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貴利
中共集安市委黨校
如何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代貴利
中共集安市委黨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文化投入,對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層群眾文化權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城鄉文化一體化就是在一個行政區域內,城鄉文化事業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資源共享、共同繁榮,不論城市居民還是鄉下農民,基本享有同樣的文化權益。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1、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成為制約我國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自上世紀50年代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以來,通過建立戶籍制度,對城市、對居民實行一種政策,對農村、對農民實行另一種政策,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相關的體制、機制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成為阻礙中國發展特別是農村發展的主要障礙,同樣也成為阻礙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實現城鄉文化發展,更是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必須在實現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的過程中,注重文化一體化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的。
2、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一是從藝人員年齡偏大,后續力量蓄備不足,專業業務人員匱乏。這些不利因素制約了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使文化活動的質量和檔次大打折扣,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從根本上予以解決。
二是文化宣傳人才隊伍文化層次不夠高。許多鄉鎮從事基層文化宣傳工作的人員是多年在鄉鎮工作的非專業人員,既年齡偏大,又缺乏緊跟時代發展的文化宣傳的能力,有的只是做基層工作的經驗,但僅靠經驗是不能真正勝任目前的基層文化建設需要的。
三是對文化宣傳領域的投入不足,文化宣傳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出現工作經費不足、文化人才“開小差”等問題。政府在群眾性文化活動中存在組織不到位、經濟扶持不足等問題,導致群眾文化活動沒有很好地得到開展。
3、鄉村群眾思想基礎比較落后
目前,我國大多數地方的農民的思想還比較落后,精神需求比較簡單和單一。有的停留在疲于解決溫飽的“老婆孩子熱炕頭”階段;有的即便是小有富裕,但還是小富即安的只在意享受物資生活的階段。在嚴重缺乏文化享受的條件下,越來越缺乏文化享受的要求和能力。
4、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不適宜
我國自落實土地承包責任制政策以來,農民自主經營、自我發展,早出晚歸忙于生產耕作,加之外出打工人員隊伍龐大,給政府部門統一組織的文化活動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5、群眾的文化素質較低
由于我國多年來在教育政策的影響,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同時受農村地域和農民傳統文化的影響,使得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為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帶來不良影響。
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各級地方黨委政府、文化機構和從業人員都要主動順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趨勢,主動繁榮農村文化,主動幫扶農村文化,主動加強農村和城市的文化對接,讓健康自信、充滿活力的農村文化惠及每一個農村居民。
(一)加快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1、戶籍制度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依附著利益關系、資源和機會的配置,是農村發展的瓶頸。戶籍制度是全國性的問題,涉及到人口的流動、就業、享受公共服務等一系列政策,必須在全國范圍內統籌解決。根據我國現狀,有兩條思路可行,一是把附著在戶籍上的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多種問題一一解決好,再進行戶籍改革;二是先進行戶籍改革,再逐步解決其他問題。應先改革戶籍,再一一解決其他問題。統籌戶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實行公民身份上的平等,是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前提。
2、土地制度改革。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產業、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必然要占用鄉村或城郊土地,要向農民征地。土地問題已經成為統籌城鄉一體化,加速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的一項重大課題。目前,不僅農民無權無力保護自己的土地,就連國家要保護的18億畝基本農田的紅線也存危機。現在這種狀況依然還在惡性發展,大拆大建,土地政策越演越烈。土地制度改革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根本保障。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使農村土地產權明晰,使農民失地不失權、失地不失禮利、失地不失業,這樣農民可以支配處置屬于自己的固定資產,獲得財政性收益,也可以作為參加城市化、工業化建設的本錢。
3、財政體制改革。無論是戶籍制度改革,還是土地制度改革,都需要成本。如果說戶籍制度改革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前提條件,土地制度改革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根本保障,那么,財政體制改革則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本保證。中央已經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財政部門首先要由貫徹執行這個方針的重大舉措。免除農業稅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和縣鄉兩級政府的財稅負擔。但是如果不對現行的財政體制作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以農業為主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將不容樂觀,這對城鄉一體化格局的形成十分不利。
(二)注重農村內生文化的繁榮
農村地區不是沒有文化底蘊,很多好的傳統文化都起源于農民的生產生活,深深植根于農村廣袤的土地,但要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流出,在農村從事文化生產和文化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少。對此,當地黨委政府一方面要支持和引導群眾進行文化消費,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保護,加強農村文化市場、文化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讓鄉土文化人能夠離土不離鄉,就地解決就業問題,就地繁榮當地文化。
(三)加大城市對農村的文化幫扶
近年來,隨著國家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推進,雖然廣大農村地區都能看上了電視,收聽到了廣播,但當地文化活動仍然非常貧乏,群眾文化生活依然非常單一。要讓先進的文化成果惠及廣大農村地區的老百姓,還需要進一步開展好各種文化下鄉活動。各類城市文化組織要將文化下鄉活動作為一種社會責任,作為一種藝術體驗,在豐富農村居民文化生活的過程中,也從農村生活、農村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各級地方政府要用明確的政策導向、積極的財政投入,來支持和推動文化下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