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雪
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山西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
曹 雪
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人力資本投資是產出增長的重要源泉,是收入變化的影響因素。城鄉二元結構的背景下,山西省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城鄉之間有較大差距。由于農戶家庭收入水平低,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投資意識不足,以及市場和管理等因素,山西省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本文就山西省農村居民收入和人力資本支出進行一定的分析,并針對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幾點政策建議。
人力資本投資;山西省;農民收入
人力資本理論最早由舒爾茨提出,他指出一般的人力資源可以通過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投入轉化為人力資本,并且產出增長的主要源泉是人力資本,雖然舒爾茨沒有提出一個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型,但是卻突破經濟增長單純著眼于物質生產要素投入的局限,擴充了資本的內容。目前,普遍認為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教育投資、健康以及遷徙支出。國內很多學者已就人力資本投資對收入的影響做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山西省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戶收入的影響。
1.政府在人力資本方面的財政支出
山西省一直以煤炭大省而著稱,然而目前由于國家對煤炭開采的整改,及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省內經濟發展亟待轉型。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我國長期以來人力資本投資的重點都在城市,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重擔就主要落在農民身上。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新建、改建、擴建所需資金,在城鎮由當地人民政府負責列入基本建設投資計劃,或者通過其他渠道籌措;在農村由鄉、村負責籌措,縣級人民政府對有困難的鄉、村可酌情予以補助”。另外想考察人力資本投資的具體影響,需要結合具體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
2.農戶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現狀
我國是人口大國,但卻不是人力資本大國,人力資本匱乏在一些人口眾多的農村依舊存在,究其原因還是在人力資本方面投資不足。山西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已經成為農村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一些貧苦地區“人才流失”、“留守兒童”、“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這些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滯后帶來人力資本匱乏,進而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又進一步加深了這些地區的貧困。
1.農戶家庭收入水平較低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民收入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但又由于城鄉差距的存在,農民收入的提高仍有很多制約。山西省很多地區仍擺脫不了貧困,農民收入增長也維持在較低水平。我國城鄉間收入的較大差距,目前成為制約農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低收入導致農村需要在生活消費上花費更多,從而使得投資不足,而投資匱乏又是導致經濟緩增的原因,這也就是納科斯的貧困循環理論。農村地區在人力資本投資上也是類似,低素質的勞動者只會導致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從而無法擺脫貧困。
2.農戶人力資本投資意識不足
人力資本投資普遍認為是投資收益期較長的一種投資,風險較大,因而對于收入相對較低的農戶家庭而言投資動力缺乏。由于科學文化素質的限制,農戶不易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對其生產的重要性,在參與市場經濟中難以獲得有效、及時的市場信息,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往往很被動,盲目跟風現象極為普遍,農戶并非根據市場來調節自身生產,生產活動帶有一定滯后性,無法順利為辛苦耕作的農作物找到好銷路。
3.市場和管理機制
多數學者都認可我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政策都是利于城市發展而出臺的。雖然改革開放最先與農村開始,后來的發展證明,政策導向偏于城市,這雖然給我國帶來了局部跨越式發展,但在農業人口占大多數的中國,這必將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后果,而這種不平衡發展模式,已經成為阻礙我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障礙。山西省的多數地區已落到全國隊伍的后端。按照曼昆宏觀經濟學的觀點,政策的制定是一個利益各方博弈的過程,而農戶自身科學文化素質較低,不僅對于已出臺政策的認知程度低,更缺乏參與政策制定時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
1.鞏固農村基礎教育的普及工作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對于農村人口整體素質提高是一個基礎保障。政府在農村的教育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應當更加注重在基礎教育投入方面,相關政策應更加傾向于農村的政策。保證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特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老師的待遇;認真落實好“三扶一支”的大學生支教活動,保證大學生進入農村小學初中后給當地學校真正帶來益處,而非增加當地負擔。爭取實現每一個農村的孩子都能接受正規,高質量的九年制義務教育。
2.完善新農村醫療合作,加農村醫療衛生設施
健康是山西省農村家庭人均收入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增加對農村的醫療衛生建設可以降低農民負擔,進而更加有利于農戶的收入增加。由于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條件還很落后,農村醫療設備陳舊,醫護人員稀缺,為農戶就醫帶來了極大不便。隨著對健康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現有醫療設施越來越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需求。認識到健康對農戶的重要性,并更加注重在農村醫療公共設施上的財政投入,是政府亟待解決的一項工作。
3.開放農村市場,合理管理農村資金鏈
目前大多城市對于外來人員的各項保障不健全,而且遷徙外出的農戶往往從事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低的工作,所以農村自身消化吸收部分剩余勞動力就十分有意義。政府需根據各地農村不同條件制定優待政策,開放農村市場,鼓勵企業、個人資金進入農業領域。這樣不僅解決了當地農產品銷售不出去或低價賤賣的情況,而且改善當地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建立合理穩定的籌資機制,以產業帶動并保證農村金融業的發展,鼓勵農戶個人自主投資,建立穩定的農村產業鏈和資金鏈。
[1]龔敏,徐義.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增收的影響探析[J].銅陵學院學報,2013(4):26-29
[2]袁文娟.山西省農村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問題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8-31
[3]黃丙志.我國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收入[J]. 增長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5(2):57-61
[4]郭志儀,常曄.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戶收入的增長[J].經濟科學,2007(3):27-35
作者介紹:
曹雪(1991-),女,漢,山西省呂梁市,研究生,山西財經大學,金融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