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春



文人畫裝飾煙斗是建水文化昌盛,文人畫風盛行的產物。明清時期的建水,是滇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臨半榜”之美譽。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后,建水文人畫家仕途無望,只好轉而以飾陶為生。他們窮畢生所學,盡情揮灑潑墨,懸腕疾書,穿插挪用,將具有鮮明個性和突出品格的文人畫元素,寓于斗面裝飾之上,借梅、蘭、竹、菊、松、石寓意清高的人品、孤傲的性格、野逸的志趣,使作品帶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激蕩難平的情愫。尤其是文人畫家廣泛征引文人畫于紫陶煙斗裝飾,借鑒珠山八友、淺絳彩文人畫風,來表達放棄仕途歸隱田園的心境,對紫陶煙斗裝飾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是失意文人的參與創作,使紫陶煙斗化繭成蝶,變實用器具為神形兼備、美輪美奐的工藝美術品。
一、煙斗文人畫 師法古人
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在師法古人的口號下,紫陶煙斗裝飾畫以“宋四家”、“元四家”、明代“吳門派”、清代“四僧”“揚州八怪”等文人畫家作品為范本,形成了建水紫陶特有的文人畫藝術奇觀。
最早將文人畫臨摹于斗面裝飾的是葉子香,早在光緒二十三(1899)年,葉子香就與李月橋合作,燒制出具有文人畫風格的蘭紋煙斗(見圖1),圓形,紫紅色胎體,斗面刻填弦紋一圈,內飾“長葉蘭”紋,大有“綠葉淡花自芬芳,深山庭院抱幽香”(《蘭花詠》周天侯)之意,落“仿石濤大意,月橋寫”款,底陰刻“戊亥”年款,鈐“葉子香”印,為清光緒二十五年(戊亥,1899年),李月橋仿明代畫家石濤蘭紋裝飾,葉子香制作的煙斗。
另見,山水紋煙斗(見圖2),也是較早的文人畫煙斗之一。該斗面用簡練的白色線條裝飾出簡約山水紋圖案,落“仿六如居士法”款。作品以煙嘴為中心點分上下兩部分構圖,巧妙地將斗上部的遠“山”與左部的湖水、小屋,下部的漁舟和右部的古樹等,進行視覺上的巧妙聯接。使湖光山色與枯樹小屋相互呼應,漁船與山水相關聯,形成了均衡協調且頗具豐富的層次感。尤其是紫色胎體與黃色景物之間形成的色彩對比,在明度與色差之間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縱深感。用較少的筆墨塑造出符號化的斗面山水世界,體現出文人書畫的“氣”、“骨”、“意”、“韻”、“神”。底部陰刻“加工定做”和“丙午”、“仲冬月寫”年款,鈐“慶峰”、“建陽”印,丙午即清光緒三十二年,為清光緒三十二(1906)年尤慶峰生產的仿明代書畫家唐寅(1693—1765年)簡約山水畫裝飾的煙斗。
民國以降,隨著印刷術的進步、畫譜和版畫的盛行,為建水紫陶煙斗文人畫裝飾提供了學習、臨摹和創作的范本,促使文人畫煙斗增多。常見的有:
“宋四家”之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和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奠定了“文人畫”的理論基礎。其文人畫作常常被臨摹于斗面,如蘭紋煙斗(見圖3),八方形,略起拱,器型規整,打磨精細,光潔瑩潤,黑色胎質地上起桔紅色窯變,黑色質地上刻填白色蘭紋一枝,畫中蘭葉勁曲,蘭花朵朵,競相開放,生機盎然。題行書“寫東坡老人畫蘭法”款,補白恰到好處。為民國時期軼名臨自宋·蘇軾蘭紋裝飾的煙斗。
另一“宋四家”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為書畫學博士,能詩擅畫,精鑒別,人稱“米顛”,其文人畫作品也被臨摹于斗面。如王受之山水人物圖煙斗(見圖4),四面八方形,灰白色胎質,通體打磨光潔,斗面刻填黑色山水人物圖,畫面中一高士行走于小橋之上,兩岸高山巍峨,古木參天,小橋流水人家,構圖空靈,線條流暢。題“略師米氏摹意,受之”“王”印款,為民國時期王受之臨摹宋代書畫家米芾山水畫裝飾的煙斗。
