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塔城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探究
李 麗
塔城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海綿城市是城市發展必然選擇一種生態科學建設方式,其核心為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LID)。隨著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確定,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由理論轉向工程實踐。在中央財政全面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強力刺激作用下,全國正上演著一場海綿城市建設熱潮并將長期持續。在此背景下更需要我們全面理解海綿城市建設的初衷和主旨,不能讓海綿城市建設變相為政績的衍生品,而應該歸本于城市發展的科學實踐。
海綿城市理論;城市規劃;實踐
我國在新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正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近年來中國的洪澇災害頻繁,造成許多嚴重的水問題。如何在城市規劃中建立一個完善的水治理系統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函須解決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就這一問題,對海綿城市的理論與內涵進行了整理,對其應用的原則進行了總結,對其實踐路徑進行了分析。
海綿城市指的是一種可持續的城市建設模式,它是從雨洪綜合管理角度出發描述的,其內涵是:城市如海綿一般,擁有凈化、吸納以及利用雨水等功能,通過“滲”、“滯”、“凈”、“排”等途徑對城市用水實現良性循環利用。海綿城市理論講究與自然和諧相處,循環利用雨水資源、防治水體污染、修復生態環境,這與粗暴地開發土地,運用破壞自然平衡的方式進行城市建設的模式是不同的。海綿城市理論講究可持續發展,與土地的利用以及城市的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們結合在一起即形成一個綠色雨水管理模式。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LID被認作必不可少的指導思想,可以有效地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沉著地應對嚴重的氣候變化、大力地維持生態系統平衡。
2.1 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屬于最理想的雨水吸收、存蓄、利用場所,所以在海綿城市水系設計階段,還需要在原水系得到保留的基礎上合理開展,合理結合本地區情況,通過溝渠的方式使城市各個水系進行連接,進而使城市水系合理連接,更加完善。在濱水綠帶的設計上,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其凈水功能,并且確保為居民休閑活動提供比那里。在水岸設計方面,需要著重考慮防洪等問題,可以通過生態駁岸,以此提升水系的凈水功能。例如:廣西南寧市在設計應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設施技術方面進行了探索,匯編成南寧市海綿城市標準研究及規劃設計導則,對位于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的那考河進行治理時,在引入流域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之后,流域經過治理,污水就近截流進入污水處理廠,同時初期雨水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凈化等措施,使得污水、雨水經處理達標后就近給河道補水,確保河道常年水體平衡,改善竹排江上游的水系環境。
2.2 雨水花園及生態滯留帶
雨水花園,它的特點是一種是人工挖掘出來的的綠地,表現為淺凸,當出現雨水較多的時節或者是積水較多,這時候它的作用就表現出來,它的作用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將屋頂的水或者是地面的水匯集到一起,在經過一些植被和沙土,漸漸的使其凈化,慢慢的滲透到土壤里面去,涵養地下水,這些水表面看不到,其實用途廣泛,可以用補充廁所用水或者是景觀用水等等,有效的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一種可持續的控制雨水和利用雨水的方法。雨水花園的設置則更加適合大面積的景觀綠地,且樓間間距較大的地塊,匯水面積足以支持雨水花園的植被生長。雨水花園的設置,可考慮在停車場或道路邊緣區域,利用齒狀道牙形成既可以過水,又可以阻擋車輛的道牙形式,
2.3 人工改造建設生態海綿體
在城市缺少天然海綿體的情況下,人工可以對其進行建設和改造。在建設城市海綿體時,可以運用很多方法:第一,建設人工園林綠地。人工園林綠地有很好的排污功能,能夠很好地增加海綿城市對雨水的儲蓄作用,當洪水來襲時,可以提高其應變能力。第二,構建和改造城市水系。以武漢市的“大東湖”和“六湖連通”工程為例,這是一個大型的水網生態建改工程,它將“襟江帶湖”的生態體系體現出來,完全展現了自然水體所具有的調節功能;第三,將舊版工業和城市居民區建設模式進行改變,同時轉變以前的綠地布局形式,用小而發散的下沉式綠地替代集中的綠地建設,使得城市綠地能夠充分地發揮其作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第四,將城市園林綠地建設進行改造,通過改進設計LID,使綠地生態效益得以提高,增加綠地透水的面積,將搜集到的雨水運用到整個園林的水體循環中。并在道牙內側運用碎石溝對匯聚的雨水進行過濾沉淀,讓雨水在這個部分得到有效的凈化后.再進人設計的雨水花園區域。
2.4 城市道路規劃
由于城市道路中的雨水徑流水量較大,以此出現的環境污染也較為嚴重,并且城市發展過程中造成污染的重要影響因素,海綿城市觀念在實際城市建設中應用,需要保持交通道路的有效發展,并且保障道路根本建設的有效性,對道路兩旁和周圍的綠化面積實施有效的綠地建設工作,通過對透水路面、樹池等進行改善,在道路能力不斷改善的情況下,提升城市水資源的質量。開始需要依據道路景觀內的綠化帶,在道路中進行綠地系統的構成,其有助于提升道路雨水地表徑流,促使其流入到綠化帶中,從而實現綠地系統對雨水的儲存、入滲和凈化能力,對那些不滿足要求的雨水進行排放,透水路面可以有效提升雨水的入滲能力。在道路出現較為嚴重的污染,道路承擔的壓力也較重,需要選擇有效的透水路面。除此之外,在人行道路中需要更好的對道路中存在的雨水徑流進行獲取,通常在建設人行道路的時候依據樹池構成的形態。
總而言之,現階段我國很多城市受到較為嚴重的雨水災害,并且水資源問題更加突出。為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災害,可以根據海綿城市理論,合理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實現雨水的有效存蓄、吸收、以及循環使用,極大程度的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證了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
[1] 王國榮,李正兆,張文中. 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J]. 山西建筑,2014,36.
[2] 董淑秋,韓志剛. 基于“生態海綿城市”構建雨水利用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