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淡極始知花更艷:薛寶釵人物形象的“和合之美”

2016-03-16 12:21:38董劭敏
梧州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董劭敏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淡極始知花更艷:薛寶釵人物形象的“和合之美”

董劭敏

(廣西大學文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摘要]“和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世間萬物以處理相互間矛盾的方式來昭示存在本體的基本途徑與方略,亦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藝術審美中所呈現出的美學追求。《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是一個多面性的文學形象,正如她“自寫身份”的詩中所題,“淡極始知花更艷”,這種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她性格中有情與無情的交融,以及處理自我欲望與社會秩序、倫理道德間關系所帶來的多重性,這種濃淡之間迥異卻相諧的“和合之美”,是薛寶釵這個形象所具有的獨特美感,也是中國士人階層外儒內道的人格形態的體現。故以紅樓夢脂匯本為基準,探究評析薛寶釵身上的“和合之美”。

[關鍵詞]薛寶釵;和合;外儒內道;審美風格

薛寶釵是《紅樓夢》(1)中“作者用功最深,讀者也最難理解”[1]的人物形象,對其研究爭議頗多。文本闡釋空白造成了薛寶釵人物形象的多義性評價[2],從《20世紀薛寶釵研究綜述》《近十年薛寶釵研究述評》兩篇歷時性研究綜述來看,學界在面對薛寶釵形象的多面性時,偏重于用世俗尺度或單一審美原則進行評判,集中于“四德俱全的封建淑女形象”[3]“節情以中的理性精神”[4]等論題的重復研究,更多地關注其悖論的一面,而忽視其外部關系與內部機理的整一和諧,以及從“不同話語的對話”[5]切入分析。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合”觀念入手,分析薛寶釵人物形象的“和合之美”。

一、何謂“和合”?

“和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在《紅樓夢》薛寶釵人物形象身上,不僅凝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思想文化要素,更傳達出文學藝術上豐富立體的美學魅力。具體來講,“和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世間萬物以處理相互間矛盾的方式來昭示存在本體的基本途徑與方略,亦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藝術審美中所呈現出的美學追求。

(一)“和合”:一種處置矛盾的方式

“和合”思想融匯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貫穿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其詞首見于《國語》“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和合之道”能調和五教,使百姓安身。它的基礎是矛盾,“和實生物,同則不繼。”[6]470《紅樓夢》中繪寫了種種矛盾,薛寶釵面對矛盾的處世態度,正是“和合”文化的一種表達。

一般談及“和合”文化往往偏重于儒家的“中庸”“中和”[7]。儒家的“和合”精神從審美的維度上為人的行為創造出一種以“融通”為核心的理想范式[8]。亦即“執兩用中”“應時處順”。這成為人們尋求理想的人生行為方式,以及實現人際關系和諧、調適的重要法則。

相形之下,道家的“和合”思想容易為人所忽略,與儒家“執兩用中”的“合適”之“和合”不同,道家的“和合”之道,不在追求內外的調和一致,而是企望在兩極之間保持一種兼容的關系,“行莫若就,心莫若和。”[9]40《德充符》重點論述了“內外兼融”的境界:“德者,成和之修也”[9]53,“充者,足于內也;符者,內外合也”[10],在“和合”的境界里,內不以好惡傷身,外則于物合宜。具體來說,道家的“和合”思想可以細化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和氣: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相反相成的辯證思想。“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1],道家認為,和氣產生于矛盾雙方,而二者共存生物的基礎,在于矛盾雙方不以追求絕對的一致為目的,以在兩極之間保持平衡或互補的狀態處理問題。

莊子的處世觀便包含著“向上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與“向下以安命無為、順世從俗”兩個方面,外在的無情順勢,并不指向內心對適世準則的認同,“獨于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睨于萬物。不遣是非,以與俗處”體道之人在精神上逍遙于虛闊之境,在處世中行為上順世隨俗,以此來保全生命和人格的獨立、精神的自由。“外化而內不化”,而這種態度上的兩重性便是“和氣”辨證思想的體現。

其次,和道:和光同塵,是謂玄同——系統運作的整體思想。“萬物與我為一”,宇宙是以道為整體的自然系統,從根本上是合一的,要從整體上看問題。老子所謂的“和光同塵”,是指以無所偏的心境待物,踐行“宇宙合一”的整體系統觀。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生,可以全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9]45,道家主張以“整體合一”的眼光看待事物,善與惡、有用與無用并非孤兀地體現,而應將其置于整體的視角之下觀照。