“元四家”之吳鎮(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為人“抗簡孤潔”隱居不仕。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梅花、竹石。其作品多被建水文人畫家臨摹于煙斗面。如王永清山水紋煙斗(見圖5),紫紅色質地,圓形,直徑約7厘米,斗面刻填山水人物畫,畫中一高士穿行于山水之間,小河橋上,遠山近景,小橋流水、古木人家盡施于方寸斗面。題“仿仲圭筆意,定一寫圖”款,底部鈐“建陽”、“鄭”、“鄭記”印。為民國時期王永清臨“元四家”之吳鎮山水畫裝飾,鄭記制作的煙斗。
馬吉生也常臨吳鎮畫作于斗面裝飾,如菊石圖煙斗(見圖6),該斗為圓形,紫色胎質,斗沿填黃色弦紋一圈,弦紋鑲填黃色泥地,其上用紫紅、橙紅、黃、白色彩泥填菊石紋圖。作者借鑒國畫技法,以紫紅描繪出石的挺拔、堅實,菊葉的茂盛;以黃色勾寫菊桿,淺黃色勾寫菊花;以橙色點染菊花瓣。筆力疾勁,不拘成法。表現出菊花凌霜傲寒的高風亮節。筆法縱逸,簡括傳神,層次清晰,恬靜淡雅。題“戲摹梅花道人畫一則,句町吉生”款,底部題隸書“秋月春花,奇書古畫”句,陰刻“辛未”年款,鈐“葉子香”印,為民國辛未(1931)年,馬吉生摹元代四大家之吳鎮,菊石圖裝飾,葉子香制作的煙斗。
“吳派”開創者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其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為明代杰出的文人畫家。其人物畫作也被臨摹于紫陶煙斗面。如王受之看竹圖煙斗(見圖7),白色胎體,六方形,直徑7.4厘米,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斗面空間和曲面變化來布局構圖,用黑色泥料刻填出魏晉名士王徽之(字子猷)在山石間癡迷賞竹的情景,題“看竹圖,仿石田老人筆意,受之圖”款。圖中奇石嶙峋,竹木叢生,生機盎然,人物刻畫生動傳神,須眉俱見,讓人領略到“何可一日無此君!”的風流倜儻,表現了作者高超的構圖技巧和深厚的繪畫功力。為民國時期王受之臨摹明代吳門畫派畫家創始人沈周人物畫裝飾的煙斗。
“吳門派”之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號六如居士,一生玩世不恭而又才華橫溢,詩文擅名,精于繪畫。其畫以山水畫、人物畫聞名于世,號“江南才子”,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畫家。其作品被大量臨摹于斗面裝飾。如馬吉生菊紋煙斗(見圖8),四面八方體,呈瓜棱形,中間略拱,灰白色胎質,通體打磨光潔。斗面刻填黑色菊花圖,題“戲臨唐六如法,吉生”“印”款。圖中用濃墨畫老枝,淡墨勾菊葉、菊花,菊花枝葉殘碎,但花朵仍然綻放,給人“殘菊猶能傲霜雪”的感受。用筆設色簡潔素雅,筆致俊逸,意境幽淡。為民國時期馬吉生臨明“吳門四家”之唐寅菊紋裝飾的煙斗。
又如蕭恩榮菊紋煙斗(見圖9),四面八方形,中間略拱,紫紅色胎質,呈紅黑色窯變,色澤典雅。斗面刻填黃色菊紋為主裝飾圖案,圖中菊紋與煙斗窯變,相映成趣。題“戲仿唐六如一則,蕭氏”、“氏”印款。圖中所繪秋菊花,極似水墨沒骨法勾點,疏朗淡雅,恬靜清新。為民國時期蕭恩榮仿唐寅菊紋裝飾的煙斗。
明末清初“四僧”之朱若極(1642一約1707年),字石濤,法名原濟,為中國畫一代宗師。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其作品也多見于煙斗裝飾畫面,如李月橋菊紋煙斗(見圖10),圓形,紫紅色胎質,通體打磨光潔。斗面右側刻填黃色菊紋三枝,秋菊花盛開,枝繁葉茂。左側題“月橋臨石濤畫法”款,構圖奇妙,題款超逸,補白恰當。畫面借鑒國畫、水墨畫技法,濃淡結合,虛實得體,清骨神秀,筆法神化俊逸。為民國時期李月橋臨摹清代著名畫家石濤菊紋圖裝飾的煙斗。
“揚州八怪”之金農(1687—1764)年,字壽門,號冬心,博學多才,書畫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尤擅墨梅。馬吉生飾的古梅煙斗畫多臨自金農畫作,如梅紋煙斗(見圖11),四邊形,中間起臺,白色胎質,斗面刻填黑色梅紋圖,曲勁虬枝,香滿枝頭,題“吉生臨冬心筆”款;斗沿四邊分別刻填黑色“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自曹操《短歌行》詩句。為民國時期馬吉生臨摹明代書畫家“八怪之首”金農梅紋圖裝飾的煙斗。
