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東北師范大學
古典吉他民族化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吳 丹
東北師范大學
古典吉他在國際上絲毫不遜色鋼琴和小提琴,但在中國一直處于非主流的民間地位,近年來,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要想讓古典吉他在中國有所發展,古典吉他民族化是關鍵,并對古典吉他民族化進行了研究。
古典吉他;民族化;現狀;發展趨勢
一、古典吉他民族化的現狀
80年代初期有人開始從專業角度研究古典吉他,并有許多形式的吉他教學。此時期涌現出了許多熱情的吉他學習者。而在“五四”運動時期關于音樂民族化的主張已被著名音樂家蕭友梅提出“必須創作出一種新作曲,足以代表中華民族的特色而與其他各民族音樂有分別”建國以后,毛主席更加明確地指出“藝術上‘全盤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還是以中國藝術為基礎,藝術離不了人民的習慣、感情以致語言,離不了民族的歷史發展”古典吉他也離不開這個發展方針。
目前對中國風格吉他音樂進行作曲的國內外作曲家呈上升趨勢,其中,不乏佳作。Dietmar Ungerrank 以蘇笑柏先生四幅畫作的意境,用五聲音階創作的四首曲子,再加上一首“Intonation”,組成“Intonation and Four Sound-and-Image Compositions”。Domeniconi (科庸巴巴作曲者)為楊雪霏作的“易經”(2002),S. Funk Pearson創作的《寧靜的中國南海》,法國吉他作曲家 Thierry Rougier 為楊雪霏以中國的商調寫的“四季組曲” (2004,吉他第三弦G 降到 F#)。當然,還有就是高斯先生的系列作品,從《中國花園》到《大紅燈籠高高掛組曲》等等。國內有臺灣地區陳永鑫先生的《小鎮印象組曲》等,上音徐孟東教授創作了《交響變奏曲絲路流韻》是專門為吉他與管弦樂隊創作的交響作品,在2016年5月21日,美女演奏家陳曦在北京進行了一場別具一格的中國風格作品專場,有多首原創或改編的古典吉他作品首演。其中,包括了四首姚永紅老師的原創作品:《三峽暢想》、《江南私語》、《秋之落葉》和《雄關古韻》。這些創作和發展,已經提供給了我們非常多的范例,為我國古典吉他民族化做了良好的開端,每一位中國古典吉他演奏家都在為古典吉他民族化的目標而努力著。
二、古典吉他民族化的發展
除了這些優秀的民族化作品外還有一些作品是為了民族化而進行的改編,作品生硬,缺乏感染力。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吉他專業副教授,楊育林在他的文章中便指出過,要實現古典吉他民族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精通于我國民族音樂精粹的高水平的作曲家按古典吉他的律制和和聲專門為古典吉他譜曲。改編樂曲,首先選擇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樂曲來進行。對于選定的樂曲,必須研究其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等要素,便于在改編時對指法做出合理運用。其次,對于主題旋律的最佳音區選擇,是改編能否成功的關鍵。最后,改編完成要進行試奏,看總體安排與原曲情緒是否一致。
中國傳統音樂以單聲部音樂為主,早期我國多聲部音樂的創作大多使用西方傳統大小調的和聲方法,由于音調是以五聲性調式為基礎,而和聲卻以大小調為基礎,二者在調式基礎方面不同,這樣的創作必然會在風格方面產生矛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使音樂的旋律與和聲能夠協調、整體風格達到統一,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開始,數代作曲家通過創作實踐,圍繞和聲的民族化風格,經過近百年不懈努力,到今天終于探索出一套相對成熟、與現代音樂創作相適應并能夠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特色的和聲理論體系。鮑元愷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在他系列作品首篇《炎黃風情》的創作中,他在和聲的運用方面表現出許多獨到之處,他將西方傳統大小調功能和聲與我國五聲性調式有機地結合、融會貫通,創作出充滿中國傳統音樂藝術魅力和獨特神韻的音樂作品,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書寫了新的篇章。對于吉他演奏作品民族化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我的專業課老師傅老師以鮑元愷《炎黃風情》中《鬧元宵》的和聲為基礎改編成古典吉他版《鬧元宵》,這是一首流行于山西中部的民歌。樂曲分為三個部分,開始即由銅管樂器多次強力度地重復一個固定音型將其進行模進發展,在傅老師的改編中這部分由固定和弦多次強力度地掃弦將其進行模進發展,形成氣勢磅礴的視聽效果,音樂情緒熱烈而歡快,表現出人們在傳統元宵佳節時喜悅而興奮的心情。樂曲中部選用了另一首山西民歌《繡荷包》的旋律,音樂恬靜而清新,與第一部分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有鬧中取靜之感。第三部分再現了第一部分的音樂,并在熱鬧的氣氛中結束全曲。我很榮幸能夠彈奏這首作品,但在練習的過程中我發現要想將民族樂曲演奏好,在情感上要能夠理解作曲家的意圖,中國民族音樂是一個貼近生活表現人們真實生活狀態的音樂,在演奏的時候一定要表現出人們內心思想感情,在技巧上運用古典吉他不同撥弦位置發出的不同音響效果和敲擊琴板的不同效果來豐富音樂的情感表達。
中國民族音樂在實際傳承過程中,大多使用口傳心授,也有使用樂譜的譜面傳授,針對于喜愛古典吉他和以古典吉他為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老師是他們學業路上的指路明燈,而現如今媒體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接觸古典吉他應對古典吉他產生濃厚的興趣,各大網站也紛紛上傳演奏視頻以及教學視頻來滿足大家的需求。所以通過網絡音頻視頻來傳播我國古典吉他民族化的樂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與平臺,網絡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如今古典吉他民族化傳播的另一種發展趨勢。
古典吉他演奏民族化,必須要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自己的專業教材,有自己的演奏技巧,有自己的演奏曲目。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國人的認同和世界的認可。古典吉他演奏民族化是我們必須努力的目標。
[1]黃愛國, 古典吉他演奏民族化的思考[A],2012年第11期
[2]古典吉他資訊與探討,中國風格吉他音樂民族化的推動
[3]萬愛民,鮑元愷管弦樂曲《炎黃風情》和聲技法研究,200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