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
好作文,秘密就在紙條中

一個不喜歡用文字進行溝通的兒童,背后一定站著一個不喜歡用文字溝通的家庭。
曾經聽一個工作很忙的母親講過一件事:她在負責接待的機構工作,很多情況下,早晨孩子沒有起床,她就得上班;晚上到家后,孩子已經睡下。她和女兒唯一的溝通路徑就是貼在房門上的留言條。每天孩子想對媽媽說的話,就貼在媽媽臥室的門上;媽媽想提醒女兒什么,同樣也貼在女兒臥室的門上。事情緊急,用黃色便簽紙;相互問候,用紅色便簽紙;生活提醒,用綠色便簽紙。這種交往方式,既增添母女之情,又鍛煉了孩子的寫作能力;既沒有干擾相互的作息,又達成了家庭成員的親密交往。直到母親調整了工作崗位,直到女兒上了初中高中,她們依舊互留紙條。這種寫作方式已經成了母女之間的心靈契約。
在我接觸的不少家長中,跟自己的生意伙伴、單位同事有說不完的話、用不完的耐心。可一旦遇到交流的對象是自己孩子,特別是孩子在學業上不如人意時,常常很不耐煩,幾句話說不到就會火冒三丈。既然當面交流有障礙,為什么不跟孩子學會用書面交流呢?親子之間用文字維系,不但使說理談事心平氣和,還可以有效控制談話的節奏和言語內容的深淺,更利于彼此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孩子的年齡越大,所在的學段越高,這種文字交流的方式越適合。讓寫作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讓文字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媒介,在古今社會中不乏其人:宋代有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示兒》,晚清有《曾國藩家書》,當代有《傅雷家書》,這些家書涵蓋做學問、做人、交友處事等,字里行間顯透出濃濃的舐犢之情、天倫之樂。熱愛與父母文字交往的孩子,必定會熱愛閱讀和寫作,還會擁有一份詩意人生。
從耳提面命的當面交流到鴻雁傳書般的書面溝通,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有意識地培養。
父母不在家,孩子需要外出,應當告訴孩子在家里寫一份留言條,告知父母去向;當孩子快要到家,而父母著急外出,要記得給孩子寫一份留言條,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與學習。
為了讓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可以在所有成員參與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制定一份“家庭公約”。當孩子發現家庭中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時,可以鼓勵孩子寫一份“家庭倡議書”。
全家計劃外出旅游,應當讓孩子參與前期的準備工作,可以讓孩子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與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制作一份適合的旅游路線圖;在旅游過程中,讓孩子根據不同城市的氣候特點、交通情況以及風土人情,為每個人提供一份旅途“溫馨小貼士”。
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應當讓他在每一道錯題的旁邊寫明失分緣由,以及以后學習努力的方向;當孩子在各類比賽獲獎之后,應當引導孩子向之前幫助過自己的老師、親友寫一封感謝信。
每遇到重大節日,應當指導孩子根據對象和節日內涵,創作一條條真情的祝福短信,親手發送給伙伴、親人和師長。重陽節,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發送祝福短信;中秋春節,要給遠方不能回來團圓的親人發送寄托思念的短信。在獨自訪友、游學、參加各種培訓活動時,到達目的地,一定要向父母發送平安短信。
有時會遭遇父母、老師以及好友誤解,發現當面口頭解釋不清楚時,或者不方便口頭交流時,可以寫一封解釋說明書,文字的寫作過程,可以讓自己變得冷靜,讓言說變得更加客觀、充分和理智。
當文字融匯到家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當文字貫穿在家庭生活的每個過程,當文字成為家庭每個成員重要的溝通手段時,這個家庭一定會變得有禮貌講秩序,顯民主重平等。
父母要針對自己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特點,逐步地將孩子引上文字交往之路。
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可以引導孩子用“圖”進行寫作——用圖示表示自己的心情,用圖畫表達自己的意愿,用圖表講述自己的見聞。父母在這一階段,一定放低身段,和孩子一起進行“圖說”。雙方的寫作工具主要是水彩筆和卡通彩紙。
孩子進入小學低年級,可以引導他用拼音進行寫作,加入一些簡單的文字。在父母寫給孩子的話中,為了讓孩子看得懂,盡量將孩子不認識的字詞用拼音進行標注。雙方的寫作工具一定是鉛筆和彩色便簽紙,表述的文字以敘事為主,盡量不要說理。
孩子跨入小學中年級,直接要求孩子用白紙進行寫作,以文字為主,盡量少用拼音。根據交流內容和交際目的,可以在文字的四周畫上插圖,活躍交流氣氛。交流的文字在敘事的基礎上,可以加入少量說明和論述。
到了小學高年級和初中,親子之間的溝通主要是說明、辯論、解釋、推薦等等。盡管此時孩子可能已經用電腦、手機等,但還是建議用紙筆來傳遞溝通。
這些親子溝通的內容,可以反映孩子的心靈成長,非常值得珍藏。曾經有一本書很暢銷,名字叫《好媽媽教出好孩子:給孩子的100封信》,如果父母將與孩子溝通的書信保留下來,完全也可以出一本書。而這本書,既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最好記錄,也是孩子寫作鍛煉、進步的真實寫照。
(作者系江蘇省特級教師,“童化作文”教學的倡導者,其中《童化作文:浸潤兒童心靈的作文教學》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培計劃”推薦課程資源。)
編輯朱璐zhulu83@126.com