作為一種面對矛盾的處理方式,與對抗或逃避不同,“和合”的結果是共存而生,可以頤年。整一于環境,便能避免中道而夭。在《人間世》中,莊子通過匠石之齊的故事,論述“無用之用”的道理。世間的嘉木良材,因其有美材之質,則剝則辱,終至“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于世俗者也”。以樹喻人,才華的昭彰如果不能站在“整體合一”的視角下,融合于環境,非但不能帶來得壽永年,反是招致打擊而半途夭折,有時唯有“無所可用”,方能得“若是之壽”。可以看出,道家以“和道”運作的整體思想作為價值評判的標準。

(二)“和合”而兼美:《紅樓夢》的美學趨向

《紅樓夢》的美學風格,可以體現在曹雪芹對薛寶釵、林黛玉的“兼愛”上。他并不“賤肥貴瘦”,而是塑造表字“兼美”的秦可卿這一人物形象,“其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和合”薛寶釵、林黛玉二者之美。光緒年間話石主人亦指出《紅樓夢》中的主人公“寶玉兼愛”,提出兼具薛寶釵、林黛玉之美是賈寶玉的理想,他愛林黛玉風流婉轉,也心馳薛寶釵“另具一種嫵媚風流”。人物的審美理想,間接反映著作者的美學傾向。

這種“兼美”所表現出的作者的審美理想,不僅對于表現《紅樓夢》主題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作者的美學觀。以此為基礎,我們深入研究《紅樓夢》的文本,可以發現薛寶釵的人物形象也具有這種美學魅力。

二、薛寶釵人物形象的“和合之美”

(一)外在儒家“中和之美”:禮之用,和為貴

薛寶釵之“和”,外在體現在她為人處世和行事上,一如賈母所喜的“穩重和平”,她在其行為上常常是世故圓融、和乎人心的,突出顯示了儒家的“中和之美”。

薛寶釵“罕言寡語”“溫柔敦厚”的舉止與當時社會對女性的需求與賈府復雜的環境相融合,使得她個人、乃至整個薛家以一種良好的形象在賈家客居。她“日間至賈母處王夫人處省候兩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時,園中姊妹處也要度時閑話一回”,心思細密,禮數妥帖;生日宴前賈母問她喜好,她便依長輩往日素喜,說些“熱鬧戲文”“甜爛之食”;元妃賜下燈謎,她知是一首“無甚新奇”的七言絕句,“一見就猜著了”,卻“口中少不得稱贊”,“只說難猜,故意尋思”;王夫人為金釧兒投井垂淚,她重在寬慰姨娘,并不多說同情死者之語,只是不避忌諱將自己的新衣作為裝裹;大觀園“興利除弊”時,她提出“小惠全大體”,將每年歸賬拿出部分,散與園中照看當差之人。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12],顯見的,薛寶釵外在形象及處事上的“穩重和平”,是一派“中和之美”。

(二)內在道家“相合之美”:成和之修,內外合也

在《紅樓夢》里,“一僧一道”的設置以及論《南華經》等情節的描寫多次流露出作者的道家思想傾向。儒家“中和之美”顯見于薛寶釵,“從外觀看薛寶釵是和諧的體現”[13]。而其言行中,又常有與她素日所為不相吻合的細節,過去更多看到薛寶釵身上儒家“中和”的一面,薛寶釵身上看似不諧的“內和”,是“和合之美”的更深層面。

在《紅樓夢》里,多以寓所喻居者性情,林黛玉居瀟湘館,暗比“娥皇女英淚斑湘竹”之典,而薛寶釵所居的蘅蕪苑,引人注目處便是它的矛盾不諧。遠遠觀去,蘅蕪苑“一所清涼瓦舍,一色水磨磚墻”,賈政乍見稱“無味的很”,卻不想“步入門時,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瓏山石來,四面群繞各式石塊,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無。只見許多異草”,直稱“有趣”,這種內外迥異、別有洞天的格局可以理解為是薛寶釵人格的寫照,而遮蔽的玲瓏山石之后,苑中并不是流俗或穿鑿的格局,而是遍植“杜若蘅蕪”,并有茝蘭、清葛、金簦草、玉蕗藤、紫蕓、青芷這些《離騷》中的香草,如瀟湘館中湘竹有約定俗成的美人逝情薄命的意味,《離騷》中香草的意象也有其一貫的意蘊——高潔品質和美好理想,這正與曹雪芹對她“山中高士”之譽恰合。

