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白血病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的變化
王桂云1,2, 陳兆紅1, 孫立榮2
(1. 山東省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 急診科, 山東 青島, 266000;
2.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小兒血液科, 山東 青島, 266000)
關鍵詞:小兒; 急性白血病; 血清膽堿酯酶; 預后
血清膽堿酯酶(sCHE)是一種肝臟合成的蛋白質,在人體內可有多種同工酶形式,可較為敏感地反映肝細胞合成功能及肝臟儲備功能,用于肝病的預后評估[1]。在缺氧、感染、惡性腫瘤等情況下,血清膽堿酯酶水平也會明顯降低。因此,疾病進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血清膽堿酯酶水平[2]。急性白血病作為臨床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增高,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3-4]。臨床研究[5]發現,急性白血病患兒的血清膽堿酯酶活性明顯降低。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80例急性白血病患兒及40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膽堿酯酶水平變化情況,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5年1月本院診治的180例初發/復發型急性白血病患兒(其中87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其中L1 24例,L2 30例,L33例;93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其中M1 20例, M2 38例, M3 16例, M4 4例, M5 13例, M6 2例)作為觀察組,選擇同期4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180例急性白血病患兒均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精神系統疾病患兒,其中男108例,女72例,年齡2.3~16.7歲,平均年齡(12.1±4.8)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5~16.3歲,平均年齡(12.0±4.3)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檢測方法
于化療前或化療間歇期、骨髓抑制恢復期的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約3 mL, 采用羅氏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膽堿酯酶水平,血清膽堿酯酶正常范圍為5 000~140 000 U/L。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顯著降低(P<0.05); 與化療前相比,觀察組化療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 見表1。
2.22組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比較
180例急性白血病患兒, 76例完全緩解, 79例部分緩解, 25例治療無效(惡化或死亡)。與對照組相比,部分緩解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顯著降低(P<0.05), 而完全緩解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無顯著變化(P>0.05); 與化療前相比,化療后觀察組部分緩解及完全緩解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見表2。

表1 2組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 *P<0.05; 與化療前相比, #P<0.05。

表2 2組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 *P<0.05; 與完全緩解組相比,
#P<0.05; 與化療前相比, △P<0.05。
2.3治療有效及無效急性白血病患兒的血清膽堿酯酶水平與APACHE Ⅱ評分相關性比較
治療有效患兒血清膽堿酯酶為(5 734.5±1 242.3) U/L, 高于治療無效患兒的(3 028.1±1 043.8) U/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有效患兒APACHE Ⅱ評分為(11.3±8.1)分,優于治療無效患兒的(20.2±8.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人體內膽堿酯酶是由假性膽堿酯酶和乙酰膽堿酯酶共同組成,臨床早期檢測膽堿酯酶用于有機磷中毒搶救及肝病治療中,能協助疾病診斷及預后評估[6]。肝臟合成膽堿酯酶后,立即釋放入血漿。因此,一旦肝臟出現損傷,肝臟合成能力就會降低,血清膽堿酯酶水平也會明顯降低[7]。血清膽堿酯酶水平可以較為敏感地反映肝臟儲備功能,有助于肝病及其他疾病的預后評估[8-9]。
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P<0.05); 與對照組相比,部分緩解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P<0.05), 表明急性白血病患兒在病程的不同時期,血清膽堿酯酶水平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治療緩解,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會明顯升高。因此,血清膽堿酯酶可以間接反映治療效果。隨著白血病細胞對肝臟的浸潤、貧血的加重,肝臟合成膽堿酯酶功能降低,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會明顯降低。因此,膽堿酯酶對于急性白血病的診斷、病情進展、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隨著急性白血病的進展,患兒缺氧、感染癥狀會越發嚴重,可能出現全身炎癥反應、二氧化碳潴留等癥狀,繼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肝臟、胃腸等合成膽堿酯酶的功能,導致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10]。危重期急性白血病患兒機體會產生應激反應,膽堿酯酶等多種酶蛋白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其消耗大幅增多,引發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血清中膽堿酯酶結合其他血漿蛋白,共同外漏至組織間隙,導致血管內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11-12]。膽堿能神經元經在炎性因子、腫瘤壞死因子調節下,抑制炎癥反應,此過程中增加了消耗分解的量及活性,血清膽堿酯酶水平及活性就會明顯降低[13]。因此,血清膽堿酯酶可能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是體液、神經、免疫共同調節的結果[14-15]。本研究中,與治療有效患兒相比,治療無效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APACHE Ⅱ評分明顯增高(P<0.05), 并且與完全緩解患兒相比,部分緩解患兒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P<0.05), 表明急性白血病患兒病情程度越重,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血清膽堿酯酶水平降低程度與病情嚴重度呈密切相關性。
參考文獻
[1]王琪. 危重癥患者血清膽堿酯酶檢測的意義[J]. 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6): 70.
[2]侯艷秋, 韓濟南. 乳酸脫氫酶與膽堿酯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臨床意義[J].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7): 15.
[3]陳世壯, 張艷霞, 張敏卓.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粒細胞缺乏合并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 實用醫藥雜志, 2014, 31(7): 584.
[4]楊曉平, 王健. 過氧化物酶試驗陰性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2例[J]. 實用醫藥雜志, 2014, 31(3): 232.
[5]Niazi IU, Tarig SA, Ali A. Effect of doxorubicin and daunorubicin on the 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mia[J].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11, 23(2): 45.
[6]劉靜, 李倩. 膽堿酯酶與臨床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5(2): 258.
[7]張德忠, 吳曉春, 張勝榮, 等. 血清膽堿酯酶及血糖水平對膿毒癥患者并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預測價值[J]. 中華臨床實驗室管理電子雜志, 2014, 2(3): 188.
[8]劉金濤, 王紹紅, 陳若冰. 血清膽堿酯酶在危重癥感染患者中的變化對其預后的探索[J]. 中國醫學創新, 2013, 10(26): 126.
[9]王曉博, 白鄭海, 裴紅紅. 血清膽堿酯酶在危重病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 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 2015, 3(1): 62.
[10]魯永春, 王毅敏. 兒童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膽堿酯酶測定結果的臨床意義[J].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2, 14(5): 655.
[11]Roderburg C, Koch A, Tacke F, et a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 Proliferation -Inducing Ligand ( APRIL) are elevated in sepsis and predict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J Crit Care, 2013, 28(5): 882.
[12]Chaou CH, Lin CC, Chen HY, et al. Chlorpyrifos is associated with slower serum cholinesterase recovery in acute organophosphate-poisoned patients[J]. Clin Toxicol ( Phila), 2013, 51(5): 402.
[13]王厚瓊. 危重癥患者血清膽堿酯酶(CHE)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保健營養, 2012, 7(2): 2331.
[14]許澤峰, 喬玉梅. 危重病癥患者血清膽堿酯酶活力對預后的評價[J]. 中國全科醫學, 2011, 14(2): 205.
[15]鄒易非, 徐菊玲, 黃三雄, 等. 血清膽堿酯酶濃度聯合APACHEⅡ評分對膿毒血癥病人預后的評估價值[J]. 浙江創傷外科, 2013, 18( 4): 457.
通信作者:孫立榮
收稿日期:2015-10-21
中圖分類號:R 7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3-182-02
DOI:10.7619/jcmp.20160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