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芳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長垣縣供電公司
我國規劃環評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探討
陳玉芳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長垣縣供電公司
通過對近年來我國主要行業和領域規劃環評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發現主要存在規劃和投資主管部門干預、環評文件質量不高、環評結論與項目建設脫節、環評成果實施缺乏機制保障等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要提高規劃環評的有效性,就必須突破上述方面的制約,對整個規劃環評管理體制進行系統改革,培育推進規劃環評的政策環境,并加強規劃環評與現有政策、機制的整合。本文對我國規劃環評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希望為以后的具體工作起到實際的參考作用。
環評;發展歷程;展望
1.1 部門消極抵制降低了規劃環評的執行率
規劃環評是對擬議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方案比選和優化,從而起到預防或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一項制度。與項目環評相比,規劃環評更加注重過程、公眾參與和程序性。在編制和審查過程中,往往要通過廣泛的社會參與,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達成一致,從而將環境保護要求納入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促進社會和諧。從美國、加拿大、歐盟各國的開展情況來看,規劃環評大多屬于決策輔助性質,開展主體一般為規劃編制部門。環保部門在其中的主要角色是咨詢、審查和監督。我國雖然在環評法中明確了“一地、三域、十個專項”規劃要做規劃環評,但對于審查主體的規定卻非常模糊。再加上缺乏實施細則、環評費用不足等原因,規劃編制和審批部門普遍存在抵觸情緒,經常使規劃環評淪為形式,甚至成為加快項目審批的通行證,難以發揮實質性作用。由于環保部門與其他投資主管部門為平級關系,在開發與保護存在尖銳矛盾時,也難以協調其中的利益關系。從目前來看,一方面是規劃環評的開展情況不理想。
1.2 現有機制難以保證評價結論的客觀公正
在西方國家,由于政企獨立、產權清晰、監督到位,因此政府在推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方面并無后顧之憂,而企業為了避免環境責任,保護自身利益,也往往會花大力氣來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而使環境影響評價成為責任主體的自覺行為,評價結論的科學性也大大提高。但在我國,受多種因素制約,環境影響評價尚未成為責任主體的自覺行為。特別是對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現有利益機制往往會影響評價結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各地普遍存在投資饑渴,再加上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為導向的政績觀一直沒有改變,對開發規劃構成限制的規劃環評,在自我評價模式下,難以提出制約規劃的強硬結論。國公有制經濟占有較大比重,并且是各級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政府與企業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政府組織編制的規劃環評,難以對企業發展構成實質性限制。
1.3 環評文件質量不高難以為決策提供強力支撐
由于規劃包含的內容較多、涉及的時空尺度較大,并且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此,規劃環評的復雜性要遠遠高于項目環評。在這種情況下,要科學預測規劃實施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就需要有強大的技術力量和先進的技術方法。但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從事規劃環評的機構,其主要業務都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難以跳出項目環評思維模式的束縛。而科研水平相對較高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對開展規劃環評又缺乏熱情。因此,我國規劃環評的技術力量明顯不足,直接影響了環評文件的質量。
2.1 制定目標
解決環評制度出現的問題,首先要為其制定有限目標,采用簡單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制度效率,并與其他制度相結合,形成完整的項目管理體系,提高制度效果。明確環評制度定位,實現研究和審批的分流管理。理清環評的工作職責,區別環評研究和環評制度。大力簡化環評審批流程,進一步明確環評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標準,提高審批效率。簡化后的環評文件,內容較為簡單,評判標準清晰,審批部門易于判斷,制度落實將更加方便可行。簡化后的環評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權力尋租空間。
2.2 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收費制度
為更好地整合政策資源,還應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收費制度、總量控制制度、區域限批制度、環境監測制度、環境規劃制度等其他環境保護制度之間的聯動機制,提高環評的有效性。其次,環評制度優化后,還要加大對違反制度的建設單位和環評機構的處罰,不斷凈化環評市場。簡化后的環評制度操作性應更強,技術審查和審批的環節尋租空間更小,但對環評機構和審批部門的監管也不應放松。對于環評市場業已存在的借證掛證、弄虛作假等不良風氣要堅決打擊,加大查處力度,并定期向社會公開。
2.3 嚴肅查處不按環評要求落實環保措施的企業
嚴肅查處不按環評要求落實環保措施的企業,確保環評效果得到發揮。最后,加大信息公開和環保宣教力度,發揮公眾監督作用。在發達國家環評制度的運行機制中,通過公眾對項目主體實施監督。而在我國,由于環評制度與污染追責制度分離,環評制度的監督落實完全由政府承擔。過高的信息成本,使環保部門僅僅能夠對相對簡單、明確的方面進行較為有效的監督,如對項目主體是否出具了環評報告做出鑒別;而對于相對模糊、標準不明晰的行為,如項目主體是否落實環評改進建議、環評報告建議是否能有效避免負面環境影響等,監督則難以實現。同時,公眾由于缺少環保專業知識,環保參與能力還有待提高。應該進一步加大環評各環節的信息公開,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對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進行監督,努力開展各類環保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監督能力,最終提高環評的落實率和嚴肅性。
綜上所述,環評制度在環保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面臨重大考驗。環評行業必須認真審視現存問題,在制度上實現根本性變革,才能讓環評制度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1]梁睿,童莉,向啟貴,莊思源,周學雙.中國頁巖氣開發的環評管理及建議[J].天然氣工業,2014,06:135-140.
[2]陸大道.關于區域性規劃環評的基本內容和要求[J].經濟地理,201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