而這種內外修成的“和合之美”,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行就與心和——辯證的“和合之道”

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薛寶釵的花簽是“任是無情也動人”,文中以雪為喻,展示出她心底冷的一面。金釧兒自盡,她安撫眼前的姨媽,不避忌諱贈衣裝裹,卻沒有過多地垂憐逝者,只淡淡說她糊涂;柳湘蓮妻亡出家,她也并不在意,只囑咐哥哥記得酬謝一同行商的伙計。她的冷不止對旁人,也對自己,文中她直接的情感表露甚少,賈寶玉挨打后,她雖紅了眼眶,卻終未落淚;林黛玉語出譏諷,她“借扇機帶雙敲”之后也只是一笑收住。脂硯齋形容她“待人接物不親不疏,不遠不近,可厭之人未見冷淡之態,形諸聲色;可喜之人亦未見醴密之情,形諸聲色”。

上文已提,薛寶釵處事守“中和”之道,若將此與無情的評價相觀照,則她的行事作風全然因循于禮法世故。但對應道家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之說,外在的無情順勢,未必指向內心對適世準則的認同。“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親疏一觀,抱守溫和”[9]222,和薛寶釵“不親不疏”的行事相類,外在處世上,莊子提倡順世應物。而薛寶釵的內心指向,書中也常透出端倪。

例如,雖然薛寶釵在人情世故中八面玲瓏,在利益社會中如魚得水,曹雪芹仍是將她稱作“山中高士”,她曾辛辣地諷刺“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的橫行無道之人,寓小題以大意,表達作者“想說又不敢說的‘傷時罵世’的話”,“諷刺世人太毒了些”,她雖然順應時世,內心卻對污濁的現實懷著強烈的批判。又道“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么大害處”,表現出她內心棱角分明、不群于世的一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雖倡“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9]36,但亦有激憤之時。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9]37,看那空曠清凈的地方,心無雜念,則悟道生慧、自性光明,至此還不能凝止,便是形坐神馳。四十回中,作者借領劉姥姥游園,以閨閣陳設布置,側寫諸小姐品格喜好,至薛寶釵,“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只有一個土定瓶中供著數枝菊花,并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床上只吊著青紗帳幔,衾褥也十分樸素”,臥房是私密之地,對臥房的布置折射出主人的內心,“虛者,心齋也”[9]36,臥房的空曠映照出的是心境的空明,對外物的無所貪求,她也“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在面對自己的時候,不執戀于顏色,而返之觀注內在。

另外,薛寶釵的圓融理性也多表現在與長輩、下人的交往中,在信任的人面前,她雖也溫厚,卻逐漸流露出自然率真的一面。“離了姨媽他就是個最老道的,見了姨媽他就撒嬌兒”;林黛玉開她玩笑,她便“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擰他的臉”;蘆雪亭聯詩前打趣湘云“你回來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來,就把這雪壓的蘆葦子揌上些,以完此劫”。

薛寶釵謂為“無情”,而“無情”作為“沒有情感”之義使用,首出于《莊子》:“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9]54,意即超脫情物之累,“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9]295。精神的空間在“枝經肯綮”的現實中只是一個狹窄的縫隙[9]29,外表與人為群,不會損害內心的寧靜。無力改變殘酷無情的現實,便將對自由的體悟和追求,限制在精神的范圍內,以順世實現對自由的超越。“德充于內,物應于外,外內玄合,信若符命”[14],這種外在的順世應物,與內在的虛闊清凈相反相成,辨證合一。

2.無所可用,為予大用——整體性的“和合之道”

薛寶釵身負華彩,卻以無用為用而用之。她出眾的才華與低調的行事,同樣是“和合之道”的一種表達。

薛寶釵博學多識,頗具才干,藕香榭與惜春論畫,通曉商賈為岫煙贖當,兄長采買歸來商議酬謝伙計……世事洞明。但她處賈府之中,卻并不才盡其用,未曾稍顯鋒芒,眾人評她“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王熙鳳說她“拿定了主義,‘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只做個溫厚周全的看客。助賈探春“興利除弊”時,盡管許多實用的建議是她所引導,但始終把握客居的身份,不肯喧賓奪主。五十六回《時寶釵小惠全大體》庚辰本中批“寶釵此等非與阿鳳一樣,此則隨時俯仰,彼則逾蹈也”,以“隨時俯仰”釋“時”字,評薛寶釵慧眼獨具,切合“隨分守時”的特質。分明身懷美材,卻小心收斂,不似王熙鳳要強精干,因勞心周旋傷身落疾,也引得夫婿與下人暗懷怨忿,最終反誤了卿卿性命。薛寶釵從整體著眼,不用己身,反有所用,正是無用之用,“予求無所可用久矣,今乃得之,為予大用。”