“揚州八怪”之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為人疏放不羈,恣情山水。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竹、蘭、石,一生畫竹、寫竹最多。其作也多被臨于斗面裝飾,如蘭紋煙斗(見圖12),圓方形,中部略拱,紫紅色胎質,通體打磨,光潔玉潤。斗面刻填黃色蘭紋為主圖案,此圖畫蘭花一叢,長葉卷曲,鮮花盛開,如蝶起舞,用筆勁利,清爽而秀雅。落“臨板橋大意一則,月橋作筆”“氏”印款。底部填行書“鏡軒鄉兄清玩,云帆制贈”款,陰刻“庚午”年款,鈐“葉子香”印,為民國庚午(1930)年李月橋臨摹鄭燮蘭紋裝飾,葉子香制作的煙斗。
此外,煙斗上還留下許多古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如李月橋竹石紋煙斗(見圖13),圓形,灰白色胎質,斗面刻填黑色竹石紋為主圖案,所繪竹紋枝葉扶疏,勁節健骨,橫出懸垂,榮枯稚老,各極其妙。題“丹邱有此法,略師樂意似似仍未似,丁卯,月橋”、“王氏”印款。底部陰刻行書宋·徐庭筠《詠竹》:“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云去也無心。”頌揚竹子的氣節,與斗面竹紋相呼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陰刻“耀東制”、“老號名斗”、“丁卯年冬”款,鈐“句町”、“潘慶記”印款,為民國丁卯(1927)年,李月橋臨摹自元代畫家柯九思(1290—1343年)竹石紋裝飾,“潘慶記”制作的煙斗。
幼元花鳥荷紋煙斗(見圖14),紫色胎體,四面八方形,斗面光亮如鏡,厚3.1厘米,方徑7.2厘米,斗面用黃色泥料刻填花鳥荷紋,落“臨南沙法,幼元寫生”款。畫面中一翠鳥立于荷枝之上,神態專注,栩栩如生。荷花勁節挺拔,花朵怒放。底部鈐“尤記”、“滇南”、“云祥”印各一方,為民國時期幼元臨摹清代畫家蔣廷錫(1669-1732年)荷紋裝飾,“尤云祥”制作的煙斗。
露根蘭紋煙斗(見圖15),圓形,中部略拱,灰白色胎質,通體打磨,光潔玉潤。斗面刻填黑色露根蘭紋為主圖案,落“臨徐文長筆法,月橋氏寫生”款。此圖畫露根蘭花一叢,長葉卷曲,鮮花盛開,如蝶起舞,用筆勁利,清爽而秀雅。為民國時期李月橋臨摹“明代三大才子”之徐渭(1521—1593年)露根蘭紋裝飾的煙斗。
王克敏菊紋煙斗(見圖16),正八方形,中間略拱,白色胎質,通體打磨精細,瑩潤如玉。斗面刻填菊紋為裝飾主圖,題“背臨白石山樵大意一則,未識相似否”、“勉旃寫,自來制”、“王”印款。此圖由盛開的菊花、花籃和卷畫組成,菊花競相開放,妖嬈多姿。用黑色泥料填花籃,深灰色泥料填菊葉,灰色泥料填花朵,設色淡雅,層次分明,構圖和諧。為民國時期王克敏臨摹“明代三大才子”之陳繼儒(1558-1639年)菊紋圖裝飾的煙斗。
王受之梅紋煙斗(見圖17),白色胎質,正六方形,斗面用黑色泥料刻填梅花圖,梅枝蒼勁,花朵競放,落“臨鮑筱安法,受之”、“王”印款,底部鈐“葉子香”印,為民國時期王受之臨清代文人畫家鮑筱安百梅圖裝飾,葉子香制作的梅紋煙斗。
發南蔬果博古圖煙斗(見圖18),四面八方形,造型嚴謹,白色胎質,質地純凈細膩,經無釉磨光,通體光潔。斗面用黑色泥料刻填由青菜、南瓜、蓮等蔬果和盆栽花卉組成的博古紋圖,題“錄金云山人畫法,建陽發南”款,為民國時期發南臨金云山人博古圖裝飾的煙斗。
王受之山水仕女圖煙斗(見圖19),圓形,紫紅色胎質,斗沿飾黃色滿天星紋一周,斗面用黃色泥料刻填仕女圖,圖中描繪兩古裝仕女,小歇對話場面,仕女寬袍大袖,衣帶飄灑;周圍古木蒼翠,花木遍野,春意盎然。題“仿吳友如,受之”,鈐“王”印款,為民國時期王受之臨吳嘉猷(?-1894年)仕女圖裝飾的煙斗。
在裝飾風格上,紫陶煙斗裝飾畫面也有效仿“八大山人”寥寥數筆,妙趣橫生的構圖和技法,如王永清博古紋煙斗(見圖20),圓形,紫黑色胎質,直徑7cm。斗面用白色泥料刻填弦紋一圈,其內填梅蘭博古圖,畫面以煙嘴為中心,采用大寫意筆法,寥寥數筆,勾劃出梅蘭盆景組成的博古圖案,大小結合,方圓相濟,虛實得體,構圖奇妙,筆調粗獷,線條流暢,簡約而不簡單。落“定一”、“王”印款,底部鈐“濱斗”、“尤記”印。為清末王永清博古紋裝飾,尤記制作的博古紋煙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