間。
[1]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研究[J].旅游學刊,2014,(05):55-56.
[2]李永樂.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11,(4):11-12.
[3]崔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芻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6-17.
[4]熊禮明,李映輝.農業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價值與策略探討[J].求索,2014,(0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