在文中,薛寶釵也表達過這種以無用為用、整體運作的“和合”思想。她飽讀詩書,詩社中不過是應時之作,卻屢屢奪魁,典故章句每每信口道來,偶抒文章見解則別開生面,但她卻說“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其余詩詞之類,不過是閨中游戲”,常勸身邊女伴不必太看重詩文,“究竟這也算不得什么”,又勸林黛玉莫讀雜書,“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她雖以“非分內之事”為據,卻也點出對女子懷才現實的擔心。

一是為著怕心思放在雜書詩文上,“移了性情”,此處與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中擔心賈寶玉讀“道書禪機”恰為對照,所慮都在“移性”,她雖反對別人參禪,卻仍認為這種“移性”是“悟了”,被評“非寶卿不能談此”,只是如賈寶玉后來感知的,她“知覺在先,尚未解悟”,又何必讓別人“自尋苦惱”。

二是擔憂“拿在書房里去被相公們看見了”,“倘或傳揚開了,反為不美”,“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華的名譽。”在當時的環境下,女子廣有才名,反易招惹非議,不得善果。“其拱把而上者”往往“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有才華本身并不是壞事,壞事在于自恃才高,以及別人認為你才高,接踵而來你要面對的種種情況。很多時候,比是否擁有才華更重要的,是你所處的環境是否容得下你有這樣的才華,是你是否具備能擔負起你才華思想的態度心境。覺悟如賈寶玉,感知到“緣起性空”之后,便覺世間“碌碌”“無趣”,自尋煩惱,而知覺在先的薛寶釵、林黛玉卻反不記掛,游戲其間。顯才彰秀,而不自洽于環境,不知系統合一之道,招致禍患,倒不如昏昏悶悶,無用以用。薛寶釵將無用作為有用,并不囿于有無之別,而將所用視為一個整體,因循肌理,和通為一。

三、“和合”而深邃:薛寶釵人物形象的多元文化內涵

(一)中國知識分子“外儒內道”人格形態的體現

薛寶釵人物形象上“中和”與“德和”的合一,可以觀照出中國士人階層“外儒內道”的人格形態,從形成過程到精神結構都有其相似性。

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建構始終貫穿了人格理想與政治現實之間的沖突。“內圣外王”理想在現實中失敗,在理想與社會之矛盾的深刻感受中,道家本質上針對儒家政治和倫理進行調整和改進的特點,使得這種超越性的態度和傳統儒家精神構成互補格局。“外儒內道”最初只是出于一種策略來化解隨政治現實而產生的內心沖突,隨著歷史的演進,它逐漸上升為一種哲學理論,形成一種穩定性精神結構,在更高層次上滿足人們安身立命的需求,重構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形態,積淀為貫穿“士”階層精神始終的理想人格。

屈子志向難申、投江汨羅,而郭象“名教即自然”、白居易“所守者道,所待者時”,中國知識分子完成了應世策略的轉化。“釵于奩內待時飛”,曹雪芹謂薛寶釵為“士”為“君”,某種程度上虛托薛寶釵為中國士人階層人格理想的承擔者。薛寶釵形象儒道“和合”、互為表里的特點,恰是中國知識分子“外儒內道”人格形態的體現。

(二)道家主導的精神內核

薛寶釵身上呈現出中國士人階層“外儒內道”的人格形態特點,而何種思想作為主導存在于她的精神內核之中,依然是值得探究的問題。一致贊同“入游其樊”的情況下,儒家與道家的一個區別點,在于他們面對道德與勢位的分離所采取的不同態度。儒家認為“士志于道”,他們的“仕”與“隱”都表現出強烈的入世傾向和現實精神,縱然“歸隱”,依然存在“道”與“勢”的兩立所帶來的心理沖突,隱居為“求其志”。相反,道家在面對“道”與“勢”的分離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主張因循自然,以“順物緣性”的游世態度來面對悲劇。

在前八十回“草灰蛇線”的設伏中,曾多次出現“飛鳥各投林”之后薛寶釵面對悲劇所秉持的心態。曹雪芹筆下眾人所寫詩中多寓讖語,面對慘淡的將來,不同于“紅消香斷有誰憐”“人為悲秋易斷魂”“偏是離人恨重”,薛寶釵從無變徵之音,面對風雨遷延,她只道“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詠絮詞時,眾人皆因柳絮無根無著,悲慨世事無常變遷,身命不能由己,她則“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直抒她在亂紛紛的“蜂圍蝶陣”之中,“任他隨聚分”的淡泊安然。不同其他姊妹一派悲聲,世間規律不可改,她臣服其中,安然接受,不管置于何種境地,都處之泰然。所居處蘅蕪苑也恰與“恒無怨”諧音,身已盡力,便始終無怨。戚序本第七回雙行夾批她“歷著炎涼,知著甘苦,雖離別亦能自安”,正是莊子所言的“不擇地而安”。

生日點戲時,她順了賈母之心點的熱鬧戲文,卻也是她所自喜“填的極妙”,盛贊的那支《寄生草》,雖說“沒緣法轉眼分離乍”卻也只“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面對無常,不相執著,歷經變遷,保持著內心的平和,這正是老莊所主張面對“道”與“勢”兩立時安命游世的人生態度。

(三)人文關懷:基于“和合”尺度的審美觀照

“有一種標準認為,‘要想對一個歷史人物、一種歷史現象或者一種歷史思潮做出公允的評價,就必須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看其對社會發展是否起進步作用’。”[15]常用的評價標準,是從社會歷史角度出發。但從另一角度入手,“和合”本身是一種審美情感境界,美包含對象的統一,“如果我們能從表象之雜多性中實現統一,那就會給主體帶來一種快感,因而我們就說這種表象的統一體是美的”[16],這在人物身上體現為歷時性和共時性兩方面:主體的歷史與當下、自體與環境之間是否能形成均衡“和合”的藝術境界。

從社會環境上看,薛寶釵面對著個體理想與社會情境的矛盾,而社會的改變,總是要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逐漸發生,不會立即改變。從個人角度而言,個體因自己獨一無二的經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和價值傾向。“和合之道”基于人文關懷的尺度,不是幫主體去改變自己以促進整個歷史進程中社會的發展,而是在當下的人與當下的社會之間架起一座可以溝通的橋梁,使個體和環境協調,使人能以一種適合的位置放置在現時的社會中。馬爾庫什的批判理論中有關多元美學建構部分反映出對這種“和合”尺度審美的認可:人類的統一應該被理解為不斷對話的持續過程,這種對話建立在不同文化與不同生活形式之間的實踐團結與創造性寬容的基礎之上,而不僅是在一個主體道德范疇下思考。“和合之道”使得不同立場之間調解的對話發生,共時性與歷時性之間的差異與張力得到平衡,這種交互平衡的有機運作就包藏著美學意蘊。

在薛寶釵幼年之“淘氣”與當下之“隨分”、濟世理想與利益社會之間,“和合之道”作為一種人文關懷,統一了矛盾的兩端,構成均衡“和合”的審美關系。“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6]495,在這樣無情與有情、行就與心和的融合中,薛寶釵形成了其特有的人物審美風格。

注釋:

(1)本文分析僅限于《紅樓夢》前八十回,全部引文均出自《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

參考文獻:

[1]杜貴晨.紅樓人物百家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白靈階.關于寶釵的藏與露[J].紅樓夢學刊,2006(1).

[3]文致和.論薛寶釵[J].紅樓夢學刊,1980(4).

[4]高宇.儒家理想人格和薛寶釵形象塑造[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

[5]燕連福.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意蘊[J].求是學刊,2008(7).

[6]王樹民,等.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7]姚維.道家和合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社會科學研究,1998(5).

[8]羅昌智.和合之美與當代社會和諧人際關系之建構[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1).

[9]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王夫之.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1]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2]王國軒.大學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王海洋.薛寶釵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評價[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1).

[14]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15]楊春時.文藝理論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6](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孔文靜)

收稿日期:2016-01-13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35(2016)02-0054-06

[作者簡介]董劭敏(1990-),女,福建福州人,廣西大學文藝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學理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67194亚洲无码|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91精品国产丝袜|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丝袜亚洲综合|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久久黄色视频影| 69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伊人成人在线|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午夜|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污视频|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lhav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国产| 五月天天天色| 日本午夜影院| 极品国产在线| 婷婷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天天躁狠狠躁|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日本www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99er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va|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久久熟女AV|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免费网址|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青青操国产视频| 国产99在线|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产a网站|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动漫|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亚洲aⅴ天堂|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香蕉精品在线| 国产自在线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